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中之重来抓,投资规模、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拉动长沙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转型发展加快,全市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伴随着深化改革推进,全市投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沙“十五”以来投资规模、结构和效益发展规律的认识,探讨破除制约投资结构调整的一些深层问题,为科学决策,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投资在“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中引领作用提供决策参考。
一、“十五”以来,长沙市投资增长规律与结构变化特点
(一)投资规模快速扩大。2001年以来,长沙投资年均增长达到26.3%,分别快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0.9和3.3个百分点。全市投资总量在2006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在2009年、2010年和2012年又连续跨越2000亿元、3000亿元、4000亿元三个台阶,2013年投资总量达4593.39亿元,为2001年的16.4倍。“十五”、“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投资分别为2686.85亿元、10042.67亿元,进入“十二五”后,2011-2013年仅三年累计投资已达到12115.59亿元。
(二)投资支撑经济增长作用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水平两方面,两者分别从总量和增量的角度考察了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长沙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特征,投资对GDP增长的影响较大。
一是投资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投资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2001年以来全市投资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最低为2001年的28.3%,2010年达到最高值70.2%,近三年维持在60%-65%之间。
二是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投资贡献率即投资增量在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量中所占的比重。2001年以来,全市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保持在60%以上,整体而言要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且与全省、全国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三)投资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从近年来长沙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投资结构的变动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原因,投资结构决定了全市目前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2000年以来长沙投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从2001年的0.4:14.4:85.2调整到2013年的1.9:32.5:65.6,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投资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序列没有根本性的变化,2001年以来,长沙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例保持着“三二一”序列,但各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差异。第一产业占比较低,最高年份不超过2%;第二产业占比由2001年的14.4%逐步调整至2013年的32.2%,上升了1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则由2001年的85.2%逐步调整为2013年的66.9%,下降了18.3个百分点。在第一产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整体呈现第二产业投资强度持续增强、第三产业投资强度相对减弱的态势。与此同时,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01年的9.7:38.7:51.7调整为2013年的4.1:55.2:40.8,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由“三二一”向“二三一”转变。正是由于近年来工业投资的快速增加带动了工业增加值的快速增长,有效提升了二产业比重。
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全市非国有投资占比由2005年69.3%上升到2013年75.9%,八年间上升了6.6个百分点,而与此相对应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稳步上升,由2005年的56.0%上升到2013年的62.0%,八年间上升了6.0个百分点。因此,从未来看,须通过产业投资结构的继续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投资主体由政府投资为主导向民间投资转变。2001—2013年,全市民间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2%,高于同期全市投资年均增速4.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由“十五”时期的57.8%扩大至“十一五”时期72.5%,“十二五”时期以来虽略有下降,但仍保持在67%的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国有投资年均增速仅为19.0%,低于同期全市投资年均增速7.3个百分点,占比也由“十五”时期的37.2%下降至“十一五”时期的25.7%,“十二五”时期以来继续下降至24.0%。
从资金来源看:贷款和自筹资金占主体,政府投资为辅。自2001年以来,投资业主自筹资金比重由2001年的53.8%上升至2005年的75.5%最大值,13年间年均占比高达64.2%,在资金来源构成中稳居榜首;其他资金来源比重自2008以来年以来基本维持在20%左右;国内贷款比重自2009年后开始呈逐步减小的趋势,“十二五”以来连续三年占比分别为9.2%、8.0%和8.8%;国家预算资金小幅增长,比重最小,且年度间存在波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前三年年均占比分别为2.8%、4.2%和4.5%。
(五)基础设施、工业、房地产开发投资是我市三大主体投资领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三大行业,其投资占比达80%。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体的房地产业带动作用最强,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自2004年起均在30%以上,最高2007年达到39.4%,年度间存在波动。制造业投资呈稳步增长趋势,年均增速达到40.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001年的9.7%逐步升至2013年的29.5%,成为仅次于房地产业的第二大投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投资占比一般稳定在18%左右。
