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指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其既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助推剂,也是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展现城市影响力的平台。近年来,长沙市人民政府陆续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若干意见》(长政发〔2010〕23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若干意见的补充规定》(长政发〔2012〕34号)等文件,全市资本市场发展环境得到逐步优化。本文基于2013年末在“两所”上市且归属于长沙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上市公司的分布结构、经营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进一步促进上市公司发展壮大的方法途径。
一、长沙上市公司总体概况
截止2013年11月,长沙在“两所”(上海证券交易交所、深圳证券交易交所)A股上市的公司共39家(不含楚天科技,下同),占湖南省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54.2%,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数的1.6%,其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10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29家。
按上市公司注册地分,岳麓区上市公司数最多,为12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数的30.8%,其次为芙蓉区(6家)、长沙县(5家)、天心区(4家)、开福区(3家)、雨花区(3家)、浏阳市(3家)、宁乡县(2家)和望城区(1家)。
按上市公司所属国民经济行业分,全部上市公司共涉及国民经济行业门类12个,占国民经济行业门类数的60%。其中制造业上市公司占据大头,共20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数的51.3%,其次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家)、批发和零售业(3家)、农林牧渔业(2家)、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家)、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家)、住宿和餐饮业(1家)、金融业(1家)、房地产业(1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家)、卫生和社会工作(1家)。
二、长沙上市公司经营情况
(一)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有所上升。2013年末,全市上市公司共拥有资产3627.9亿元,同比增长10.8%,上市公司平均规模为93亿元,较上年增加9.1亿元,是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平均规模的35.7倍,其中资产超百亿的公司8家,资产总计2917.1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资产的比重为80.4%;拥有年末从业人员16.2万人,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提供就业岗位4155个,为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的18.6倍;累计投入营业成本1611.7亿元,同比下降1.2%,实现营业利润117.1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净利润104.2亿元,同比增长9.5%,平均每家公司实现净利润2.7亿元,成本利润率为7.3%,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21.0亿元,同比增长16.5%。
(二)国企平均规模最大,私企利润增幅最高。按控股类型分,全部上市公司分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简称上市国企,下同)和私人控股上市公司(简称上市私企,下同)。从2013年全部上市公司分控股类型发展情况看,呈现两个“明显”:一是上市国企规模明显大于上市私营。2013年全部上市国企拥有资产3237.4亿元,平均每家上市国企拥有资产161.9亿元,高于全部上市公司平均规模68.9亿元,是上市私企平均规模的7.9倍。二是上市私企效益明显高于上市国企。2013年全部上市私企累计实现净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23.3%,增幅高于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增幅13.8个百分点,高于上市国企净利润增幅17.2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分别为10.1%和14.2%,均明显高于上市国企利润率。
(三)行业发展各具特点,制造公司占据主导。从2013年全部上市公司分行业发展情况看,制造业上市公司共拥有资产1932.8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资产的53.3%,累计实现净利润56.1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52.9%。由此可见,制造业上市公司明显处于主导地位。然而,与制造业相比,其他行业发展也彰显出自身特点,如仅凭1家上市公司的房地产业全年累计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8.0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营业税金及附加的37.8%,成为“纳税大户”;仅凭1家上市公司的金融业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1.0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10.4%,成为“高利润行业”。
(四)级别待遇相差明显,国企薪酬高于私企。从2013年全部上市公司年报中有关职工待遇的情况看,全部上市公司共拥有员工16.2万人,全年支付员工工资69.4亿元,员工年平均工资4.3万元。分岗位和公司类型员工待遇看,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高管与普通员工待遇差距显著。2013年全部上市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年平均工资达28.7万元,是普通员工年平均工资的6.8倍。二是国企员工平均待遇优于私企。2013年全部上市国企员工年平均工资4.4万元,其中高级管理人员年平均工资33.8万元,普通员工年平均工资4.3万元。与国企相比,私企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待遇均不敌国企。
