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长沙市委提出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的战略目标要求,力争2017年,确保2018年实现全市城乡生态环境倍升。“十二五”以来,长沙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契机,大力推行资源节约、建设友好环境、提升城乡品质,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但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一、长沙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一)节能减排成效突出。全市以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为重点,以企业节能技改和项目实施为依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全社会能耗水平得到有效控制,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十二五”以来,全市以年均7.5%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撑了13%的GDP增长速度,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4.3:56.1:39.6调整为2013年的4.1:55.1:40.8,单位GDP能耗从2011年的0.640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13年的0.581吨标煤/万元(GDP按2010年价格计算)。全社会用能结构逐步优化,2013年,煤炭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比重比2011年下降7.6个百分点,油品消费比重比2011年上升2.8个百分点,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增长最快,消费比重比2011年上升7.9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变,能源消费的清洁化、低碳化趋势明显。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一是废水中污染物不断削减。2013年全市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削减至12.1万吨,较2012年削减1.6%,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1.35万吨,同比削减2.2%,生活污水中COD排放量5.99万吨,同比削减2.3%;全市氨氮排放量减少至1.37万吨,较2012年削减1.3%,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0.05万吨,同比上升1.4%,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0.87万吨,同比削减1.5%。二是主要大气污染物有所减少。全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12万吨,同比下降0.2%,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1.6万吨,同比下降22.6%。三是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下降。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0.5万吨,同比下降2.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10.2万吨,比上年增加6.8万吨。
(三)城乡生活环境逐步改善。一是城市居住环境有所改善。2013年,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9611公顷,比上年增加318公顷,人均拥有园林绿地面积11.9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7平方米,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97%,比上年提高0.99个百分点;全市7个地表水水质监测点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达100%。二是生活废物处理能力增强。全市主城区8座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污水量40618万吨,比上年增加2000余万吨,污水处理率达96.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三是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全市乡镇集镇污水处理率达5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5%,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共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110个,村级垃圾收集站1200个,成立垃圾资源化回收机构270个,完成农村地区20头以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或退出)22万平方米。
(四)环境治理力度加大。一是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投资力度。2013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157.14亿元,同比增长15.5%,占GDP比重2.6%,比上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污染源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30.77亿元,比上年增长37.2%,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本年完成投资总额126.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用于治理废水投资68.17亿元,同比增长50.5%,用于治理废气投资53.5亿元,同比增长48.9%,用于治理固体废物投资11.53亿元,同比增长72.7%。二是加强了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全市环境管理能力本年完成投资额0.74亿元,同比增长2.7%。三是提升了工业污染源治理能力。全市废水治理设施达822套,比上年增加69套,设施运行费用2.65亿元,同比增长12.6%;废气治理设施达1404套,比上年增加76套,设施运行费用1.79亿元,同比增长13.5%。
二、长沙生态环境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城市大气环境较为堪忧。按照国家环保部新的空气质量评价标准,2013年全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仅为54%,在全国74个重点监控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排名第53位,属于比较靠后的位置。造成大气环境质量差的原因一方面有社会因素影响,电厂燃煤、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是影响大气质量的三大元凶,同时,2013年全市城区施工工地较多,工地扬尘对大气质量也有一定程度影响,另一方面因长沙地处湘江谷地,特殊气象地理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等自然因素影响。
(二)工业减排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全市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在上年下降的基础上都出现逆转,工业废水排放量达4049万吨,同比增长7.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工业废气排放总量623亿标立方米,同比增长13.9%,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60.4个百分点;PM2.5重要来源之一工业烟(粉)尘排放量达19545吨,同比大幅增长63.2%,而工业烟(粉)尘去除量114.1万吨,同比下降13.4%。此外,对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也呈下降趋势,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下降至86.9万吨,同比减少7.8万吨,综合利用率较上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
(三)农村环境保护有待改善。一是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不强。在垃圾收集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的同时,相对应的垃圾处理能力并没有完全跟上,2013年全市超过一半的农村垃圾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只是简单地实现地域搬迁或者集中填埋,给农村环境又造成了二次破坏。二是养殖业污染较为严重。农村养殖尤其是集中养殖产生的废物在无法得到完全处理的情况下,给农田生产和农民居住环境带来重大破坏。三是乡镇工矿企业污染有所加剧。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部分工业企业开始转移到农村,给原本脆弱的农村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而乡镇基层环保力量薄弱,对企业的监管能力不足,也给农村环保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四)后续节能压力加大。一是能源刚性需求大,长沙市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对能源的刚性需求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能源消费总量将持续上升。二是从各领域尤其是工业领域节能来看,经过多年的技术改造,目前依靠技改实现节能降耗的空间越来越小,未来节能减排进行突破的难度加大。三是从用能结构来看,煤炭作为成本相对较低的能源以及火力发电的主要能源,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将保持主要能源品种地位,油品受刚性需求增长影响未来将有所上升,天然气受制于气源供应以及供气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在短期内难有大规模的增长,全市用能结构优化同样困难重重。
三、对优化长沙生态环境的思考
今后几年仍将是全市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要实现市委提出的2017年城乡生态环境倍升的目标,任务艰巨。
(一)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的整治改善,更重要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企业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加强各类废弃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形成资源优化组合、产品互供互补、产业链条延伸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污染治理和环境建设等方面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全面加强工业烟粉尘排放治理,尤其是电厂和水泥生产行业脱硫脱硝治理;加大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工程建设,完善管网等配套设施;加强对重点企业污染排放的在线监测管理,强化污染总量控制;坚持城镇为主、兼顾农村的环境治理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环境投资力度,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三)坚持改革创新,依法管理。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进环保收费改革,积极发挥市场调剂资源配置的作用;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建立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扩大对节能环保企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完善节能环保产品消费鼓励政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把环评质量关;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高企业环保违法违规的处罚强度。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王仁彪]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