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长沙规模工业用水下降 问题不容忽视

来源: 时间: 2014-08-0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根据《湖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的规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作为用水效率红线的两个重要指标之一,是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水资源利用管理,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长沙率先建成“三市”具有重要意义。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10.9%。

  一、上半年规模工业水消费情况及特点

  全市上半年规模工业取水总量48145.4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5.6%。其中地表淡水取水43126.2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5.72%;自来水取水3615.4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27%;地下淡水取水1304.3万立方米,同比下降3.6%;外供水39949.95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9%;用水量8195.47万立方米,同比下降0.33%。

  (一)工业取水总量增长,用水总量微降。上半年,全市规模工业取水总量48145.42万立方米,同比增长5.6%,剔除外供水后的用新水量为8195.47万立方米,同比下降0.33%。从用新水构成来看,自来水和地表淡水是规模工业企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分别占用新水总量的44.1%和38.8%,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3.5个百分点和下降2.9个百分点;地下淡水取水占全市用水总量的15.9%,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二)行业用水规模基本稳定。取水量较大的主要行业与去年同期基本保持一致。前五大行业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用新水总量和所占比重都有所下降,其中用新水总量同比下降8.5%,比重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取水量同比增长分别达7.8%、16.1%和12.4%,所占比重也相应有所提高。   

  (三)不同行业用水类型差别大。地表淡水、地下淡水和自来水三大主要水资源类型中,地表淡水在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取用较多,占到全部地表淡水取水的53.1%;地下淡水取用主要集中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全部地下淡水取水的46.5%;自来水取水相对均衡,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分别占全部自来水用水的21.3%、9.5%、9.2%和9.1%。

  二、规模工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业重复用水覆盖面较小。上半年全市有重复用水利用的企业390家,仅占全部企业的15.5%。分行业看,重复用水主要分布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此三个行业的重复用水占到全市重复用水总量的70.3%;同时,全市37个有取水量的行业中,还有7个行业重复用水为零。

  (二)再生水利用率偏低。全市再生水利用总量仅为23万立方米,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造纸企业,仅占用新水总量的0.3%。而全市纳入统计监测的污水处理企业上半年污水处理量达7500万立方米,且增长迅速,但企业处理完后的再生水大多直接排放,得不到有效利用。

  (三)主城区外地下水开采较多。其中望城区地下水开采量620.57万立方米,占用新水量的比重超50%,宁乡县地下水开采量360.55万立方米,占用新水量的23%,浏阳市地下水开采量194.08万立方米,占用新水量的12%。长沙虽然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缺水的威胁仍然时刻存在,地下水一方面作为国家战略储备水资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另一方面无节制、大规模地开采也会带来各种次生环境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严格水资源考核管理,加强企业节水改造动力。进一步细化最严格水资源考核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水改造力度,加大政府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的节水技术研究,建立一批节水示范项目和企业,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鼓励企业重复用水,加强对企业重复用水项目投资改造的支持力度。

  (二)加强相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城镇自来水管网的铺设覆盖面,以自来水代替地下水,减少企业对地下水的开采;逐步展开再生水回收利用管网建设,在新兴园区、新兴工业集中区率先开展,综合考虑当前、未来规划和企业需求,合理调配投资建设,促进中水利用程度逐步提高。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王仁彪]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