(五)科研投入成倍增加,宣传力度保持平稳。2013年全部上市公司年末从业人员16.2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人员4.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9.0%,研发(技术)人员2.2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3.6%;全年1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不含华菱钢铁、湖南海利和熊猫烟花)研发经费支出24.0亿元,同比增长11.6%,平均每家公司投入研发经费1.4亿元,科研强度(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7%。此外,2013年全部上市公司(不含方正证券)累计投入广告及业务宣传费12.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0.64%,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
三、长沙上市公司存在的不足
(一)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先进地区相比,长沙在上市公司总量、公司平均规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培育和发展上市公司仍面临任务重、压力大的局面。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上市公司总数少于相近地区。截止到2014年1月,长沙在沪深“两所”上市的公司总数为40家,与2012年10月的无锡持平,比2012年10月的南京少8家;同中部六省的武汉相比,相差5家;与2014年4月的杭州相比,还不足它的一半。二是上市公司规模低于先进地区。从总量看,2012年长沙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85.5亿元,仅为广州的一半、天津的四分之三、深圳的六分之一;从平均规模看,2012年长沙上市公司的户均营业收入为50.9亿元,而广州上市公司户均营业收入为60.9亿元、天津为72.3亿元、深圳为73.1亿元。
(二)与A股整体水平相比长沙偏弱。2013年长沙上市公司整体规模与效益虽有所增长,但与A股整体水平相比,长沙上市公司表现偏弱,有“拖后腿”现象。2013年长沙上市公司负债总额达2189.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0.3%,高于A股整体资产负债率15.9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69.9亿元,同比下降0.8%,低于A股整体营业收入增幅10.5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净利润104.2亿元,同比增长9.5%,低于A股整体净利润增幅5.2个百分点,其中20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上涨,增长面为51.3%,低于A股整体增长面2.8个百分点,平均每家公司实现净利润2.7亿元,仅为A股平均净利润的三分之一。
(三)上市公司内部结构有待优化。一是少数上市公司决定整体“行情”变化。从2013年全市上市公司整体情况看,中联重科、华菱钢铁、方正证券和嘉凯城四家公司共拥有资产2291.2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资产的63.2%,累计实现净利润52.2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50.1%。而总资产不足10亿的公司有5家,占全部上市公司数的12.8%。由此可知,少数几家上市公司对全市上市公司的整体发展具有主导作用,上市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相对不强。二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呈现下滑。2013年全市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69.9亿元,同比下降0.8%,累计实现营业利润117.1亿元,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92.0%,比重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而凭借42.6%增幅的营业外利润成为拉动上市公司增长的因素。
四、进一步促进长沙上市公司发展的建议
(一)逐步扩宽奖励范围,激发公司上市活力。2012年,长沙在对上市公司前期费用补助方面已由原来的10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奖励金额低于天津等地。同时,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长沙在税收减免、奖励范围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可探索在公司上市改制及办理手续过程中,对其税费和手续费实行一次性全额返还。此外,还可探索对上市公司兼并重组涉及的相关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对推动公司上市做出特殊贡献的高级管理人员或其他人员给予奖励、对重组在长公司且将上市公司迁入长沙的重组方给予奖励、对上市公司使用超募资金在长兴建新项目给予奖励等。
(二)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筑牢上市公司基础。充足的上市后备企业是增强上市公司整体规模和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可在行业龙头企业、地方支柱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新兴领域积极探索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制定并完善市区两级后备企业规划管理与目标,大力推进后备企业股份制改造,打造后备企业上市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后备企业上市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和机构,全力解决后备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等。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后备企业,提升服务水平,长沙上市后备企业基础将得到巩固,同时新鲜血液的注入也必将带动全市上市公司整体规模跨入新台阶。
注:1、本文所指上市公司为截止2013年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不含2014年1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楚天科技,除特殊说明外;
2、上市公司归属地按其注册地统计;
3、上市公司相关财务等指标数据均来自2013年公司年报;
4、本文所指限额以上企业指联网直报中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资质以上建筑业和重点服务业企业。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邓细锋]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