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经济结构现状及优化建议

来源: 时间: 2014-06-05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经济结构状况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且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趋势,通过分析结构的内在规律,正确认识长沙经济结构的现状,明确调整的任务目标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对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进而实现转型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长沙经济结构特征

  长沙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投资驱动、工业推动、城区主导结构。“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全市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区域结构更加协调,分配结构日趋合理。

  (一)产业结构方面。2013年长沙三次产业结构为4.1:55.1:40.8,相比2010年,第二产业提升1.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0.3和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近年来该比重首次上升。从就业结构看,2013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23.1:33.7:43.2,相比2010年,第一产业下降了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了1.7和2.1个百分点,近年来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2013年达76.9%,比2010年提高3.8个百分点,就业结构逐步从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依然是吸纳就业的主体。

  (二)需求结构方面。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总需求可以分解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个部分,通常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三大需求对长沙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够平衡,投资贡献率相对较高,消费贡献率相对稳定,净出口一直低水平徘徊,呈现“强投资、稳消费、低输出”的特征。2013年,长沙最终需求、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等三大需求比重为31.6:61.8:6.6,相比2010年,最终需求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比分别下降1.3和1.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占比上升2.4个百分点,但分析近年来变化轨迹,2011年以来最终消费稳步提升,两年间提升了1.1个百分点,而资本形成总额占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显示当前全市经济增长正在由投资驱动型向消费投资双轮驱动转变。

  (三)区域结构方面。近年来,长沙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双轮驱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区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在全省35个城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序中,雨花区居第1位,芙蓉区居第2位,岳麓区居第4位,开福区居第6位,天心区居第7位,雨花区GDP连续13年居中部城区第一。县域发展步伐加快,2013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中,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分别位居第13名、第47名和第56名,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2013年,长、望、浏、宁四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达44.2%和50.6%,相比2010年分别提升2.0和13.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长沙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由2010年的67.7%提升到2013年的70.6%,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其中2013年提升1.2个百分点,呈现出加快态势。

  (四)分配结构方面。从收入结构看,近年来全市政府、企业、居民在GDP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全市劳动者报酬比重总体上升,占比由2010年的37.3%提高到2013年的37.8%;企业盈余大幅提升,由2010年的28.6%提高到2013年的33.7%;生产税净额占比由2010年的24.4%下降到2013年的17.0%,总体来看,居民和企业分配占比增加,政府分配占比下降。与此同时,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2013年长沙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以农村为1)为1.7,比2010年下降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二、未来长沙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从未来发展看,长沙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以及区域结构等迎来了转型优化的大好时机,且呈现出积极变化。

  (一)产业结构将逐步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服务业有望加速发展。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成熟产业结构的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如美国第三产业占比在20世纪40年代突破了50%(之后稳步上升,目前达80%左右),日本第三产业占比在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50%(之后稳步上升,目前达70%以上)。从全国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序列,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2001年首次超过40%之后,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2013年该比重为43.1%,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不论是从国际还是全国发展来看,服务业发展将明显加快,预计未来一段时期,长沙第三产业有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最终超过第二产业。

  (二)需求结构将逐步由投资驱动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转化,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将有所加快。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表明,投资率存在一个从低到高上升、然后再从高到低并趋于相对稳定的演变过程,整个演变过程类似一条平缓的“马鞍型”曲线;消费率演变过程则呈现与投资率相反的“倒马鞍型”曲线,因此经济增长动力将逐步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目前,长沙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十二五”规划一系列重大项目即将开工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统筹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以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将带来大量投资需求,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是客观需要的,这是由长沙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从长远发展来看,长沙经济增长趋势将由依靠投资驱动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转变,实现投资和消费良性循环,净流出有序健康发展。

  (三)区域结构将逐步向东西“两翼齐飞”转变,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以湘江为界,当前河东以50%左右的城区土地集中了70%的以上的人口和就业,而河西拥有先进的城市规划、良好的生态环境、通畅的交通条件以及广阔的发展用地,随着近年来河西发展空间的打开,西扩进程的加快,大河西逐渐成为全市投资开发的热土,河西不仅为房地产行业所青睐,商业发展也逐步加快,时尚购物、总部经济、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商业配套逐步成熟,新西站、梅溪湖、滨江新城等八大商圈格局初步形成,河西生活与消费的便利性和吸引力逐步增强,预计未来河西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区域发展将更加协调。

  (四)分配结构将更趋合理,城市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2013年长沙城镇化率达70.6%,首次突破70%,而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城镇化率均已超过85%,长沙城镇化发展具有较大潜力。按照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过程呈现S形增长曲线。长沙城市化的阶段性特征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动力机制应证了这一规律,可以预见,随着长沙城镇化的加快,城乡差距有望进一步缩小。与此同时,近年来长沙农村居民收入一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这些都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三、进一步优化长沙经济结构的方向建议

  (一)产业结构方面,需要加快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长沙需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加充分地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发展现代服务业,补齐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信息等服务产业等“短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进行高科技改造,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建立起商业贸易流通网络。

  (二)需求结构方面,需要加快投资消费双轮驱动。要保持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进一步提高投资结构和投资效益,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通过投资来优化三次产业布局、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和外需。同时,加快建立和形成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大力培育住房、汽车、旅游、教育和文化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三)区域结构方面,需要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坚持“一江两岸、沿江发展、高端辐射”的总体思路,实施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开放式城市建设路径。加快大河西先导区的发展,全面整合优势资源,将大河西先导区真正行政区域化,打造“湘江新区”,提高先导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进度,使其真正成为推进长沙乃至全省发展、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四)分配结构方面,需要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加快以“人的城镇化”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步伐,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敬老院及保障房建设,为实现公共服务城乡并轨创造条件,加快培育更具开放性、流动性的劳务市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