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六个走在前列”,朝着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目标迈进,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初步测算,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3.47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6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778.64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777.20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9%、53.0%和46.1%。长沙主要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3.4个、全省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2.7个、全省1.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4.8个、全省1.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1.3个、全省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6.4个、全省1.6个百分点。从26个省会城市比较来看,长沙主要指标增速排位依然靠前。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
(一)从关联指标看,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的关联指标,货运量、用电量、金融存贷、税收收入实现了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
1、货运量快速增长。货运量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先行指标,货运量增长率的高低可以判断经济增长的态势,一季度长沙交通货运量快速增长,表明长沙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一季度全市货运量6392万吨,同比增长21.5%,增速提升18.5个百分点。全社会运输周转量97.46亿吨公里,增长11.2%,增速同比提升3.7个百分点。
2、用电量稳步增长。电力消费作为宏观经济运行和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增幅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宏观经济增长运行与波动的趋向。因此,用电量被普遍认为是研判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风向标,有些国家甚至将用电量增长作为判断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当前,长沙全社会用电量特别是工业用电量保持了较快增长,表明长沙工业经济及国民经济仍处于较快的增长区间。一季度,全市全社会用电量54.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增速提升1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17.75亿千瓦时,增长11.4%,同比提升1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14.89亿千瓦时,增长19.3%,同比提升14.4个百分点。
3、金融存贷稳定增加。宏观金融总量不仅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也能侧面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变化。当前,长沙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在金融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较好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增长。特别是新增中长期贷款的快速增长,将有利于促进投资需求增加和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为进一步扩大消费创造条件。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741.62亿元,比年初增加589.8亿元,同比增长15.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79.34亿元,比年初增加346.33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中长期贷款7427.89亿元,同比增长11.3%。在新增贷款中,新增中长期贷款252.29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2.8%。
4、税收收入较快增长。税收收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和质量决定着税收收入,税收收入的增长源于经济增长。从国税、地税税收收入来看,长沙税收保持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一季度,全市国税收入320.98亿元,增长10.0%,地税收入117.44亿元,增长15.9%,国税、地税合计实现税收收入438.41亿元,增长11.5%,增速同比回落7.8个百分点。税收收入的回落也正好反映了全市经济增速的回落。分行业税收来看,工业税收达281.25亿元,增长11.8%,增速同比回落11.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税收276.96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税收139.66亿元,增长11.6%,增速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税收18.23亿元,增长45.8%,增速同比提升43.4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税收52.06亿元,增长22.9%,增速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税收26.8亿元,增长5.9%,增速同比提升14.4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税收2.29亿元,下降10%,增速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
(二)从三次产业看,第二产业增速提升,第一、第三产业增速回落,工业经济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1、第一产业增速回落。一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75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57.62亿元,增长3.1%,增速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增速提升。一季度,长沙全部工业增加值达662.43亿元,同比增长12.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2%,仍然是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51.85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3、第三产业增速回落。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77.20亿元,同比增长10.5%,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193.63亿元,同比增长21.0%,增速同比提升6.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1.5%;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4.50亿元,增长15.3%,增速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房地产业下降。一季度,全市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61.32亿元,下降4.1%,增速同比回落22.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为277.76万平方米,增速由去年同期的增长42.8%转变为下降10.6%。二是非营利服务业回落。一季度,全市非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0.93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同比回落7.0个百分点。
(三)从三大收入来看,财政收入、企业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居民收入增速趋缓
1、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67.52亿元,完成了年度任务的26.1%,同比增长14.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6.73亿元,增长23.2%。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15.10亿元,增长16.5%;非税收入61.64亿元,增长37.8%。
2、企业收入较快增长。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2.6亿元,同比增长21.1%,增速同比提升9.4个百分点。
3、居民收入增速趋缓。一季度,长沙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184元,同比增长9.7%,增速分别低于全省、全国0.2和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57元,增长10.0%,增速分别低于全省、全国2.4和2.3个百分点。
(四)从三大需求来看,投资需求旺盛,消费需求回落,进出口总额下降
