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以来长沙外贸进出口快速发展

来源: 时间: 2014-04-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和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这期间长沙外贸也得到了迅猛发展。长沙进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16.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98.9亿美元,增长了5倍之多。入世后的12年来长沙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73亿美元,年均增长16.1%,高出同期全市GDP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其中:累计出口345.2亿美元,年均增长15.9%,累计进口227.8亿美元,年均增长16.4%。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进出口口岸平台9个,具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4222家,发达便利的口岸平台和数量众多的进出口企业为长沙外贸进出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有力的支撑。

  一、长沙的区位优势及口岸平台情况

  长沙居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两个通江达海大市场的腹部,是内陆通向两广沿海和西南边陲的前缘地带;又位于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四大全国性商贸中心聚辐的交错地带,东南西北四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可在长沙地区产生叠加效应,使之成为支撑沿海、沿江开放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开发的先导城市。

  目前,长沙共有9个口岸平台:1个一类口岸,即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航空口岸;1个二类口岸,即霞凝港水运口岸;1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即金霞保税物流中心;1个国际邮件中心,即星沙国际邮件中心;1个待验收的过渡性监管场所,即霞凝铁路货场;1个海关监管点在浏阳华洋仓储;3个待验收花炮仓储都在浏阳,即景美、福星、速福仓储。全市已初步形成一、二类口岸齐全、客货运功能完备、水陆空运输方式配套的立体口岸开放体系。

  二、长沙对外贸易进出口整体发展情况

  入世对长沙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颇大,尤其是对外贸进出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提升作用,入世后,长沙对外贸易呈现出一个飞速发展的态势,从2002-2013年间共实现进出口573.0亿美元。其中: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10.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1.7亿美元,增长4.9倍,进口从2001年的6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37.3亿美元,增长5.2倍。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工业、消费等行业的发展基础之上,对外贸易越是发达,对应的工业生产发展就越快,而工业生产加快对于全市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加也就相应的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享受型的商品的需求愈加旺盛,而入世则带来了很好的商机,大量外国的商品直接涌入到长沙的消费品市场,刺激了消费的进一步增长。

  分年份看,由于长沙地处中部内陆地区,入世的积极影响不能立刻显现出来,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入世后的第一年,也就是2002年长沙进出口总额较2001年仅有微幅的增长,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但是随后入世的积极效果凸显,2003年长沙外贸进出口总额较2002年增长了22.9%,几年来基本保持一个稳定增长态势,只有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外贸进出口出现较大程度的回落以来,其他年份基本保持了2位数以上的增长,入世后的十二年年均增加近7亿美元。

  三、对外贸易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加工贸易增长迅速,一般贸易平稳发展

  加工贸易是一种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口原料、材料或零件,利用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技术,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从而获得以外汇体现的附加价值。2013年长沙市加工贸易进出口21.0亿美元,较2001年的1.6亿美元增长了12.1倍。其中出口14.5亿美元,较2001年的1亿美元增长了13.5倍;进口6.5亿美元,较2001年的0.6亿美元增长了9.8倍。加工贸易项下顺差8亿美元,顺差较2001年扩大了19倍。

  从这些年加工贸易的发展情况来看,进出口总额从入世前的1.6亿美元到2013年的21.0亿美元,增长了12倍多,年均增速达到了23.9%,远远高出同期全部进出口总额的平均增速7.8个百分点。而加工贸易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9.7%增加到2013年的21.2%,其中加工贸易占全市出口的比重由9.5%增加到23.5%,占全市进口的比重由10%增加到17.4%。

  2013年,长沙产业链长、增值率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75.5亿美元,较2001年的14.1亿美元增长了4.4倍。其中出口46.6亿美元,较2001年的9.4亿美元增长了4倍;进口28.9亿美元,较2001年的4.7亿美元增长了5.1倍。一般贸易项下顺差17.7亿美元,顺差较2001年扩大了2.8倍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以来长沙对外贸易的发展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导,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一般贸易的占比一直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虽然近年来占比有小幅的下降,但是一般贸易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步增长

  2001年全市出口机电产品2.3亿美元,出口高新技术产品0.3亿美元,出口农产品1.3亿美元,从各自占比情况看,机电产品占全市出口商品总额的21.9%,高新技术产品占2.9%,农产品占12.4%;到2013年,全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分别出口32.4、11.7和3.5亿美元,占比分别达到52.6%、19.0%和5.7%,由此可以看出,机电产品一直是全市商品出口的重要支撑,入世后,全市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增长了13倍多,占比大幅提高了3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增长了38倍,占比增加了16.1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总额增长了近2倍,占比下降了6.7个百分点。

