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工业在转型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

来源: 时间: 2014-02-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3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全力实施“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创新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长沙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在调整中平稳推进,有效地实现了多点支撑、稳中求进,在转型发展中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为实现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加快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工业增速在主要省会城市中走在前列

  2013年长沙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653.3亿元,同比增长14.0%,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48.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14个地市中排名第一位,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3个百分点。

  (一)提前探底逐步回升。在全国、全省经济增速回落的大环境下,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也随之回落,在3月份探底后开始稳步回升,比全省、全国提前4个月出现回升的拐点。

  (二)增长速度走在前列。从发展速度看,长沙在全国主要省会城市中居于前列。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看,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长沙排名第二,仅次于合肥;从长沙要追赶的省会城市看,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第一。

  (三)总量排名位置前移。从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看,2013年长沙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第7,反超杭州129.5亿元,比2012年前进1位。同时,长沙与前面追赶城市的差距在缩小。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在长沙之前的6个省会城市分别为广州、沈阳、武汉、成都、南京、郑州,长沙与广州、沈阳、郑州、成都和南京5个城市的差距在缩小,比2012年分别缩小169.6亿元、126.2亿元、99.9亿元、15.2亿元和8.0亿元。

  二、工业经济在转型创新中较快发展

  2013年,长沙工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增长支柱,挖掘经济亮点,推动稳中求进,努力改变“一业独大”的不利局面,在转型创新中实现较快发展。

  (一)行业发展实现转型。一是行业发展整体较好。在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有22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4%的全市平均水平,有15个行业增速超过20%。二是行业结构不断优化。烟草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合计占比为44.6%,下降了6.0个百分点,近年来首次降到50%以下,传统的主导行业份额下降,一业独大的状况有所改观。增加值总量排名前10的其他8个行业合计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新的支撑正在逐步壮大。三是第二梯队行业快速增长。在增加值总量排名居前的10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增速在20%以上,构成长沙工业发展的第二梯队行业。这些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汽车制造业增长58.2%;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50.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45.3%;通用设备制造业27.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6.0%;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5.4%。

  (二)五大支撑已然形成。近年来,长沙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烟草制品、汽车制造、非金属制品业、新材料等五大支撑行业,2013年共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72.5%,每个行业的增长贡献率都达9%以上。以蓝思科技、介面光电等企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贡献率为17.7%,是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以中烟公司为代表的烟草制品业增长贡献率为16.0%,作为传统的主导支撑行业,增长贡献退居第二位;以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比亚迪汽车等企业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增长贡献率为12.2%,汽车制造产业正在成为长沙工业的支撑点;以远大住工、印山实业为代表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贡献率为9.9%,住宅工业将成为长沙工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以湘江涂料、雅城新材等新材料企业为代表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贡献率为9.2%,材料产业仍然是长沙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经济结构继续优化。随着各类经济主体快速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长沙规模工业经济类型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规模工业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563.6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8.9%,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507.5亿元,增长14.7%,占比为56.8%,增长贡献率达59.4%;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增加值186.7亿元,增长36.8%,占比为7.0%,增长贡献率达14.9%。

  (四)产业升级逐步推进。长沙工业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实现转型发展。2013年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占比45.1%;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31.0亿元,增长14.9%;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93.6亿元,增长39.5%,占比11.1%,提高2.3个百分点。

  (五)企业主体不断壮大。企业快速成长,为长沙工业增添持续发展的动力。2013年,长沙产值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4家,比上年增加22家,其中50-200亿元的企业有7家,增加2家;200-700亿元的企业有2家,增加2家;7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保持不变。蓝思科技股份、晟通科技、三菱汽车、远大住工、远大空调、众泰汽车等老企业快速增长,蓝思科技(长沙)、菲亚特、比亚迪、介面光电、宇顺显示等新增大企业迅速达产见效,上述11家企业是长沙工业经济增长的骨干,出现了2家产值过200亿元的企业,共完成产值866.0亿元,新增产值481.4亿元,拉动全市规模工业产值增长6.9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37.4%。

  三、2014年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和建议

  2014年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长沙工业要继续以转型创新发展为目标,积极克服“三期叠加”的困难,努力把握经济发展大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以创新升级推动转型发展,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求好,为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起好步、开好局,开创更好更快发展的新局面。

  (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进行产业升级,必须要有新的产品、技术、工艺等来推动和实现。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建立创新机制。建设创新制度和体系,做好科技发展规划,优化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以科技创新来驱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增加科技投入。要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促进作用,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加大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三是提供金融服务。要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发挥机制助推作用,改善企业和金融的关系,科学评估企业资产,扩大科技企业的政策受惠面,协助企业实现充分融资,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四是促进科技合作。促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科研平台,以企业生产为转化载体,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

  (二)大力发展消费工业。2013年长沙工业发展的主要亮点和支撑是汽车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两大消费品工业,要紧紧抓住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这一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一是要进行产业规划。长沙要把消费品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完善产业发展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积极进行宣传推介,进行重点招商引资,对接和引进沿海产业转移和央企、世界500强等大项目。二是要完善现有产业链。长沙电子设备制造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群集产值达974亿,三年的时间,蓝思科技、界面光电、宇顺电子、长城信息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出现了产值超200亿元的企业。要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培育生产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整机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三是要增加消费品品种。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是最常用、最普及的家用电器消费品,产品更新换代、家电下乡等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长沙要尽快引进和补充消费品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消费品市场中抢占一席之地。四是要加快现有项目的建设投产。大众汽车、基伍手机、格力空调、洋河酒业等新引进项目规模较大,投产后产值较大,将促进长沙工业加快发展。要加快项目建设,尽早达产见效,为长沙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促进主导产业转型。要重点推进工程机械业的转型发展,逐步改变“一业独大”的不利形势。一是促进升级化发展。长沙享有全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要发挥先发优势,推动技术和产品向高、精、尖发展,实现产品结构升级,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的主导地位和行业竞争力。二是促进多元化发展。工程机械业是享受着国家投资政策的红利而发展壮大的,在当前国家收缩投资的情况下,要引导中联、三一等工程机械骨干企业顺应国家产业政策重点,调整发展方向,选择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作为发展新方向,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三是促进外向型发展。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海外企业并购、产品出口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

  (四)壮大多点支撑力量。从行业大类看,除了烟草制品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超过20%外,其他行业的占比都没超过8%。要继续发展壮大电子设备、汽车、新材料等近年快速发展的行业,发挥优势产业的引导作用,围绕骨干企业加强配套企业的引进,扩大产业规模,努力形成4-5个占比达10%以上的行业,增强多点支撑的力量,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五)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建立服务型政府,做好服务工作,既是公共行政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要做好产品对接服务。搭建产品供需平台,编制产品目录,共享产品信息资源,促进本地企业供需对接,提高产品销售效率。二是要做好人力资源服务。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发布人力资源供需信息,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对用工需求大、人员短缺的企业,要建立重点帮扶机制,协助企业解决用工困难。要做好职业培训,通过技工学校培养、在职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水平,降低企业人工成本。三是做好运行监测服务。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及时解决企业运行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物资储备和调度,切实保障水、电、气等市场要素供应。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