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长沙经济首位度进一步提升

来源: 时间: 2014-04-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首位度代表一个城市在所属区域的实力和地位,在一个省域范围内通常用第一大城市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来表示。2013年,长沙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53.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和第6位,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首位度进一步提升,GDP首位度由2012年的28.9%提高到2013年的29.2%,首体现了长沙经济实力和引领地位的提升。本文通过对长沙经济首位度现状及与中部省会城市的比较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一、当前长沙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现状
  2013年,长沙经济保持了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主要指标增速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经济指标首位度整体进一步提升。
  (一)以较少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创造了较多发展成果。2013年,长沙以全省1/18的土地面积和1/10的人口,创造出全省29.2%的经济总量、25.0%的固定资产投资、31.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8%的金融机构存款、53.1%的金融机构贷款、39.3%的进出口总额,长沙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二)主要指标首位度进一步提升。与2012年相比,长沙经济首位度整体进一步提高,提高幅度较大的有: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首位度分别提升0.1和0.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位度提升0.1个百分点。
  (三)部分指标首位度有所下降。与2012年相比,长沙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金融存贷款余额等指标首位度出现下降,其中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进出口总额的首位度下降幅度较小,分别下降了0.2和0.3个百分点,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金融存贷款余额首位度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了2.5、1.3和1.3个百分点。
  二、中部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比较分析
  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长沙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首位度排位基本匹配,但首位度排位呈现下降态势,部分指标首位度不高的问题依然明显。
  (一)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和总量排位基本匹配。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来看,所选7项指标首位度平均排位依次为:武汉(1.1)、长沙(3.1)、南昌(3.1)、合肥(3.7)、郑州(4.9)、太原(5.0),除武汉市各项指标首位度排位较高(除进出口总额首位度低于郑州外,其他指标首位度稳居中部第1位),其他城市经济指标首位度相对偏低,长沙主要指标总量和首位度排位均居第2位,两者基本匹配。
  (二)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排位整体低于总量排位。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总量和首位度在中部省会城市(下同)均低于武汉居第2位次;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总量均居第2位,但首位度分别居第4、2和3位;从三大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居第2位、第2位和第4位,首位度分别居第3位、第3位和第5位次。
  (三)部分指标首位度排位下降。与2012年相比,2013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指标首位度排位保持稳定,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首位度下降1位。
  (四)个别指标首位度排位偏低。2013年,长沙第一产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总额首位度分别居第4位和第5位,在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中属于短板。同时,长沙第三产业首位度较低,低于武汉16.5个百分点,差距较大,与郑州、合肥、南昌、太原等城市属于同一档次。
  三、加快提升首位度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体来看,长沙主要经济指标首位度稳步提升,但部分指标首位度出现下滑,同时首位度提升存在软肋,需要着力解决相关问题。
  (一)首位度提升的速度不快。2013年,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产业倍增的发展目标,确定未来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由当前的28.9%提升至35%。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提升了0.3个百分点,低于年均提升1个点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近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首位度提升幅度不快,其中2011年与上年持平,2012年提升0.3个百分点,2013年提升0.3个百分点,要完成全市既定发展目标,首位度提升速度亟待加快。
  (二)部分指标首位度出现下滑。2013 年,长沙固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金融存贷款余额等指标首位度下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首位度在中部省会城市排位下降。
  (三)第三产业、进出口等指标是首位度提升的软肋。2013年,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造成长沙与武汉首位度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和进出口总额两项指标。如2013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915.01亿元,仅为武汉的67.5%,首位度比武汉低16.5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为98.9亿美元,仅为武汉的45.5%,首位度比武汉低20.4个百分点。
  (四)与经济相关指标首位亟待提升。土地面积、人口规模及其首位度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首位度的重要指标,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长沙城市土地面积首位度相对较高,而人口首位度偏低。城市土地面积方面:2013年长沙城市土地面积为11816平方公里,占湖南省的比重为5.6%,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仅低于合肥。常住人口方面:2013年长沙常住人口722.14万人,占湖南省的比重为10.8%;武汉常住人口1022万人,占湖北省的17.8%,长沙常住人口无论是在总量还是首位度与武汉差距都十分明显。
  四、提高长沙经济首位度的对策建议
  目前,长沙作为湖南省以及长株潭区域经济的中心,虽然近年来经济首位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相比发达地区总量仍然偏低,提升速度偏慢。加快长沙经济发展,提高长沙经济首位度意义重大、时间紧迫。
  (一)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2013年长沙三产业占比为40.8%,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仅高于长春(40.2%)、南昌(39.8%)、合肥(39.4%),远低于海口(69.5%)、广州(64.6%),与50%的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顶层设计规划。通过细化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制定相关政策、细化考核评价体系,努力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环境。加快重点服务业发展。及时根据长沙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特点,把握全国、全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以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培育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增强跨行业、跨区域辐射能力,加快金融、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信息服务等重点产业发展,把服务范围向珠三角、中部乃至全国延伸,带动长沙金融、房地产、教育、传媒等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提升经济外向度。对于长沙这样的内陆城市而言,进一步提高长沙在全省经济发展的首位度,外延扩展是必然选择。近年来,长沙的投资力度较大,消费市场繁荣,内需对GDP的贡献率达95%左右,外需的贡献率仅为5%左右。加快开放体制构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内陆开放作出了全面部署,长沙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游的关键节点,应当深入研究、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实现“借船出海”、“搭车分红”,加快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打造开放型经济的升级版。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势,坚持外源型经济和内生型经济并举,“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不断优化出口结构。提升出口水平,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发挥全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烟花鞭炮等特色企业的传统优势,巩固发展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加快培育计算机信息服务、通信、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贸易。
  (三)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实现常住人口和城区面积的跨越发展非常必要和紧迫。进一步做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等“硬件”建设,加快构建“一江两岸、东提西拓、南延北进”的城市格局,加快“一江两岸”、武广片区、地铁、过江隧道等建设,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功能和辐射能力,同时要大力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指数,充分彰显品质长沙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城市之美。进一步增强城市吸引力。结合新型城镇化相关要求,加快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配套,通过加快产业发展,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优化教育、医疗等资源等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对外来人员和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同时要结合国家改革方向和产业政策,争取在户籍、土地、社保、就业等方面走在改革前列,加快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员的市民化进程。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