二、加快长沙投资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支撑投资增长的主要产业看,投资持续高速增长难度加大。工业投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三大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大,是支撑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三大领域投资其高速增长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了长沙投资的增长潜力。但当前上述领域投资面临的制约因素明显增加,高速增长空间缩小。投资增长总体上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的平稳增长时期。
(一)产能过剩、国际需求减弱、成本上升等问题并存,制约制造业投资增长
一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消化过剩产能将是长期过程。制造业投资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使得产能快速增加。在经济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旺盛时,产能过剩的问题暴露的并不明显,一旦经济增长放缓、需求减弱,产能过剩问题突显,企业开工不足、产品销售不畅、盈利能力下降,投资积极性降低。从长沙制造业的实际情况看,工程机械是长沙制造业的主体,受全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减缓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出现了回落,制造业投资增速由2008年的37.3%逐年回落到2014年1-7月的22.8%。
二是工业生产成本上升,竞争优势减弱,产业转移和产业回流现象加剧。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依赖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人民币汇率走高,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国内外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盈利空间缩小。长沙经济外向度不高,除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产品在出口方面有优势外,其他产品出口竞争力不强。
总之,产能过剩、国内外需求减弱、企业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了制造业投资的增长空间,单纯靠加大投资、扩大产能的粗放型增长之路已经越走越窄。
(二)随着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日益提高,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高速增长的紧迫性需求减弱。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沙的基础设施已经明显改善,再度通过高密度大规模投资来提高的空间明显缩小。在基础设施中,城乡路网基本畅通,从全国、全省高速公路网络规划情况看,将要在长沙境内修建的高速公路不多,长沙通往省内市州之间高速公路也已基本贯通,全市公路大规模建设时期已经过去。从近几年铁路建设情况看,铁路运输业受长沙区域面积影响,在长沙境内里程大多不长,投资额并不大。从实际情况看,长株潭城际铁路已经完成投资量的46%,湘江航电枢纽已经完成投资量的87%,湘江、圭塘河、浏阳河等河道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多年投资高速增长使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极大改善,城市广场、公园、路网、桥梁等地上服务设施日益完备,城市形象明显提升,投资潜力下降。长沙地下轨道交通、地下管网、城市污水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虽然有很大的投资空间,但受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大、融资能力下降的制约,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可能会使政府债务风险加剧。持续、稳定和平稳增长应是未来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主要态势。
(三)长沙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全面小康标准,城市人口增长减缓等因素制约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高速增长空间
一是城市人口规模难以支撑房地产市场快速增长。1998-2013年,长沙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接近武汉市,但长沙常住人口只有武汉市的70.6%。从2012年省会城市净流入人口(常住人口减去户籍人口)看,长沙吸纳外地人口能力明显不及周边广州、武汉等周边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截止2012年底,长沙净流入人口为63.47万人,排省会城市第13位,净流入人口只有广州的13.6%,武汉市的33.3%,外来人口不足将严重影响长沙房地产市场发展后劲。
二是长沙城镇化率已经超过70%,农村人口到市区购房意愿将有所下降。国际经验表明,当城市化率处于30%-50%时,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当城市化率处于50%-70%时,人口迁移以城市之间相互移动为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辅。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交通、卫生、通讯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区对农村人口吸引力在减弱态势。2013年,长沙城镇化水平达70.6%,从国际经验看,长沙本地农村人口到市区购房潜力将有所下降。
三是长沙居民人均住居面积已经超过全面小康标准。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显示,2014年3月底,我国城镇居民拥有住房比例已经高达89%,而城镇家庭拥有多套房的比重达21%。2013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1.42平方米,远超过30平方米的全面小康标准。长沙本地居民需要购房(或者换房)将首先考虑楼盘的品质,后续物业管理,是否真正宜居等。
(四)民间投资活力仍有待激活。民间投资作为衡量投资活力的重要指标,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与民间投资所占比重呈正相关关系。虽然当前民间投资已经成为全市投资的主力军,但总的来说,发展还不十分成熟,活力不够强,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具体表现在民间投资领域相对比较集中。从2001年以来民间投资情况看,民间投资主要投向了工业、房地产开发两大领域,在工业和房地产业的比重达60%以上,其中工业投资从2011年的34.2%提高到2013年的39.9%,呈现逐年上升态势,房地产业则基本稳定在30%左右。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投资主要依赖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占比较小,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投资占全部民间投资的比重分别为7%和2.5%左右。鼓励民间投资的“新36条”出台后,民间投资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出现了较快增长,但所占份额仍有限。
