2013年长沙市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来源: 时间: 2014-02-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当前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长沙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2013年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 三倍三市目标中,要求到2017年第三产业在实现倍增的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达到42%以上,力争达到45%。因此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强大合力,为第三产业提速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013年长沙第三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实现了第三产业增速超越GDP增速,其增加值占GDP比重扭转了近年来一直回落的态势。

  一、第三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三产济总量扩大。2013年,长沙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15.01亿元,比上年增加380亿元,占全市GDP增量的50.4%,是全市三次产业实施产业倍增目标最快的行业,走在产业倍增目标前列。第三产业增速为12.1%,高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升3.5个百分点,实现了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第三产业增速首次超越GDP增速。

  201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扭转了近年来占GDP比重一直下降的态势,正朝着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以上的目标迈进。

 (二)结构更加优化。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各行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升级内部行业结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1、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2013年,全市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改质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稳步发展。全市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7.7%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13年,全市交通以建设大交通为目标,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全面发展全社会运输周转量达410.1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公路运输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3.6%,旅客周转量比上年增长8.7%,货物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0.7%

  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201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速居全省第一,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00.3个百分点。分行业来看,批发、零售业平稳增长,比上年分别增长22.7%14.3%;住宿、餐饮业出现较大回落,比上年分别回落18.37.4个百分点。从主要商品来看,汽车销售增速提升,全年实现零售额55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2%,提升2.8个百分点;石油类商品销售稳步回升,全年实现零售额19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提升1.1个百分点;中西药品销售增幅回落,全年实现零售额146.61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回落32.7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商品热销,受黄金价格持续走低影响,珠宝类商品销售趋好,成为市场消费的一大亮点,实现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5.1%,提升12.5 个百分点。

  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3年,全市信息传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稳中有升。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3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6.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金融业快速增长。2013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7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高于GDP增速5.7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比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01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3507.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96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2013年,长沙在限购、限价、税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等方面强化调控措施,确保了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平稳,呈现开发投资稳步上升,商品房供销两旺的良好局面。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5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在建施工面积8668.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7.7%,其中新开工面积2782.6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5%;竣工面积1400.36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840.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5%

  营利性服务业加快发展。2013年,全市信息传输、商务服务、文化娱乐等盈利性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全市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高于第三产业增速2.3个百分点,成为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非营利性服务业平稳发展。2013年,全市教育事业、科学研究等非营利性服务业稳步发展。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达69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市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GDP比重达2.1%;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8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旅游产业较快增长。2013年,全市旅游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旅游收入大幅增加。全年接待游客9602.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0%,其中接待国内旅客9485.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6%。实现旅游总收入1006.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958.0亿元,比上年增长36.4%

 (三)城市排位提升。2013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排位中,超越济南市,居省会城市第7位。增速居全省城市第5位,比上年提升2位。

 (四)创税能力更强。近年来,第三产业在自身稳步发展的同时,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税收收入。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税收收入达50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达41.2%,比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是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2013年分别实现税收收入199.6亿元和99.4亿元,比上年增长26.5%9.1%

(五)就业渠道最广。第三产业行业种类多,是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于一体的优势产业。第三产业由于就业领域广阔,可以容纳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力,可以广泛提供各种就业机会,吸纳从第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已成为开拓劳动就业渠道的产业依托和承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占比均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189.93万人,比上年净增8.42万人,占新增全社会从业人员的94.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42.4%,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长沙第三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第三产业总量偏小。从与经济总量高于长沙的全国省会城市的比较来看,2013年长沙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除比沈阳少近200亿元之外,比其它城市均少1000亿元以上,与广州差距达7049亿元。

 (二)第三产业占比偏低2013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8%。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有10个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了50%,而长沙所占比重仅排全国省会城市第23位。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的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长沙2013年人均GDP16077美元,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8%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偏低也是长沙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全市9个区(县)市2013年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各区县(市)之间增速差距明显,增速最高的开福区为14.1%,比增速最低的雨花区(9.6%)高4.5个百分点。特别是芙蓉区和雨花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最大,其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11.3%9.6%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为加快长沙转型创新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长沙经济升级版,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实施第三产业倍增计划。

  (一)加强顶层设计,努力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环境。要使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需加大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为第三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细化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根据长沙第三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服务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特别是细化文化、旅游、商贸、金融、物流等行业的专项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目标,使各项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市各级有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良的政府服务和发展软环境。三是加快制定第三产业发展有关政策。要出台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促使企业依法经营,行业主管部门和经济监督部门依法行政和监督,确保第三产业沿着法制轨道健康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及时根据长沙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特点,把握国家、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特别是用好、用足财政部、商务部与湖南签署的《关于推进长沙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的合作协议》,培育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增强跨行业、跨区域辐射能力。一方面,要对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现代旅游业等予以重点扶持、大力发展,既要有外延型的规模扩张,也要注重内含型的质量提高,努力做大做强,打造一批龙头企业,使其形成规模,逐步具有跨行业、跨区域的辐射能力。另一方面,继续加大鼓励外资金融、保险业进入长沙市场,推进金融、保险市场主体的专业化运作。有序对外开放信息服务市场,拓展电子商务、网上政务、电信增值等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化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化。

 (三)增加居民收入,以消费扩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拉动内需,给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大、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完善考核机制,细化第三产业考核体系。发展第三产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重要任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既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建议建立由市领导挂帅,发改、规划、政策研究、商务、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强有力领导班子,建立促进第三产业长远发展的全面完整的考核机制,指导和协调第三产业在发展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细化第三产业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从而实现第三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刘亦彪]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