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长沙城镇化率登上70%台阶,达70.6%,进入城镇化发展后期阶段(从各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看,城市化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市化率低于30%,加速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后期阶段——城市化率高于70%)。从理论上讲,如果没有大的政策、措施,后期阶段城镇化发展将相对稳定,城镇人口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或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然而,长沙城镇化发展进入后期阶段正值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和长沙城市发展新规划获批之时,长沙城镇化建设迎来新机遇,城镇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城镇化发展现状
2013年长沙市常住人口722.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9.86万人,农村人口212.28万人,城镇化率70.6%,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提前两年实现长沙市城镇化率70%的《十二五规划》目标;内六区平均城镇化率接近90%,达89.1%,其中芙蓉区100%、天心区99.4%、岳麓区85.2%、开福区97.8%、雨花区99.0%、望城区52.2%;三县(市)城镇化率超过50%,达51.0%,其中长沙县54.4%、宁乡县47.0%、浏阳市52.2%。
二、城镇化发展机遇
从政策层面看,城镇化已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领下,省委、省政府颁发了《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并将市州和各区县城镇化发展目标列入全面小康考核内容;长沙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城镇化发展规划》基础上,于2012年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从建设用地、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户籍改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中心城镇发展的意见和措施。中央、省、市相关政策和文件共同形成了长沙城镇化发展强劲的政策支撑。
从发展基础看,历年城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通过多年来的努力,长沙城镇化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下阶段的提质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般来讲,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总收入、非农产业比重和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是衡量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指标。2013年长沙人均GDP达9.9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7万元、财政总收入883.89亿元、非农产业比重达95.9%、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1.70:1,达到城镇化发展较好水平。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发表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推出的2010年《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长沙城镇化质量排第26位,与中部六省会城市和全国35个重点城市比较,长沙排位相对靠前。
从就业形势看,产业支撑有力就业容纳能力较强。充分良好的就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关键。近年来,长沙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兴工强市战略的实施,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就业空间。2013年全市GDP达7153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位第7;各个区县(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园区经济,9区县(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园区13个;全市拥有法人单位9万多个,个体经营户近60万户;2013年末全市就业人口达4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9%,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倍增计划”,对全市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支持将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
从区位条件看,地域优势明显聚集能力不断增强。长沙地处“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圈中心,同时也是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中转站,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要充分发挥湖南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长沙作为湖南的省会,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已运行的武广高铁、在建的沪昆高铁、规划中的渝厦高铁和已经开通并逐步延伸的长沙地铁、正在建设的长沙磁浮铁路等,将进一步促进长沙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品位的提高。另外长沙作为省会城市,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提高和辐射功能的增强,人口净流入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持久动力。
从规划目标看,《新规划》带来城镇化发展新机遇。2014年国务院批准了《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年修订))。新版《规划》在城市范围、中心城区人口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对未来长沙城市进行了全面规划,其中城市规划区范围比原规划扩大了71.4%,城市建设用地控制目标为原规划的2.49倍,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目标提升为629万人。新《规划》的获批拓展了长沙城镇化发展空间,新规划带来新机遇将助推长沙城镇化水平的超常规发展。
三、城镇化发展空间
综合上述城镇化发展的有利因素,长沙城镇化率虽已登上70%台阶,进入发展的后期阶段,但城镇化发展潜力尤存。
从城区看,岳麓区、望城区发展潜力巨大。目前长沙市城区平均城镇化率为89.1%,随着坪塘、含浦等四镇划入岳麓区和望城县改为望城区,市区面积迅速扩大,新的城市建设投资洼地形成,城区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岳麓区和望城区平均城镇化水平为71.95%,若两区城镇化率提升到长沙市其它城区的平均水平,长沙城区城镇化率将达99.03%,可拉动全市城镇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
从县域看,小康建设注入城镇化发展新动力。目前长沙市所辖的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三县(市)平均城镇化率为51%。浏阳市作为一个县级市,其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三县(市)平均城镇化率与湖南省城镇化率65%的一类区县小康目标,差距达14个百分点。三县(市)城镇化率全面小康目标实现后,将拉动全市城镇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
综合考虑岳麓区、望城区城镇化率达到其它城区水平和三县(市)城镇化率小康目标的实现两大因素,长沙城镇化率可望达到80%。
从先进城市看,比较差距发展空间尤存。2012年中部六省会城市城镇化率从高到位的排位分别为太原、武汉、长沙、南昌、合肥、郑州,长沙城镇化率比太原低14.79个百分点、比武汉低9.88个百分点;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城镇化率均已超过85%,与兄弟城市和国内发达城市比较,长沙城镇化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四、对策建议
1、科学规划、增强城镇承载功能。规划科学、合理是城镇化建设最大的节约,城镇化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在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着力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导向性以及规划的严肃性和执行力,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目前,长沙总人口722万人,城镇人口近510万人,面对即将扩大的城镇规模、大量增加的城镇人口和新获批的长沙城市新规划,我们必须科学谋划,进一步合理构建城镇体系和城乡空间布局,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城镇教育、医疗、住房等人口吸收和承载功能,促进经济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户籍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2013年长沙城镇人口占比达70.6%,但从户籍人口看,非农业人口占比仅为37.7%,低于武汉、郑州、成都等相关城市水平。非农业人口占比较低,既影响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将成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长沙市国家城市调查队相关调查资料看,超过半数农民工希望在城镇落户,农民工对市民化非常期盼。加快户籍管理和人口迁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居住户籍制度,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以促进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3、加速“无县化”,壮大中心城市发展。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支撑。目前,长沙内五区开发建设用地几乎殆尽,而长沙县和宁乡县的发展已逐步与市区接壤,各地总人口均逾100万人、各地年GDP总量接近1000亿元、非农产业占比接近或超过90%。加速撤县改区或改市步伐,实现大城“无县化”,壮大中心城市发展,既是长沙城镇化提质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新规划》长沙城市规划区范围扩大的要求。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孙铁如]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