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来源: 时间: 2014-03-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长沙全力推进六个走在前列,着力打造经济升级版,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在与全国26个省会城市对比中,经济总量居第7位,经济增速居第6位。

  一、从横向比较看成效

  2013年,长沙着力加快转型创新发展,强力实施产业倍增目标。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筑业增加值、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排位靠前,朝着产业倍增目标迈进。

  (一)产业倍增稳步推进。2013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53.13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总量居前两位的是广州市15420.14亿元、成都市9108.9亿元。总量居长沙前一位的是沈阳市7158.57亿元,比长沙多5.44亿元。2013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6位,高于沈阳3.2个百分点,高于南京1.0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大于长沙的其余6个城市经济增速均低于长沙。

  1、第一产业增加值居第9位。2013年长沙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91.15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9位,居中部6个省会城市第2位。从总体上看,各城市之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差距不大。增加值超过400亿元的城市有三个,分别是哈尔滨(592.6亿元)、石家庄(488.7亿元)、福州(402.26亿元)。GDP总量位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仅有成都、沈阳、武汉的第一产业增加值略大于长沙。

  2、第二产业增加值居第4位。2013年长沙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394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总量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4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广州、武汉、成都。增速居第10位,居前两位的分别是贵阳市和西宁市,经济总量大于长沙的6个城市第二产业增速均低于长沙。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第7位。2013年,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5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4.0%,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增速居第8位。总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4430.88亿元)、沈阳(3522.24亿元)、武汉(3113.3亿元)。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武汉市和郑州市之后,排第3位。建筑业增加值居第4位。长沙拥有中建五局、省建六公司、水电八局、建工集团、路桥集团、二十三冶等12家特大型建筑业企业。2013年长沙建筑业增加值达594.63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4位,总量居长沙之前的分别是武汉、成都和西安。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建筑业增加值位于武汉之后居第2位。

  3、第三产业增加值居第7位。2013年长沙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91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总量位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7位,增速居第5位。在经济总量大于长沙的6个城市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仅有广州超过长沙,其中沈阳增长7.6%、南京增长11.3%。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居第2位,增速居第1位。

  (二)收入倍加稳步实施

  1、居民收入居省会城市前列。2013年长沙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3662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6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广州(42066元)、南京(39881元)、杭州(39310元)。长沙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13元,比上年增长12.6%

  2、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加。2013年末,长沙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507.51亿元,比年初增加500.41亿元,增长16.1%。总量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0位,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4位。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居民储蓄存款位于武汉、郑州之后居第3位。

  3、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3年长沙财政总收入达883.89亿元,同口径增长19.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536.63亿元,同口径增长23.8%。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对比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总量居第8位,增速居第2位。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位于武汉、郑州之后居第3位。

  (三)投资消费稳步增长

  1、固定资产投资居第7位。2013年长沙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93.3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第7位,增速居第15位,比上年提升6位。总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成都(6501.1亿元)、沈阳(6383.91亿元)和武汉(6001.96亿元)。其中长沙房地产开发投资1153.61亿元,居第10位;工业投资1467.85亿元,居第9位。在与经济总量大于长沙的城市比较中,长沙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高于广州和杭州,略低于南京,长沙与成都、沈阳、武汉等城市的差距均在1000亿元以上。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固定资产投资居第2位。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7位。2013年长沙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1.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总量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7位,增速居第8位,比上年提升5位。总量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6882.85亿元)、武汉(3878.6亿元)和成都(3752.9亿元)。经济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大于长沙300亿元以上。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2位。

  二、从对比分析看差距

  从主要指标对比来看,长沙在经济结构、发展质量、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它城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经济结构有待优化。2013年,长沙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4.3:56.1:39.6调整为4.0:55.2:40.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回落0.3个和0.9个百分点。从世界各国来看,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美国、法国、英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80%。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0.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8个百分点,低于全国5.3个百分点。从全国26个省会城市来看,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2013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居第23位,全国共有13个省会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0%。在经济总量大于长沙的6个城市中,第三产业总量和占比均高于长沙,其中广州第三产业占比高达64.6%,南京为54.4%,杭州为52.9%,成都为50.2%