  从具体出口的商品品种看,长沙的主要出口支柱产品是工程机械、烟花、陶瓷、茶叶等,从2013年的主要出口产品看,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分别出口7.9亿美元和7.0亿美元。从具体商品来看,汽车出口6.0亿美元,烟花爆竹出口4.0亿美元,服装出口2.6亿美元,钢材出口1.5亿美元,陶瓷出口1.3亿美元,茶叶出口0.8亿美元。

  而2001年长沙出口商品主要为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烟花、爆竹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分别出口1.3、1.3和0.8亿美元。从出口商品的结构可以看出,十二年间,长沙出口的商品已经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转变为技术型、附加值高的产品,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些年长沙经济的转型发展是快速而突出的,2001年长沙GDP总量为811亿元,增速为13.5%,一、二、三产业增速分别为4.9、13.6和15.3。2013年全市GDP总量为7153亿元,增速为12.0%,一、二、三产业增速分别为3.0%、12.5%和12.1%,其中工业增长13.2%。

  五、进口商品结构倾向于资源型、技术型及消费品型

  2001年全市进口机电产品3.9亿美元,进口高新技术产品1.2亿美元,进口农产品0.1亿美元。从各自占比情况看,机电产品占全市进口商品总额的65.0%,高新技术产品占20.0%,农产品占1.7%;到2013年,全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分别进口18.4、6.4和1.6亿美元,占比分别达到49.3%、17.2%和4.3%,由此可以看出,机电产品也是全市商品进口的重要支撑,入世后,机电产品进口总额增长了3.7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增长了4.3倍,农产品进口总额增长了15倍。

  2013年全市进口运输工具6.1亿美元,进口机械设备5.7亿美元。从具体商品来看,进口原油5.1亿美元,汽车3.3亿美元,铁矿砂2.9亿美元。而2001年长沙进口商品主要为机械及设备、运输工具等,分别实现出口1.5和0.4亿美元。从具体商品类别看,阴极射线管零件、制电灯泡及类似品用玻璃外壳、钢材和汽车零件是主要进口商品,分别进口0.5、0.4、0.4和0.3亿美元。

  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反映了长沙生产生活中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变化情况,入世前,长沙工业欠发达,当年工业增速仅为9.1%,低于GDP增速4.4个百分点,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07元,而十二年后,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工业增速达13.2%,高于GDP增速1.2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662元,工业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对工业原材料以及相关的技术型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则意味着对汽车及相关产品的需求加大。

  六、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占据进出口市场的主体地位

  截止到2013年年底,长沙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达到4222家,外贸队伍的壮大,有效推动了全市外贸进出口的平稳发展,目前,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已经成为拉动全市外贸增长的主力军。

  入世前,长沙进出口业务主要由国有企业承担,2001年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1.7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0.9%,三资企业进出口总额3.9亿美元,占比23.6%,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0.9亿美元,占比5.5%。

  入世后,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很多国有企业改制转型,国有企业的数量急剧减少,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快速发展,在对外贸易市场上占据了主要地位。

  2013年全市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为16.5亿美元,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6.7%,三资企业进出口总额39.6亿美元,占比40.0%,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42.7亿美元,占比43.2%,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已经由2001年的29.1%增加到了83.2%,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已经占据了长沙进出口市场的绝对主体地位。

  七、贸易伙伴趋向多元,新兴市场贸易比重不断提升

  入世前,邻近的韩国、日本和香港是长沙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入世后,与长沙发生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了,从入世前的163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到2013年的几乎世界各地。

  入世后,长沙与欧美传统市场进出口贸易增长平稳,2013年,长沙与欧盟双边贸易总额19.4亿美元,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9.6%;与美国双边贸易总额为8.3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3倍,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4%,比重较2001年下降4.5个百分点。与香港双边贸易总额为11.6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5.8倍,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7%,比重较2001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与日本双边贸易总额为6.9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2.6倍,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0%,比重较2001年下降4.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长沙对新兴市场贸易的比重不断提升,目前东盟已经成为长沙的第四大贸易伙伴,2013年长沙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为11.5亿美元,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6%;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在长沙贸易伙伴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胡志伟]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