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市”战略的深入实施,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整体效益与规模呈现向好向快态势。本文以2009-2013年长沙高新技术企业50强发展情况为基础,旨在通过简要介绍、分析进而展现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以发展壮大重点企业为抓手,进一步助推长沙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
一、整体规模跨越增长,产业结构成不断完善趋势
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前50强(按产值排名,下同)累计实现产值3472.3亿元,户均产值达69.4亿元;累计实现增加值1049.8亿元,为2009年的三倍。从产值规模看,2009年长沙高新技术企业50强产值规模已突破1000亿,2011年和2013 年分别突破2000亿及3000亿大关,呈现出每两年上一个台阶的态势。从组织结构看,与以往年份相比,2013年长沙高新技术企业50强分布更为均匀,填补了百亿以上企业的部分空隙,百亿及以上企业数由2009年的2家增加到2013年的5家。与此同时,榜首与榜尾企业产值比由2009年的96:1缩小为62:1,企业间差距成缩小趋势。从进入门槛看,企业进入50强门槛由2009年的3.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3.1亿元,门槛净提高9.6亿元。
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工程机械成先升后降趋势
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0强共分布于21个行业中类,较2009年增加3个,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等13个行业同时处于历年50强中。从产业排名情况看,专用设备制造业一直处于首位,然而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工程机械行业产值占比成先升后降态势。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0强中工程机械行业累计实现产值1630.3亿元,占全部产值的比重为47.0%,占比分别比2009年、2011年下降12.8和17.3个百分点。从行业分布情况看,第三产业入围企业数呈上升趋势,2013年已达8家,占全部企业数的比重为16%,占比高于2009年12个百分点,累计实现产值219.8亿元,占全部产值的比重为6.3%,占比比2009年提升3.1个百分点。
三、科研投入成倍增长,创新意识成日益加强趋势
科研投入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加速企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0强累计投入科技活动经费118.1亿元,为2009年的3.7倍,科研投入强度(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为3.6%,与2009年相比提高0.7个百分点;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8万,为2010年的2倍,科技活动人员人均经费24.6万元,较2010年增加4.7万元。随着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科研成果也日益涌现。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0强申请并被受理的专利数为3988件,为2010年的2.8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1806件,为2010年的3.6倍。
四、经济效益快速提升,社会效益成明显扩大趋势
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0强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284.6亿元,年均增长31.6%,其中出口收入33.8亿美元,为2009年的5.3倍;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3.0亿元,为2009年的两倍,应缴税金达133.0亿元,为2009年的9.9倍。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和经济效益的明显上升,其社会效益也不断扩大。2013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0强共提供工作岗位21.5万个,约为2009年的2.2倍,用工需求的快速提升既缓解了就业压力,也带动了全市各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全市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
五、民营经济总量增加,社会参与力度成加大趋势
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0强中民营企业28家,占全部企业数的56.0%,累计实现总产值1890.0亿元,占全部总产值的比重为54.4%,占比比2009年提升6.2个百分点,企业平均规模为67.5亿元,低于整体水平1.9亿元。从历年发展情况看,民营经济成分占比虽有高有低,但总体维持在50%左右浮动。随着国家各项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实施,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将日益扩大,影响力将成上升趋势。
六、区域发展齐头并进,竞争成日益激烈趋势
从2009-2013年长沙高新技术企业50强区域分布情况看,岳麓区和长沙县绝对优势依然并存,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构成产业发展第一阵列;雨花区、望城区和浏阳市等中间力量不断巩固,产值均接近或超过300亿元,构成产业发展第二阵列;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和宁乡县产值虽有所增长,但总量相对较低、企业平均规模偏小,构成产业发展第三阵列。此外,部分区县(市)企业数虽存在减少的情况,但整体规模不断上升,差距有所缩小,实力得到提高,竞争态势呈现日益激烈之势。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邓细锋]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