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长沙服务业年度发展报告

来源: 时间: 2014-07-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价值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长沙市委、市政府着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大力开展“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全市服务业呈现增速加快、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2013年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服务业增速六年来首超GDP增速。2013年,长沙服务业(包括第三产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16.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高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实现了自2008金融危机以来服务业增速首次超越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比上年提升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4%,比上年提升3.5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对社会的贡献增强。2013年服务业税收收入达50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9.4%,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达41.2%,比上年提升2.2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是服务业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分别实现税收收入199.6亿元和99.4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和9.1%。

  服务业是开拓劳动就业渠道的产业依托和承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2013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和占比均呈现上升趋势,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89.93万人,比上年净增8.42万人,占新增全社会从业人员的94.2%;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42.4%,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投资质量稳步提高。2013年长沙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593.39亿元,其中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13.77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5.6%。从总量上来看,房地产、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社会基础建设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较多,三个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合计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5.1%,三个行业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9.3%、7.2%、8.6%。从速度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均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速,分别为65.0%、44.6%、37.4%、37.3%、34.7%。

  (四)服务业规模、品质进一步提升。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拥有6.8万个服务业法人单位,占全市全部法人单位的77.3%。个体户54万户,占全部个体户总数的84.4%。庞大的服务业单位群体,是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服务业企业品质进一步提升。2013年长沙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929家,比2012年增加221家。929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5亿的单位30家,比上年增加6家。营业收入大于1亿、小于5亿的单位105家,比上年增加13家。2013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户均营业收入9667万元,户均税收312万元,户均营业利润119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5%、4.05%、49.5%,服务业单位数量、规模、盈利能力都有大幅提升。

  (五)城区进入以服务型经济为主发展阶段。2013年,芙蓉区实现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713.71亿元,占当地GDP总量的82.2%,数值和占比都远远超过其他区县市,芙蓉区成为长沙服务业经济聚集的核心区域。从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来看的话,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60%有雨花区(经济总量剔除烟草公司)、开福区、天心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490.69亿元、447.74亿元、358.89亿元,占当地GDP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3.6%、74.5%、60.6%。按照国际惯例,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超过60%即为服务型经济。可以说,城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已经进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

  (六)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促进了服务业相关行业的发展。近几年,长沙立体化交通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以现代化公路、高速化铁路、国际化航线为主要骨架的大交通格局,对经济的承载能力和周边的聚集效应增强。投资119亿元的长沙市轨道交通2号线已投入运营,标志着省会长沙从此大步迈进了“地铁时代”。到2013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5809公里;机动车拥有量159.04万辆,出租车6915辆。全市交通运输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七)金融业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增强。2013年,金融业对境内服务业机构提供的贷款总额为5030.74亿元,占境内机构贷款总额的71.5%,同比增长12.1%,高于境内机构贷款总额增速1.4个百分点,金融业对服务业的发展支持力度增强。从总量上看,投向服务业的贷款主要流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各行业贷款总额占境内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7.8%、16.1%、7.9%、5.3%。从速度来看,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2013年获得的贷款总额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分别为37.2%、26.8%、21.5%、19.5%、18.6%。

  二、服务业主要行业实现新发展

  从结构看: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高于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0.6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5.2%,拉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个百分点。其中作为社会基础服务业的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51.02亿元、277.33亿元、148.97亿元,三者实现增加值合计为977.32亿元,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三分之一,占生产性服务业的74.1%。服务业各重点行业发展具体情况如下:

  (一)交通运输业稳中有升,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全市交通运输业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201.68亿元,同比增长12.5%,占GDP比重为3.2%,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7.7%。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实现全社会运输周转量410.13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0.2%,增速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其中,民航、水运、公路运输增长速度较快,分别为14.0%、13.9%、13.6%。

  据市商务局初步测算:2013年,全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2.4万亿元,占全省的47%,同比增长18.2%,全市物流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规模物流企业已达500余家,其中年物流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7家,年物流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0余家。