(五)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严重不足。新兴产业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最新成果,代表了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因此,增加新兴产业投资,促使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对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突破性的重大带动作用。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499.24亿元,同比增长19.1%,占GDP比重达21.0%,而同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只有200.5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4.3%,投资效果系数仅为1.4。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呈现负增长态势,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严重不足,致使全市缺乏能够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力支持,高技术产业附加值率明显偏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现有传统产业改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尚未形成。
(六)投资效益呈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与占用或消耗的投资之间的关系,投资效果系数是报告期新增地区生产总值(GDP)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它反映了每一元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的地区生产总值增加额。
从2001年以来的发展趋势看,2001-2013年,长沙投资效果系数平均值为0.30,即每1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可新产出0.30万元的GDP。长沙的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大,最高年份在2005年达0.55,最低年份在2009年仅0.18,相差0.37,“十五”时期投资效果系数平均为0.37,“十一五”时期降为0.29,进入“十二五”时期继续降到0.22,2013年甚至低于2009年的水平,说明GDP增加所需成本呈不断上升趋势。尤其是第三产业投资效益相对较低。2001-2013年,一、二、三产业投资效果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2.00、0.77和0.20。从三次产业投资效果系数看,第一产业效益最好,但波动最大;第二产业发展与投资的关联度最为密切,投资效益比较明显;第三产业比较平稳,但是投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三、加快投资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提高投资增长质量为重点,以适度的投资增速确保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协调发展。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情况看,全市投资效益呈逐步下降态势。根据国际经验,全球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平均在20%~30%、15%~20%,国际均衡水平为38%左右。从历年投资情况看,全市投资占GDP比重一直在60%以上,这表明长沙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高,但多因素分析表明长沙投资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以往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发挥,高投资增长潜在能力和必要性下降。但是,这并不表示长沙投资增长已经没有空间潜力,长沙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正处于快步推进阶段,对投资增长的需求潜力还很大。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长沙经济增长质量,长沙投资必须告别粗放型高速增长时代,进入效益型稳定增长时期。今后投资的方向应是加强结构调整、提高投资效率,而不是单纯追求投资规模和速度。今后各级政府应逐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和引领作用,回归到制定政策和市场规范上来,为各类投资主体创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上,拓宽民间投资自主增长之路。将投资增长质量提高,尤其是三产业投资效益提高,长沙投资增速保持15%以上基本可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广州、深圳经济总量比长沙市高1倍以上,但广州、深圳投资分别比长沙市低138亿元、2092亿元,尤其是深圳投资增速只有14.0%,而GDP增长速度为10.5%。从广州、深圳历年投资增速与GDP增速关系看,投资增速一般比GDP增速高3-5个百分点,广州、深圳经济在总量大、投资却比我市低,主要是广州、深圳等城市产业转型快,高新技术产业、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
(二)以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为抓手,强化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引导作用。从全市目前民间资本投向看,主要投资工业和房地产领域,其他行业领域投资不多,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引导作用,真正让民间投资进入过去一直由政府投资主导的基础设施行业,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实体经济,进一步提高投资增长的稳定性和内生性。要认真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长沙实际完善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医疗、教育、污水处理、供水、工业地产、公路、铁路、水利、金融、养老等十大公共领域。重点安排一批具有较好预期收益的重大项目,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促成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起到示范效用。
