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十八大以来的民生变化

来源: 时间: 2014-06-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13年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把民生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率先建成两型城市、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六个走在前列”,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社会民生问题得到较大改善,一项项民生政策得以落实,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得以加快。长沙市民生活在五个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变化一: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基础教育更均衡了

  学有所教是民生之基。近年来长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基础不断夯实,教育保障明显增强,为推进长沙教育走在前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2013年完成全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和15个中心镇教育专项规划,提质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98所,更新义务教育学校课桌椅23.1万套,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4所、配套中小学20所。二是优质资源得到有效扩充。安排15所优质学校对口支援中心镇学校,通过委托管理、捆绑发展、对口帮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低成本扩充,全市义务教育学段优质学校覆盖率达75%,区县(市)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三是学前资源得到有效拓展。2013年规划建设公办园52所,确保全市年内每个乡镇有一所以上公办中心园。至2013年底全市幼儿园共1345所,其中公办园264所,占总园所数的19.6%;民办园1081所,其中普惠性民办园411所,全市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达幼儿园总数的50.2%。同时研制《长沙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管理办法》及幼教编制标准,健全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四是平等入学得到有效保障。2013年长沙妥善安置9.22万名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并享受“一费制”全免。共投入6.85亿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职学生免费入学与资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全市6.16万名留守儿童全部入学,实现了应读就读。2014年长沙将着力招考改革,推进生源配置均衡化。稳步推进招生考试改革,“小升初”试点划片招生、“初升高”优化等第录取。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和新生平行分班制度,严禁以任何形式将“奥数”等学科竞赛或培训成绩与义务教育阶段升学挂钩,全力促进生源均衡。

  变化二:增加了就业岗位和工资收入,消费更有底气了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2013年长沙就业规模继续扩大,新增城镇就业14.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9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6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长沙市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从2012年的1160元/月提高到了2013年的1265元/月;县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从2012年的1050元/月提高到了1145元/月,分别上涨了105元/月和95元/月。就业岗位增加了,挣钱的机会就增多了,工资标准调高了,收入水平自然就上升了。2013年长沙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62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13元,比上年增长12.6%。老百姓手里的钱多了以后,消费起来更有底气了。2013年长沙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7389.15元,较上年有大幅度增长。同时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一是食品支出占消费比重逐年下降,2013年长沙城乡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8%,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二是网络消费快速发展,家庭信息消费不断升级,2013年城乡居民家庭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人均达到93.73元,网上购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三是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稳步增长,休闲旅游成时尚。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2498.87元,城乡居民团体旅游人均消费357.8元。四是兼有保值功能的个人消费品大幅度增加。2013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购买手饰及手表为119.24元。意味着老百姓在收入增加以后,敢于花钱了,消费更加多样化,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变化三:推进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生活后顾之忧更少了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2013年以来长沙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一是政策体制更加健全。长沙出台了工伤康复管理试行办法、小型服务行业、季节性用工企业工伤保险参保办法,出台机关单位和参公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文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职业人群全覆盖。二是社保覆盖面不断扩大。2013年末参加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90.8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9.3%,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8.81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达262.1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51.12万人,增长2.1%。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达101.49万人,增长6.4%,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4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达126.57万人,增长7.8%;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达101.08万人,增长1.6%;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513.50万人,增长0.6%。三是待遇水平持续提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第九次调待顺利完成,30.7万企业退休人员受益,调待后全市人均养老金达1662元,市本级达1826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连续三年提高10元,2015年将达到每人每月110元。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20万元和10万元,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87%和72%。失业保险金标准已调整为每人每月928元。持续改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百姓构筑了坚实的民生后盾,让700多万星城人民享受到了更多的发展红利。

  变化四:扩建了高品质居民保障房,安居更乐居了

  住有所居是普通老百姓的最简单梦想。2013年以来,长沙按照“不仅住得上,而且住得好”的指导原则,着力打造保障房精品,让群众安居更乐居。一年来共完成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2.7万套,意味着2.7万户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将圆“安居梦”。开工率为省下达任务的136.54 %,开工进度排名全省第一。同时保障房普遍选址合理,周边教育、医疗、商业配套设施较健全,公共交通方便,套型设计实用;室内的IC卡智能水、电、气表成了标配,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电话安装到位,基本可实现拎包入住;同时引入规范物业服务,做好安保、消防、卫生、绿化等工作。全市2013年有6个项目被省住建厅评定为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示范项目。长沙不仅建好、管好保障房,还着力把好房子分好。一年来每月坚持在政府门户网站和相关媒体公示住房保障对象资格审批信息,实行阳光分配,使真正需要帮助的住房困难群众受益。从2013年7月份开始,长沙在城区铺开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报登记工作,全面掌握中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大学生的居住状况和住房需求,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对象家庭的基础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将其作为优先纳入市、区住房保障的依据。通过大规模的申报登记,一些政策之外确有住房困难的特殊群体也将受惠。2014年,长沙将大力推进城市主要成片棚户区改造,并充实保障房供应体系。

  变化五:发展了城市现代立体公共交通,出行更便利了

  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近年来长沙的公共交通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城内地面交通更发达,2013年公共汽车营运车辆数达4157辆,比上年增加382台,年末营运线路条数198条,比上年增加58条。完成公交企业整合重组,全面取消3元票价公交。2014年元旦起,长沙实施新的公交乘车刷卡优惠措施,其中,普通市民刷卡7折优惠,学生(不包括大学生)刷卡5折优惠,65岁以上老年人和残疾人则可刷爱心卡免费乘车。2013年城区出租车汽车营运车辆数达6915辆,每万人拥有出租车10辆,今年又新增1000台出租车。二是过江交通能力大幅提高,长沙步入“跨江发展”时代。过江通道已增至10条,除了已经建好的橘子洲大桥、银盆岭大桥、三汊矶大桥、月亮岛大桥、猴子石大桥及黑石铺大桥6条通道外,新增的营盘路隧道、福元路大桥、湘府路大桥和南湖路隧道都已建成通车。三是轨道交通逐步建立。 2013年年底地铁2号线试运行,今年4月试运营,结束了湖南没有地铁的历史,使长沙进入地铁时代;地铁1号线正在有序推进。今年5月高铁长沙南站至黄花国际机场的磁悬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条完全自主研发的商业运营磁悬浮线,预计2016年上半年投产运营。20个月后,乘飞机回城的市民可先乘坐磁浮列车到高铁长沙南站,再乘坐地铁回长沙主城区。四是跨地域交通加速发展,长沙黄花机场新航站楼改扩建已完成并投入运营,成为国内第五个、中部第一个国际三星机场;高铁长沙南站与地铁站、城际铁路、长途客运站、公交枢纽站融为一体,实现了长途列车与市郊列车的无缝对接;沪昆高铁长沙南站今年5月底已通过静态验收,预计10月投入使用。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推动长沙率先建成国内集高铁、航空、城际铁路、中低速磁浮交通、地铁、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于一体的现代化枢纽城市,极大缓解长沙交通拥堵状况,给百姓带来更加快捷便利的出行方式。

  民生无小事,民生大于天。展望未来,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嘹亮号角,乘着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强劲东风,长沙如同一艘扬起民生风帆的大船,正朝着幸福的彼岸快乐起航。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丁伟]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