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长沙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

来源: 时间: 2014-03-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长沙市非公有制经济整体实力长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全市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就业增加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长沙实现 “六个走在前列”、 率先奔小康和“产业倍增”计划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长沙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长沙非公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份额不断增加,所起的作用愈加明显。其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经济总量日益扩张。2013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达443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高于GDP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2.0%,比上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二)第二产业依然领跑。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2.4:58.2:39.4调整为2.0:58.7:39.3,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下降了0.4个和0.1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虽然有所调整,但继续保持“二三一”结构。与全市的产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市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高于全市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于重比全市1.5个百分点。

  (三)从业人数不断扩大。全市非公经济从业人数持续增长,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单位就业空间明显缩小,非公经济成为就业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至2013年末,全市二、三产业非公经济从业人员数为301.73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比重达86.9%,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的稳定。

  (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达2202.51亿元,占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49.7%;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5%,比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17.9%,比全市规模工业增速快3.9个百分点;总量占全部规模工业的58.9%,比上年提高5.4个百分点。财务相关指标显示,非公有制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534.55亿元,增长24.3%,比上年快4.3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74.87亿元,增长26.2%,比上年快21.1个百分点;吸纳从业人员49.37万人,增长6.1%。

  (五)投资规模平稳增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投资3353.96亿元,占全社会投资额的73.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为20.9%,比全社会投资增速高0.8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工业投资1315.71亿元,增长24.9%。非公有制经济新增固定资产2044.49亿元,增长20.8%;非公有制经济施工项目4856个,其中投产项目3468个。

  (六)社会贡献日渐突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596.23亿元,比上年增加53.88亿元,增长15.1%,占全社会实缴税金的比重为48.9%。其中,实缴国税240.93亿元,增长15.9%;实缴地税355.29万元,增长14.1%。

  (七)产业结构日趋改善。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坚持“两型”发展,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渐形成了以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等行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2013年上述八大行业非公企业共实现增加值1116.3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71.4 %。

  (八)科技创新逐步提高。截至2013年止,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共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全年共开发省级新产品40项,市级新产品100项,非公企业实现高新技术增加值 84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8.0 %,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56.6 %,科技进步对非公有制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

  二、长沙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仍然严峻,外需、内需增速放缓,产能利用不足,生产景气程度下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尤为突出。

  (一)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乏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一些行业已起着主导和领军的作用,但除少数企业做大做强外,绝大多数企业规模依然偏小,实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不明显,支柱型、带动型企业偏少,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端产品、终端产品不多。

  以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为例,2013年,在全市50805家非公工业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仅有2215家,所占比重不足4.4%。同时,全市2215家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实现的产值仅为2.65亿元,比规模以上每个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的产值12.64亿元少9.99亿元。而占比95.6%的规模以下非公工业企业实现的产值则更少,平均每个企业实现的产值仅为124.33万元。对于数量众多的个体经营户而言,规模更小,平均每户实现的产值仅为38.4万元。由于企业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抗御风险、很难生存。因此,企业亟待由小企业、小规模向大企业、大规模转变。

  (二)经营管理者素质偏低,“家族化管理”普遍存在。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其独到的经营管理才能,成为“一次创业”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从整体看,有相当一部分经营管理者文化程度低,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经营决策多从个人经验出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另外,“家族化管理”是众多中小非公有制企业较为普遍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束缚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导致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生产决策带有较强的随意性,急功近利且缺乏对企业的长远规划等。这种管理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据调查,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虽然也认识到自身素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且已经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要在短期内改变这一状况实非易事。

  (三)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市场约束的增强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少,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层次和水平不高。2013年,全市2215家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仅有519家,占比23.4%;投入的科技活动经费仅有98.79   亿元。由于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少,再加上科研人员和研发经费不足,导致私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多数企业仍然沿用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方式,尚未形成内涵式集约型的企业增长方式。个别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落后,增长方式粗放,多数产品仍停留在原始初级阶段。在此背景下,许多在短缺经济时代发展不错的非公有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被淘汰出局或处于不利地位。虽然通过市场竞争淘汰一些弱势企业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也必将影响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

  (四)企业资信度不高,融资困难。目前,长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融资困难、资金短缺。由于非公有制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资本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弱,透明度和资信度较低,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对其发放贷款要求其必须提供相应的资产抵押。由于贷款难,绝大部分企业只能通过积累自有资金扩大生产规模,而这种积累往往难以支持企业的快速发展,这就造成了一些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后续资金的支持,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有的甚至面临倒闭。

  为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刺激非公有制经济投资,近几年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信贷资金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倾斜的政策措施,但由于企业透明度和资信度较低,在获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方面仍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政策效应显现不够。因此,融资难问题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且对今后发展仍将起着制约作用。

  (五)发展环境不尽人意,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在硬环境方面,尽管全市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以及中心城市建设有了很大改善,但城市空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严峻,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在软环境方面,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缺乏一个有效的政策协调机构和机制,项目审批程序多,办事效率低,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四难”(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四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以及行政不作为、以权谋私、执法不公甚至循私舞弊等。在社会化服务方面,存在着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不高,服务不规范、规章制度不完善、要素市场不健全等问题。

  三、加快长沙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落实有关政策措施,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营造环境就是创造生产力。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工具,多层次、多渠道广泛宣传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法规、政策和措施。要以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效率为突破口,清理整顿行政审批事项,完善网上审批,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追究制,不断对全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进行规划、协调、监督、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全市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消除影响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和隐形歧视,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支持和服务,切实优化非公经济的发展环境,确保国家方针政策落实到位。

  (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针对长沙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经济数量多、规模小、较分散的情况,应鼓励一部分发展相对成熟的个体经济向私营经济转化;而对一些经营规模小,又有优势互补的私营经济,应鼓励其通过自由联合的方式,变单一产权为多元产权,使其逐步做大做强;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私营经济,应鼓励进行股份制改造,组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同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更新管理观念,建立起一套与现代化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高效管理机制。

  (三)建立多层次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消除融资“瓶颈”。要打破国有商业银行高度垄断的局面。在合理布局和适度竞争原则下,有步骤地开放民间资本参与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改造,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制定并完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信货政策。各级各类商业银行要把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积极鼓励民间资本组建信用担保机构,降低信贷风险,以增加银行对企业支持的信心。支持各种协会和行业组织发展合作基金会、资金互助会等集体资金互助组织。进一步引导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研究和利用资本市场,提高资本利用率。

  (四)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上规模、上水平。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搞好规划,创造环境,围绕服务业招商引资;围绕优势产业链招商引资;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以及社会事业招商引资。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把工作精力和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上,真正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示范区。积极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将民间投资项目作为帮扶重点,保障全市范围内重大产业项目尽快竣工达产。

  (五)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增加积累,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发展比较优势突出、成长性能好、发展潜力大的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两型产业,建立起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研发体系。吸引、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与高科技人才,鼓励和引导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的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创名牌、上档次、争市场,发展技术贸易和技术出口。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