此外激发民间资本加大对农村投资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从“十五”以来,长沙第一产业投资占比不到2%,2014年1-7月,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82亿元,同比下降13.8%。从投资效益看,第一产业投资效益相对较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全市全面小康能否提前实现。全市应着力在投资政策扶持、投资环境改善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政府性资金参与力度,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农业领域积极性,实现我市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三)优化第三产业投资结构,想方设法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发挥投资对长沙“六个走在前列”发展支撑和促进作用。沈阳、南京是长沙在经济总量要追赶的城市。2013年长沙GDP7153.1亿元,比沈阳少5.5亿元,比南京少858.8亿元,比杭州少1190.4亿元。从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情况看,长沙一产业增加值294.2亿元比沈阳少44亿元,比南京是多86.6亿元,比杭州多25.8亿元;二产业增加值3947.0亿元高于沈阳240亿元、高于南京497亿元,比杭州多285亿元,但长沙市三产业增加值2915.0亿元比沈阳少199亿元,比南京少1442亿元,比杭州少1501亿元。可以看出长沙与沈阳、南京、杭州经济总量差距主要在三产业。
从投资领域来看,第三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相对追赶城市有待进一步提升。2013年,长沙市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65.6%)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0.8%)24.8个百分点,而武汉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61.8%)高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7.7%)14.1个百分点,南京市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51.7%)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4.4%)2.7个百分点,反映出全市第三产业投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从2010-2013年,三产业投资情况看,长沙三产业累计投资1.05万亿元,与杭州相当、比沈阳少0.2亿元,比南京多0.2亿元。从近年来第三产业投资内部情况看,长沙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交通运输和邮电等传统产业投资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接近70%,其他新兴服务行业投资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这也造成了目前长沙新兴服务行业规模偏小,发展缓慢的状况。而杭州、南京、武汉的第三产业投资主要投向电子商务等行业,传统商业等投资不多,如杭州市(阿里巴巴)、南京市(苏宁)电子商务发达。武汉市、沈阳市是区域性中心城区,人口吸纳能力比长沙强,人口比长沙多,人口多、流动量大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由此可见长沙在提升传统商业等三产业等方面投资同时,在资金投向上要重点关注互联网、物联网、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战略新兴产业,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长沙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湘雅、长沙生物医药园科技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要充分利用湖南文化传媒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同时在园区产业投资上要实行差异化投资,要有意识在不同园区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以此推动长沙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为了实现赶超目标和发挥投资对长沙“六个走在前列”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建议保持第三产业投资总额的适度增幅,协调好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增加和第三产业内部投资结构的关系,把投资集中到能够促进整个区域均衡发展的领域。一是调整产业内部投资结构,改变目前大部分投资集中房地产和基础建设领域的格局,加大对商业、旅游业、社会服务业等方面的投资,特别是加大对文化信息、科研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投资。二是合理调控房地产发展,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开发品质,创新房地产开发模式,提高行业附加值,保持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第三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想方设法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
(四)长沙应以全球视野,适度超前眼光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承载能力。今年4月由国务院批复的《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2014年修订版)正式公示,根据新修订的规划,将建成为一个能承载千万级人口规模的大都市。2020年,长沙城市空间总面积达4960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千万。长沙是湖南省省会,未来随着人口增加,交通、医疗、学校、市场等潜在投资量大,这必将为城市基础设施等投资带来发展机遇,建议用超前的眼光尽快加快地铁和城市路网建设,加大公共服务领域建设,持续提升长沙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
一是城市中心区域要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棚户区改造政策,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搞好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高端楼盘开发。从全国统计情况看,实施棚户区改造能提升城市品位和带动经济发展,棚户区改造每投资1元能带动相关投资3.57元,通过棚户区改造必将带动我市投资稳步增长和经济发展。二是近郊区要高起点搞好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有限土地的价值和城市品位,带动区域房地产发展。三是园区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以及生活配套设施投资。长沙市高新企业虽然发展比较快,但缺少真正在全国和国外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多,也是制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不足的原因,建议园区在企业落户等方面多引进具有产业链长的高新企业。同时,做好园区学校、交通、住房等配套建设。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熊应祥]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