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引领经济转型发展、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的内生动力。作为全国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长沙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投入稳步提高。2013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0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9%,占全市科研投入的71.2%,占比提高6.0个百分点。然而,在整体投入力度加大的同时,投入覆盖面偏低、小微企业投入不足、重点企业投入增幅减缓等问题突出,结构性矛盾需重视。我们对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投入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进一步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科研投入的特点
(一)人员资金同步增加,户均投入略有加大。2013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41家,共开展R&D项目3501项,同比增长17.7%;拥有R&D人员42225人,同比增长13.8%;累计投入R&D经费109.4亿元,同比增长24.9%。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R&D活动的企业444家,户均科研投入2464.9万元,较上年增加3.9万元。
(二)内资企业完全主导,户均规模相对偏小。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科研投入优势显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内资企业2392家,累计投入R&D经费98.8亿元,占全部企业R&D经费的90.3%,明显高于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从户均科研投入看,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户均科研投入高于内资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港澳台企业62家,累计投入R&D经费4.5亿元,户均投入726.3万元,是内资企业平均水平的1.8倍;外商投资企业87家,累计投入R&D经费6.1亿元,户均投入697.0亿元,是内资企业平均水平的1.7倍。
(三)亿元以上行业增多,专用设备占据一半。从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情况看,制造业是科研投入最多的行业大类,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科研投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半壁江山。从行业大类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采矿业单位83家,无R&D经费;制造业单位2422家,累计投入R&D经费108.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98.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单位36家,累计投入R&D经费1.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1.2%。从行业小类看,全年科研投入亿元及以上行业12个,比上年增加4个,累计投入R&D经费102.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93.3%,较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拥有三一、中联等大型企业的专用设备制造业累计投入R&D经费54.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50.0%。
二、科研投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投入总体增幅逐年减缓。近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投入整体规模虽稳步增加,但其增幅却呈现逐年减缓态势。2011--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科研投入增速分别为32.8%、25.1%和24.9%,2013年比2012年和2011年分别下降了0.2个百分点和7.9个百分点。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是占规模以上工业R&D投入近50%的三一、中联R&D经费增速大幅下降。受市场需求影响,2013年三一、中联R&D经费增速分别为14.9%和-1.4%,与2011年比,分别减少了62.8个百分点和113.4个百分点。
(二)八成以上企业无科研投入与产出。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未开展R&D活动的企业2097家,占全部企业数的82.5%,即八成以上企业没有开展R&D项目;未设立科技机构的企业2276家,占全部企业数的89.6%,无专利申请的企业2165家,占全部企业数的85.2%,即八成以上企业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三)小微企业科研投入有待提高。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小微工业企业2222家,占全部企业数的87.4%,拥有R&D人员6933人,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的16.4%,户均R&D人员3.1人,仅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累计投入R&D经费15.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的13.9%,户均R&D经费68.4万元,仅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15.9%;科研投入强度(科研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5%,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0.9个百分点。作为后备力量的小微工业企业数量众多,但其科技创新中人力和资金投入占比明显偏小,科研投入的意识和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对策建议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投入占全市科研投入的七成以上,直接关系着全市“十二五”规划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为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实现发展目标,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人才引进,重视人才发展。科研人员是科技项目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其对参与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要求较高。因此,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优厚的条件,同时发挥长沙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尽可能地为本地人才创造机会,防止人才流失,并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完善研发人员收入分配政策,设立研发人员培训及交流机制,通过多措并举提升全市科研人员的整体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
(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专利、行业标准等是企业科研投入的最终成果。为有效维护科研投入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相关部门应进一步优化专利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违法查处力度,维护市场合法运行,切实保护企业投入成果。
(三)优化投资结构,打造多元融资渠道。目前,企业科技活动经费中企业自筹的比例依然占据主导,政府资金、金融机构或社会资本参与较少,特别对小微企业,资金更是成为其开展科技活动的主要障碍。因此,为激发企业活力,应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相关部门可主动为企业和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牵线搭桥,以科技项目成果等为担保帮助企业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或社会资金的参与,为企业开展科技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四)创新“产学研”模式,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科学合理的创新模式是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我们应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产学研模式,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各类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共同合作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速全市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邓细锋]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