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对长沙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不断加大,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民营力量不断增强,民营企业涉及范围及辐射面日渐变宽。本文基于2013年长沙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开展情况,通过分析其科技投入的总量、行业分布、科技产出等相关情况,探讨进一步促进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壮大的途径,为相关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科研投入现状
(一)少数企业R&D投入占比近九成,试验发展支出占比高达98%。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2059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81.3%,累计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60.6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56.5%,其中经费达千万及以上的企业76家,累计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53.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88.0%;科研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3%,与上年基本持平,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0.2个百分点。根据R&D活动在不同阶段的支出情况看,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基础研究支出22.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7992.2万元,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1.3%,试验发展支出598138.2万元,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98.7%。
(二)资产项目支出占比回升,政府投入同比回落。从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用途看,以人员人工费、原材料费等为主的经常费支出明显高于以仪器设备购买、科研活动中心建设等为主的资产性支出,但其占比略有下降。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累计投入资产性支出4.3亿元,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7.1%,较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从经费来源看,企业资金仍为主要来源,政府资金呈现下降。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来自政府部门的资金2.2亿元,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3.6%,较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企业自筹资金58.2亿元,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96.1%,占比明显高于政府资金(3.6%)、境外资金(0)和其他资金(0.3%)。
(三)科研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研发人员待遇明显提高。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共拥有R&D人员25038人,占企业年末从业人员的5.9%,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女性人员3827人,占全部R&D人员的15.3%,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研究人员9535人,占全部R&D人员的38.1%,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时人员19527人,占全部R&D人员的78.0%,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企业对科研重视力度的加大,科研人员待遇也明显提高。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共支付科研人员劳务费23.9亿元,人均报酬9.5万元/人,是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7倍,同比增长18.0%,增速高于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幅的7.2个百分点。
(四)制造行业创新能力最强,专用设备制造投入最大。从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分行业大类情况看,制造业科研强度最高,为1.28%,略高于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从行业中类看,科研强度高于整体水平的中类有七个,分别为医药制造业(1.70%)、专用设备制造业(2.85%)、汽车制造业(1.6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2.8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27%)、仪器仪表制造业(1.63%)、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4.74%)。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全年累计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27.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的45.7%,其次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比为12.1%。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活动产出明显减少。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累计申请专利3723件,同比下降17.4%,平均每家企业专利申请数较上年减少0.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数为1690件,同比下降18.8%;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为133项,同比下降35.4%。
(二)基础研究经费占比相对偏低。按R&D活动阶段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科学研究范畴,其反映政府对推动科学前沿探索做出的努力,特别是基础研究代表着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试验发展代表科学研究的应用能力,主要反映地区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水平和能力。从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R&D经费分类情况看,基础研究经费仅为22.5万元,占全部R&D经费的比重还不足0.01%,应用研究经费为7992.2万元,占全部R&D经费的比重为1.32%,而试验发展经费占比高达98.68%。由此可见,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开展R&D活动时,特别注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项目,偏重于眼前效益,对产生长远效益的基础研究较少涉及,同时也反映出政府相关部门对基础研究项目还缺乏引导和激励,对推动科技前沿探索还应加大力度。
(三)超八成企业缺乏R&D经费投入。从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情况看,R&D经费零投入的企业1713家,占全部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数的83.2%,即超八成企业R&D经费为零投入。此外,在有R&D经费投入的企业中,三一集团、蓝思科技和远大空调等六家超亿R&D经费投入企业左右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投入总量,以上六家单位全年累计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37.9亿元,占全部R&D经费内部支出的62.5%,其余340家有R&D经费投入的企业仅占37.5%,科研投入经费存在明显失衡。
三、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一)强化引导科技创新意识,加大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力度。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大环境变化下也应顺势而行,而要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上有生存之本、立足之地,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长远发展的唯一通道。因此,为助推长沙民营企业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科技创新意识,提高民营企业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力度,鼓励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开展项目研发,通过引导企业家树立二次创业观念,让企业家把开展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另一方面要确立民营科技企业培育目标,主动对接并提升民营企业申报省级科技企业的服务水平,通过有序、分步地实施民营科技企业培育计划,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综合竞争力。
(二)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增加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扶持民营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调低或减免民营科技企业技术转让收入税等措施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大背景下,相关部门还可适当放宽对民营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审核力度,通过以项目代奖的方式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并通过设立民营企业科技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科研经费投入强度较高的民营企业奖励力度,提高对有科研机构、专职研发人员的民营企业扶持力度,积极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渠道。
(三)重视民营企业人才开发,建全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机制。企业家及经营管理人员是助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只有保持企业管理人员不断开阔的视野和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才能让企业永葆生机、焕发活力。因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完善民营企业家培训机制,既要加快培养国际一流民营企业领军人才,也应重视经营管理后备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人才和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开发,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注:1、本文数据统计口径为联网直报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含省电力公司、中烟集团和五凌电力等省直管企业;
2、本文所指民营企业指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为股份合作制、其他联营企业、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
3、R&D经费支出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内部支出是指为开展R&D活动实际用于本单位内的全部指出;外部支出是指委托外单位进行R&D活动所实际支付的费用。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邓细锋]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