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

来源: 时间: 2014-08-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近年来,长沙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特别是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把“在加快转型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作为全市“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重要内容之一,为长沙科技进步注入了强大活力。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取得长足进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稳步提升态势。

  一、科技进步对长沙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衡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常采用科技进步贡献率来反映。广义上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反映在经济增长中资本、劳动和科技三大要素作用的相对关系,其基本含义是扣除了资本和劳动后科技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目前通常采用的是C - D生产函数法。根据C - D生产函数法计算得出2013年长沙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4%,比2010年提升4个百分点,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比2010年提升1.7个百分点,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3%,比2010年下降5.6个百分点。长沙经济向着转型创新发展方向迈进。

  二、长沙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

  (一)研发经费支出(R&D)快速增长。2011-2013年全市共投入研发经费(R&D)400.29亿元,年均增长19.1%。其中,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R&D)298.20亿元,年均增长24.3%,科研院所共投入研发经费(R&D)44.35亿元,年均增长7.4%,高等院校共投入研发经费(R&D)54.50亿元,年均增长5.0%,其他科研机构共投入3.23亿元,年均增长6.3%。2013年全市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达2.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2个百分点,比 2010年提升0.15个百分点。

  (二)科技队伍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末,全市从事科技活动的企业达600家,比2010年增加473家,年均增加157.7家。全市拥有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04万人,其中从事R&D活动从业人员达7.76万人,占全部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达64.4%,比2010年提升5.4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不断延伸。2013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达925家,比2010年年增加384家,年均增加128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得到不断延伸,涉及国民经济172个行业小类,新增37个行业。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不断延伸,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也实现大的跨越。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达5140.4亿元,2011-2013年年均增速达31.0%,高于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速13.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499.24亿元大关,年均增速为24.4%,高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4.8个百分点。

  (四)科技成果成效明显。2011-2013年全市科技活动产出成效明显,累计专利申请量4.41万件,年均申请量为1.47万件;累计专利授权量2.74万件,年均授权量为0.91万件;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268项,年均422项;累计签订技术合同8989项,年均签订2996项;累计成交金额76.65亿元,年均成交25.55亿元。

  三、长沙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在各项鼓励自主创新政策深入实施和科研项目大力开展的背景下,长沙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一定幅度提升,但仍存在科技进步贡献率和R&D占比不高,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

  (一)科技进步贡献率离“十二五”规划目标差距大。虽然近年来,长沙市科技事业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0%,但与先进城市水平和规划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一是与国际先进城市80%的标准差距比较大;二是与长沙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0%以上,还相差7.6个百分点,而近年来长沙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提升仅为1.3个百分点,因此要在2014-2015年两年内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7.6%个百分点难度非常大。

  (二)R&D占GDP比重与“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有一定差距。近年来,在各项鼓励自主创新政策深入实施和科研项目大力开展的背景下,长沙科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R&D经费支出逐年增加,但R&D支出占GDP比重难以实现大的提升,一直维持在2.0%左右,2013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15%,距离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值2.5%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仍有0.35个百分点的差距,完成2.5%的目标难度比较大。

  (三)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有待提高。当前,全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强,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动力不足,缺乏长远机制。不少企业名为高科技产业,却没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仅仅是高新技术产业链上的代工厂。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未开展R&D活动企业的比重达82.5%,未设立科研机构的企业的比重达89.6%,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的企业的比重达85.2%。

  四、促进长沙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长沙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把创新发展贯穿于两型城市和全面小康建设的各环节和全过程。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抓手,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重点支持长沙支柱产业创新发展,着力培育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文化创意、现代金融等产业,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二)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重点,全力建设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人才涌现、创新机制完善、创新文化活跃、创新成效显著的国家创新型城市。继续办好“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进一步提升其品牌影响力,拓展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继续推进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长沙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发挥好国家专利技术(长沙)展示交易中心、长沙技术产权交易所、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作用,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作交流的渠道和网络。

  (三)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撬动作用。加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和长沙市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引导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R&D活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科技发展专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幅度。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后补助” 制度、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地方财政配套投入制度、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奖励制度等机制。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刘亦彪]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