  同时,在经济总量与沈阳、南京、武汉、杭州、成都、广州等城市的比较中,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明显偏小,差距较大。2013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比沈阳少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少19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比南京少859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少144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比杭州少1190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少1501亿元。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广州的差距多达7049亿元。除沈阳外,其余经济总量大于长沙的5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均大于长沙1000亿元以上。分行业来看,长沙第三产业中差距较大的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013年,长沙金融保险业增加值比沈阳少118亿元,比南京少569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比沈阳少125亿元,比南京少342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沈阳少41亿元,比南京少25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沈阳少74亿元,比南京少146亿元。

  (二)发展质量有待提高。2013年长沙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36.63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8位,但与经济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的比较来看,长沙均有200亿元以上的差距,6个城市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超过800亿元。其中广州超过1000亿元,达1141.79亿元,为长沙的2.13倍;武汉978.52亿元,为长沙的1.82倍;杭州945.2亿元,为长沙的1.76倍。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2013年长沙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5%,低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在2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居第21位,共有12个城市占比超过10%,其中沈阳占比为11.2%、南京占比为10.4%、杭州占比为11.3%。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最高的是郑州达11.7%,长沙居最后一位。

  (三)对外贸易有待加强。2013年长沙实现进出口总额98.93亿美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4位,与2012年相比提升2位,超越了乌鲁木齐和济南,居前三位的是广州(1188.88亿美元)、杭州(650.7亿美元)、南京(557.57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61.66亿美元,居第15位;进口总额37.27亿美元,居第16位。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进出口总额居第4位,仅略高于南昌和太原。长沙进出口总额不足郑州的四分之一,仅为合肥的二分之一。分进口和出口来看,长沙均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5位。从外向度来看(外向度是指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2013年长沙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8.6%,低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27.7%19.1个百分点。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外向度居第23位,广州、福州、南京、杭州、郑州等5个城市的外向度超过40%。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中,最高的郑州市达42.7%,长沙居最后一位。

  (四)城市规模有待扩大。从市区面积来看,虽然望城县改区增加了近一倍的市区面积,但与全国26个省会城市比较来看,长沙仍有较大差距。长沙市区面积为1910平方公里,居第16位,与武汉、南京、沈阳、杭州、广州等城市差距较大,为武汉的22.5%,南京的40.3%,沈阳的55%,杭州的62.3%,广州的49.7%;建成区面积为315.81平方公里,居第16位,为沈阳的69.4%,南京的45.5%,广州的31.3%;常住人口714.66万人,居第15位。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有5个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人,分别是广州、成都、哈尔滨、石家庄和武汉;有5个城市超过800万人,分别是杭州、郑州、南京、西安、沈阳。常住人口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城市的整体消费能力。

  (五)金融支持有待增加。在与经济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的比较中,长沙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明显偏小。2013年末,长沙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首次超过1万亿元,达10148.76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0位,比2012年提升2位,超过了昆明和太原。虽然总量位次提升但仍然偏小,经济总量大于长沙的6个城市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均超过11000亿元。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33838.2亿元)、成都(24068亿元)和杭州(22174.71亿元)。2013年末,长沙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633.02亿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8位,经济总量居长沙之前的6个城市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除沈阳(9128.73亿元)之外,均超过10000亿元。居前三位的依次是广州(22016.18亿元)、杭州(19350.7亿元)和成都(18259亿元)。

  三、对策建议

  面对新一轮城市之间的竞争,如何抢抓发展机遇,如何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走前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要按照六个走在前列、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创新转型发展,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经济外向度、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

  (一)优化经济结构。一是优化农业结构。着力调整和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应依托科技投入,扶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以绿色消费需求和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继续优化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发挥各地农业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商业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二是优化工业结构。着力壮大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烟草食品、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带动力和扩张力。注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