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产业转型成效显现 薄弱环节依然存在

来源: 时间: 2014-03-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产业转型升级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和客观反映,也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推动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的重要因素,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对实现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产业倍增计划,对全市三次产业总量、增速以及三次产业结构均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13年长沙产业结构出现积极变化,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现。

  一、 长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3年长沙三次产业全面增长,三产业占比近年来首次出现提升。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91.16亿元、3946.97亿元和2915.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12.5%和12.1%,其中工业增加值335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4.3:56.1:39.6调整为2013年的4.1:55.1:40.8。作为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2013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十年来该比重首次上升,出现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与此同时,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一是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近年来,长沙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转型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农产品加工链不断延伸。全市围绕粮食、油料、肉类、畜禽水产、茶叶、果蔬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大米、猪肉、烟品、绿茶等产品均在全国形成较大市场影响力,2013年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达104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二是创新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培育工程,全市农民合作社达4962家,比上年增长22.1%;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省领先,全市机耕率达99.2%,机收率91.5%。三是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以城区为中心,建设近郊都市农业经济圈,有效发挥休闲娱乐的功能,2013年全市休闲农业实现经营收入105亿元;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5.0%,高于农业增速2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结构明显改善。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和发展,长沙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烟草制品、汽车制造、非金属制品业、新材料等五大支撑行业,2013年共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2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72.5%,每个行业的增长贡献率均达9%以上。2013年,在烟草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主导行业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其他行业快速发展确保了工业的平稳较快增长,“一业独大”的状况有所改观。在行业重点突破的同时,长沙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各类企业均衡发展。2013年,长沙产值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4家,比上年增加22家;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全年增速达30.3%,远高于大中型企业。二是经济结构继续优化。非公有制企业地位进一步提升,规模工业经济类型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实现增加值1563.6亿元,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58.9%,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三是高技术行业比重提高,2013年实现增加值2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占比11.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931.0亿元,增长14.9%。

  三是服务业加快发展。2013年,长沙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15.01亿元,占全市GDP增量的50.4%,是全市三次产业实施“产业倍增”目标最快的行业,走在“产业倍增”目标前列。2013年长沙服务业增速为12.1%,高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上年提升3.5个百分点,近年来增速首次高于GDP增速。一是传统服务业稳步提升。2013年,全市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改质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稳步发展,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9.9亿元,比上年增长7.7%。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3年,全市信息传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稳中有升,全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35.10亿元,比上年增长14.6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6.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大关,达1006.3亿元,比上年增长28.5%;房地产销售面积达1840.6万平方米,增长20.5%,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大关,年末存款余额达10148.76亿元,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77.33亿元,增长17.7%,在全市服务业各行业中增速居第一位。

  二、长沙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全市的转型升级已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产业结构仍需调整。主要表现为服务业占比偏低。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8%,虽然出现历史性积极变化,但产业层次依然偏低。2013年,服务业占比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3位,而从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标志是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总和,目前全国有10个省会城市服务业占比超过50%;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的国家,服务业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而长沙人均GDP已超过16000美元。目前,全市产业结构与GDP总量排名、人均GDP不相适应,同时服务业占比偏低也是长沙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

  二是发展质量仍需提升。产业层次偏低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全市财税质量偏低、科技投入偏低和开放程度偏低等问题。财税质量方面,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5%,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科技投入方面,全市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科技企业较少,2013年全市科研成果现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申请受理数7849件,比上年下降5.7%,回落24.6个百分点,近年来首次减少;开放程度方面,2013年全市经济外向度为8.6%,与上年持平,产业结构在优化的同时,走出去的步伐并未完全跟上,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出口42.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6%,回落57.9个百分点。

  三是节能降耗仍需加强。随着近年来全社会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日益提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降耗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长沙全社会综合能耗中,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工业、居民生活、交通运输三大部分,其中工业能源消耗占1/2左右,生活消费占总能耗的1/7左右,交通运输占总能耗的1/10,成为拉动全社会能源消费的三大主力因素。生活消费和交通输运能耗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存在一定刚性,而工业节能降耗受高耗能行业影响大,虽然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但高耗能行业在经济结构中比重偏大的格局还难以根本改变。从能源终端消费角度看,虽然长沙能源消费品种构成有所改善,但以煤炭为主的基本消费格局并没有较大的改观。2013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消费量348.7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6%,增速提升19.6个百分点;综合能耗占规模工业能耗65.6%,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

  四是产业布局仍需优化。当前,全市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同质化和企业发展缺乏梯度等问题。从产业发展来看,全市12个省级以上园区由于市级没有进行产业统筹规划,全市37个行业类别中12个行业有10个以上园区涉及,食品工业和工程机械两个行业甚至100%的园区涉足,另外两个行业也有8个园区同时涉及,同质化程度达到85%以上,从而引发园区之间的过度竞争。从企业发展来看,虽然企业数量快速增加,但企业规模并未同步快速扩张,如工业企业中,年产值超过700亿元的企业共3家,多年没有增加;服务业中,年产出过50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过百亿元企业还没有1家;外贸企业中,主体不够多且龙头企业不够强,全市出口超10亿美元的企业仅1家,超亿美元的企业仅11家。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2014年是长沙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产业转型升级对于转型创新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协调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质量,打造长沙产业“升级版”。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应积极把握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全面促进城市信息化,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和水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基础和传统产业能级,努力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服务业多元化发展,确保服务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二是围绕经济增长提质增效,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产业发展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增长质量,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全市财税质量、科技投入强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一是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服务业税收占地税收入的比重超过七成,要充分发挥长沙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要加快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步伐,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探索高科技、高聚集、高速度、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提高企业利税水平,促进工业税收增加。二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新型工业化和高端化发展,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人才,着力培育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出口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加强产业对接,充分发挥全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烟花鞭炮等特色企业的传统优势以及建筑安装、工程承包、水利道路建设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扩大对外贸易市场的占有份额,创新机制和方法、优化发展环境,争取更多的世界知名企业落户长沙。

  三是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加强产业节能减排。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扩大循环经济的试点范围,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培育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的重大节能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大力实施节能、节水、环保、清洁生产和安全生产的技术改造,开展“废水、废气和废渣”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进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

  四是加快实施主导产业战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优化布局、项目带动、招商引资、集群培育、创新驱动等产业布局措施,推动全市产业合理布局。各区县(市)应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要有选择、有重点、有先后,避免大而全和一拥而上,重点围绕2-3个主导产业,集中要素资源,进行重点培育,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建立完善招商引资异地利益分享机制和重大项目市级会商评估制度,对区县(市)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按照全市主导产业布局,制定“飞地政策”,实行跨区县(市)落户,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进一步激活企业主体,构建结构合理的现代企业群和形成合理的企业梯队。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