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来源: 时间: 2014-06-09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产业是发展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两者事关国计民生,而产业与就业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全市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挖掘不同产业的就业增长潜力,是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保增长与惠民生协同推进的关键所在。

  一、长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呈现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9.7:38.7:51.6调整为2013年的4.1:55.1:40.8,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5.6和1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6.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三二一”转变为“二三一”发展格局。

  从就业结构来看,呈现出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的幅度最大。全市从业人数由2001年的337.21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456.63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51.8:23.3:24.9调整为23.1:33.7:43.2,第一产业下降28.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10.4和18.3个百分点,就业结构由“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双双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均呈稳步提升的同向变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背离。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快速下降,从2001年的9.7%降至2013年的4.1%,但其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3.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一半,但就业人数比重仅为33.7%,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从发展趋势上看,长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进一步协调,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增加值占比双双提升,分别较上年提升0.8和1.2个百分点。

  二、长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长沙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结合目前常用的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系数、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进行考量。

  (一)结构偏离度显示:第一产业为负数,劳动力持续转移;第二产业持续为正数,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第三产业趋向于零,就业人数与产业发展相对均衡

  结构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比同1的差,当其趋于0,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协调性最好,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当其为正值,表明产业增加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当其为负值,则表明产业增加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表明该产业的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力就会向其他部门转移。

  1、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持续为负值,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保持在-0.8左右,且相对稳定,较高的负偏离度表明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内部的劳动力被限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农业经济活动上,成为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出部门。

  2、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值,具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第二产业偏离度一直处于0.6以上,较为稳定,说明第二产业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3、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趋向零,产业与就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出逐步回落态势,且愈来愈向零值靠拢,说明第三产业吸纳了大量转移劳动力,成为拉动就业的主要引擎。

  (二)就业弹性显示:第一产业弹性系数为负数,对就业存在“挤出效应”;第二产业弹性系数持续为正数,对就业保持较强的吸纳能力;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最大,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最大

  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当其为正值,弹性越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越大;当其为负值,就业弹性绝对值越大,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越强,说明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人数的增加,反而是减少。 

  1、第一产业难以形成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绝大多数年份为负数,对劳动力的就业产生挤出效应,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呈反方向变化,第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长期作为劳动力的净流出部门,难以对劳动力形成较强的吸纳能力。

  2、第二产业保持着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正值,表明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就业具有拉动作用。

  3、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保持正值,且绝大多数年份高于其他产业的就业弹性,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弹性系数较大,说明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

  (三)劳动生产率显示:第一产业总量最小,第二产业总量最大且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增速最慢,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和资本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测度指标,本文采用劳动生产率为某一产业增加值与同一时期该产业全部从业人数之比。劳动生产率分析客观地反映某一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般来说,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及由此导致的收入差异,会促使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向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转移。

  1、2013年全市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0:9.3:5.4,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差距较大。

  2、2001-2013年第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6.2、6.4和3.0倍,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慢。

  3、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和资本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劳动生产率自2003年以来均高于第三产业。

  总体来看,第一产业现已成为劳动力净流出的部门,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转移依然是今后一段时期的趋势。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最高,比重稳定增加,具有吸纳劳动力的潜力。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快增长,但增幅和绝对量均大幅落后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促进长沙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应注重经济增长与就业并重,结合目前长沙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巩固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

  (一)加快第一产业转移步伐。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研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就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职工应该占到总劳动力的80%以上,2013年长沙二、三产业就业职工只占总劳动力的76.9%,虽然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在逐年降低,而就业占比依然较高,对于农业“低产出与高就业”的现象,必须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强政策、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从根本上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流动和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劳动力资源。

  (二)加快第二产业调整步伐。自2010年以来,全市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增速呈现明显放缓的态势,应进一步加强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使其能吸纳更多的就业。建筑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吸纳了大量由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技能培训、规范用工制度、切实保障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建筑业用工环境。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努力培育一批有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带动全市第二产业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就业容量。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国际经验表明从增加就业的效果来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最为有效,同等数量的投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应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

  (三)加快第三产业优化步伐。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构,201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8%,仍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生产率落后于第二产业,导致目前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占比仅为43.2%,而发达国家已超过70%,我市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就业弹性系数和结构偏离系数分析,第三产业具有较强就业增长空间。为此,应继续加强餐饮、商贸流通等成本低、劳动力相对密集、所需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可吸纳大量劳动力第三产业的优化发展,积极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服务、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服务业,同时要通过创新技术、优化服务、完善经营等方式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劳动效率。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