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2.72亿元,同比增长24.0%,增速同比提升3.8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产业投资、民生、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实现了快速增长。非国有投资增长29.1%、产业投资增长36.5%、民生投资增长34.0%、生态投资增长74.4%、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9.4%。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2.08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1.2%,同比回落10.1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同比回落8.0个百分点。
3、进出口总额增速下降。虽然长沙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有所提升,但仍然是负增长。一季度,长沙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13.93亿元,同比下降0.3%,增速同比提升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3.66亿元,增长18.1%;进口40.27亿元,下降22.4%,增速回落6.5个百分点。长沙在全国省会城市比较中,进出口总额总量小,排位靠后。2013年长沙进出口总额98.93亿美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4位,远远小于武汉、郑州、南京等城市。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长沙经济运行平稳,实现了良好开局,但仍存在消费需求减弱、进出口总额下降、市场物价上涨、居民收入增速趋缓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消费需求减弱。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3%,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0.6%,增速同比实际回落3.0个百分点。由于消费需求减弱,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持续低速增长。一季度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7.64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同比回落0.8个百分点,低于第三产业增速3.3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40.13亿元,增长4.1%,增速同比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住宿业增加值下降2.5%。
(二)市场物价上涨。今年以来,受翘尾因素、蔬菜价格波动、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长沙物价一直高位运行,物价持续高位运行将对全市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一季度,长沙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9,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涨幅高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首位,是唯一一个涨幅超过3.5%的城市。
(三)居民收入增速趋缓。一季度,长沙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市“收入倍加”目标存在差距。一季度长沙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7%和10.0%,与“收入倍加”年均增长14%的目标值存在较大差距,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分别增长5.6%和5.9%,分别低于全市经济增速5.2和4.9个百分点。
三、趋势判断
(一)有利因素。一是全国经济基本面较好。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内在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将更有望得以实现。这为长沙经济发展带了新的机遇。2014年国家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略低于2013年或基本持平。二是全市战略目标的实施。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全力推进“六个走在前列”,率先建成“三市”,以强力实施“三倍”为目标追求,大力提升经济总量、发展质量、人均均量,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倍增,三产比重确保达到42%以上,力争达到45%左右。这些战略目标的实施将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三是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今年,全市投资部署启动早,增长形势较好,一季度增速高达27.3%,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2014年全市推进“六个走在前列”共28个大项148个子项,总投资达6696亿元,2014年预计投资704亿元。2014年纳入全市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的项目达580个,年度预计投资1504亿元。四是骨干企业企稳回升。中联、三一、中烟等骨干企业增长加快。一季度,三个骨干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速同比提升15.0个百分点。
(二)不利因素。一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全球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存在,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明显缓解。二是基数逐季增大。从长沙来看,2013年长沙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1.5%、11.6%、11.8%和12.0%,呈现稳定并逐步提升的趋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一季度的12.1%逐步提升到全年的14%。基数逐季提升,对今年的经济增速提升带来了一定难度。三是消费动力不足。由于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导致消费动力不足。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均远远低于12%的经济增长率。
四、对策建议
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全年目标的实现,一定要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服务业发展,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
(一)稳定工业经济发展。一是要密切关注工业经济运行,进一步加强对受到宏观经济不利影响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控,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各部门联同协作,加大对优势企业和困难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要加快工业投资项目建设,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倍”、“三市”的要求,抓工业项目投资,增加有效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项目早竣工早产出,争取尽快有新建新投产企业上规模,扩大工业发展增量。三是要充分发挥园区考核的导向作用。要加大对园区的考核力度,要依据园区的产业功能定位制定考核措施,有针对性的引导园区发展,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大项目招商战略,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瞄准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的龙头项目、高科技项目等,吸聚更多的资本落户长沙。要按照“三倍”要求,围绕全市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延长产业链。要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内外环境,要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手续,缩短服务时限,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制定方向明确的,纲领性和可操作性结合的能够持续执行的发展规划。全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在软件与信息服务、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等方面抢占制高点。全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发展,创造一批知名品牌。全力促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企业经济效益日益提高的前提下,要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法制手段,督促企业增加职工工资,确保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更加重视劳动者就业和创业,更加重视工资密集型产业发展;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扶文武]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