  (二)消费品市场呈逐步回稳。2013年长沙消费品市场在困境中稳步发展,呈现增速逐步企稳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01.97亿元,同比增长14.1%。从单位规模来看,长沙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为1636.03亿元,增长21.1%,增幅回落2.6个百分点;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增长5.6%,增速回落1.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业零售额同比增长41.5%;零售业增长20.6%;住宿业下降12.8%;餐饮业增长10.5%。

  (三)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商品房供销两旺。长沙房地产市场总体发展平稳,呈现开发投资稳步上升,商品房供销两旺的局面。201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首次突破1100亿元大关,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153.61亿元,月均投资近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840.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5%。从构成上看,全年住宅开发投资完成766.60亿元,比2011年77.2%的投资占比下调近1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质量进一步提升。

  (四)旅游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2013年,长沙围绕建设旅游强市、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旅游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年共接待游客960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8.7%;实现旅游总收入1006.3亿元,同比增长28.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名列第7位。其中接待国内游客948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8.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58亿元,同比增长29.3%;接待入境游客116.9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7902.18万美元,同比增长17.2%。

  (五)电子商务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快递经济发力。2013年长沙电子商务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重点电子商务企业相关交易额预计达到520亿元,同比增长23.8%。电视购物、移动电子商务在全国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长沙电视购物交易额占全国电视购物交易额的16%以上;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全年累计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大关。

  网购持续火爆,推动了长沙快递业的高速增长。2013年快递业务量达8681.83万件,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2.91亿元,同比增速超过80%。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双11”期间,长沙在淘宝网的成交金额达4.95亿元,按城市排名居14位,比2012年前移了11位。目前,在长沙的快递企业229家,其中:获得独立许可证的企业109家,分支机构120家。

  (六)会展经济量质齐升。2013年,长沙市会展业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会展经济规模、专业观众人数等主要指标保持良好势头。根据湖南国际会展中心、湖南省展览馆、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三大场馆统计:2013年,三大场馆各类展会实现成交金额392.3亿元,同比增长7.1%,有力拉动了旅游、购物、餐饮、住宿等消费。全年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56场次,比上年增加13场次,增长9%。实现总展览面积19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5万平方米,增长21%。

  三、加快推进长沙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虽然近年来长沙服务业发展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总体规模偏小,传统产业占比大、发展速度不快,结构不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经济发展速度趋缓的大环境下,如何加快服务业发展,加速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打造长沙服务业“升级版”,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一)提高对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建立指导服务业发展的统一协调机制。因长期以来受“先工业、后服务业”的惯性思维和“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功利思想影响,导致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发展服务业经济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清醒的战略意识。当前,长沙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服务业正逢其时。由于服务业包括十五个行业门类、三个行业大类,涉及的行业主管部门众多,建立指导服务业发展的统一协调机制十分必要,发展服务业既要依靠市场力量的自然发展,又要借助外生的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多管齐下,才能相得益彰。

  (二)要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生产性服务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科技进步密不可分。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对于提升第一、二产业竞争力,增强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力,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长沙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具有社会基础服务业特点的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型工业化、城市化来发展服务业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服务业,需要深化各项改革,完善与优化服务经济发展政策和环境。要对服务业在用水、用电和用地上实行与制造业同等政策,对服务业集聚区应给予与工业开发区相同的政策扶持;对重点行业实施税收优惠,制订具体的优惠实施细则,让实惠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要降低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准入门槛,创新管理机制,吸引民间资本积极参与。

  (四)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服务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批行业规模和竞争力靠前的服务业单位的支撑和引领。目前长沙服务业除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信息产业等领域与其他城市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以外,其他行业均缺乏龙头和骨干企业。因此要做大做强长沙服务业必须要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服务业知名企业,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树立长沙服务业的名片和形象;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企业,加强指导和服务,使其尽快进入高增长期;在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弱的行业,要想方设法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引导和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改变行业的落后面貌,提高行业竞争力。

  (五)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完善服务业市场管理。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它们都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形式来加强和完善服务业市场的管理,这些协会不仅协助政府做好行业规划、制定政策,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同时还指导行业发展,举办交流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各种专业培训,为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因此,如何加强服务业行业协会的建设,搭建起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桥梁,充分发挥市场在推动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而促进相关服务业行业的发展,确实值得领导和相关部门思考。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曾花林]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