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食品饮料加工业效益浅析

来源: 时间: 2014-08-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食品产业是长沙市的千亿产业之一,包括食品饮料加工业和烟草制品业。2013年,规模以上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6.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7.4%,其中食品饮料加工业占食品产业的42.8%。食品饮料加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民增收、吸收就业、转变消费结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空间、政策扶持方面均有一定优势,是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长沙市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的效益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进一步提升食品饮料加工企业效益,促进行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相关部门指导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为准入企业提供数据支持。

  2013年,长沙市拥有规模以上食品饮料加工企业263家,较上年增加10家,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145家、食品制造业62家、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56家,分别较上年增加7家、2家和1家。

  一、主要特点

  (一)企业利润增长较快。2013年食品饮料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5.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分别实现利润17.2亿元、12.8亿元和9.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29.6%和35.7%。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利润率为6.8%,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利润率最高,达9.0%,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利润率分别为7.7%和5.5%,较上年分别提高1.6和0.3个百分点。

  (二)企业营运能力较强。2013年食品饮料加工业应收账款17.4亿元,比上年增长0.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2.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均为负增长,分别下降25.8%和5.4%;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22.6%。食品饮料加工行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10天,快于全市平均水平33天,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分别为9天、11天和13天,资金回收能力较强。2013年食品饮料加工业产成品存货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均为负增长,分别下降6.7%和21.5%;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31%。

  (三)企业偿债能力较强。2013年食品饮料加工业资产总计2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资产负债率39.6%,比去年低0.7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4.3%、28.9%和46.0%。资产负债率反映债权人所提供的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以及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这一比率越低(50%以下),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从上述数据看,食品制造业偿债能力最强,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和较大的融资发展空间。

  (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食品饮料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上10亿元的企业有8家,比上年多2家;5亿元到10亿元的企业有17家,比上年增加1家;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到5亿元的企业有135家,比上年多27家。利润总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与上年持平;5000万元到1亿元的企业14家,比上年增加7家;1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企业90家,比上年增加23家。

  二、主要问题

  (一)企业研发投入较弱。2013年食品饮料加工业投入研发经费1.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的1.1%,较本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低6.3个百分点。行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比重分别为0.2%、0.3%和0.1%。

  (二)企业生产成本增加。2013年食品饮料加工业主营业务成本4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成本分别增长15.0%、20.5%和6.7%。企业每百元收入成本增加1元,农副产品加工业每百元收入成本增加1.8元,增加最多。

  (三)企业亏损面扩大。2013年食品饮料加工业亏损企业有19家,比上年增长18.8%,占全部规模工业亏损企业的14.3%。行业亏损面为7.2%,较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0.9亿元,增长33.9%。亏损增幅最大的为农副产品加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0.5亿元,增长184.2%。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自主品牌。一是鼓励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2013年食品饮料加工业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仅为7.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这一比重仅为5.0%,需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二是鼓励企业引进和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三是要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大、效益高和前景广阔的行业或领域流动。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竞争能力更强和带动能力更大的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创省级、国家级名牌。

  (二)加强综合协调,引导成本控制。从今年上半年景气调查情况看,被调查的43家食品饮料加工企业中14家认为产品订单减少、需求不足,13家认为用工成本上升,12家认为原材料价格上涨,需加强综合协调,引导企业控制成本。食品饮料加工业的发展是一个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求从原料的生产到加工和销售各环节以市场为导向,协调发展。应树立系统发展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的界限,成立协调组织,加强对企业发展的区域引导、需求引导,让企业能够因地制宜,既能就近解决原材料和用工问题,又能让产品走向市场,合理发展。

  (三)加强质量监督,规范市场秩序。一方面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与食品生产企业签订食品责任书,引导企业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同时加强对食品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卫生检测,建立放心产品名录库;另一方面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引导企业有序竞争,严厉打击一批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企业的品牌权益。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作用,揭露暴光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重点宣传重质量讲信誉的食品典型企业,营造打假治劣,扶优扶强的舆论氛围,让食品企业在阳光下成长。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