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创新发展 推动长沙园区产业转型升级

来源: 时间: 2014-09-1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平台。长沙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园区兴工之路,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园区工业保持快速增长,呈现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增长贡献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为长沙全力实施“产业倍增”、推进“六个走在前列”,加快建成“三市”、共圆“三梦”进程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和支撑。

  一、长沙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自1991年国务院首批批准设立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拉开了长沙开发区建设的序幕。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兴工强市”、“园区兴工”战略,规划提出二区八园,打下了园区发展的基础。2007年以来,长沙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园区发展的文件,园区发展进入新的快速增长轨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截止2013年底,全市形成了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四区八园”(含工业集中区)的骨干园区格局。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园区8个,每个区县(市)都有1-2个省级以上园区。“四区八园”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74个,完成产值5772.8亿元,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

  (一)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发展速度快于全市水平,积极引领工业快速发展。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完成产值5772.8亿元,是2006年的8.2倍,年均增长31.9%;实现增加值1549.3亿元,是2006年的7.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26.5%,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5.4个百分点。但近两年来受宏观环境影响,发展速度有所放缓,2012年和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8.5%和13.9%,出现明显的换档迹象。

  (二)总量占比较高,增长贡献不断扩大。在“园区兴工”战略的引领下,全市工业逐步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成为了全市工业发展的主战场。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8.4%,比200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园区经济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最活跃因素和主要支撑,各种类型经济园区占全市的比重都比较高,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占比达74.7%,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占比达83.8%,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比达89.5%,高技术企业增加值占比达96.0%。2013年园区共有规模工业企业1074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44.6%,其中亿元以上企业667家,占全市的55.6%;200亿元以上企业4家,占全市的80%;规模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了83家。

  (三)科技投入较强,创新程度不断提升。园区企业对创新能力和产品转型升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研发经费投入较高,推动效果良好。2013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99.9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9%,比全市规模工业的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科研投入推动了产品、工艺的创新,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874.1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96.1%;新产品产值占园区产值的比重达32.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9个百分点。园区高加工度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达1031.4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6.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3.1个百分点。园区企业高技术产品增加值达281.7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7.1个百分点。

  (四)发展质量较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发展看,第二梯队力量加大,多点支撑逐步形成。随着“调结构、稳增长”的逐步实施,长沙加大了第二梯队产业发展促进力度,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快速发展,园区工业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业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善,多点支撑的格局初步形成。2013年,园区33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占比超过5%的有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5大行业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为34.2%,比2012年减少8.7个百分点;其余4大行业占比为30.3%,比2012年提高6.8个百分点。

  从各园区情况看,园区梯度趋于合理,逐渐由“两园独大”局面向“多点开花”转变。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是产值过1000亿元的第一方阵,2013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合计为730.8亿元,占园区比重为47.2%,比2012年回落3.5个百分点。浏阳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是产值过500亿元的第二方阵,2013年规模工业产值合计为451.5亿元,占园区比重达29.1%,比2012年提高2.3个百分点。近两年在第一方阵两大园区增速减缓的情况下,第二方阵三大园区快速发展,为园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效动力,继续推动园区经济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从经济结构看,园区非公有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167.6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5.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6.4个百分点。园区股份制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262.8亿元,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1.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4.7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园区的比重为14.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3个百分点。

  园区产业集中度较高。2013年园区工业共有33个行业大类,按照行业占比超过5%的标准确定主导行业,园区有专用设备制造、计算机通信设备、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汽车制造、通用设备五大主导行业,占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4.6%。绝大部分园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中度较高。四区八园中有9个园区前三大行业占比超过50%,其中浏阳经开区、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和望城经开区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占园区增加值的比重均超过50%,前三大行业合计的占比分别为91.3%、84.6%、80.4%和64.2%。

  二、长沙园区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长沙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园区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园区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欠优、优强项目缺乏、兴工氛围减弱等园区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长沙要实现“挺进前五强、跨入一方阵”的目标仍然面临巨大压力。

  (一)“一业独大”难改,影响平稳发展。近十年来,长沙工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中联、三一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业高速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一业独大”的局面,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长沙经济的走势,为长沙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埋下了隐忧。2013年,园区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34.2%,是第二大行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近3倍,比占比超过5%的其他4个行业合计占比(30.3%)还高出3.9个百分点。除天心经开区外,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其他11个园区中都进入了前10行业。虽然近两年“一业独大”的趋势有所改观,但过度依赖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程机械业的问题依然突出,并且在近期内较难改变。工程机械业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行业产能过于饱和,市场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增长速度近年持续下降明显,对工业经济发展形成较大拖累。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下降4.5%,影响园区增速下降2.2个百分点,园区规模工业增速为13.9%,近10年来第一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均衡发展。部分园区规模偏小。2013年,长沙经开区和长沙高新区规模工业占全市园区产值的比重达24.5%和20.1%,而浏阳集中区、天心经开区、金霞开发区和暮云经开区四个省级园区占全市园区的比重都低于4%,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各园区规模工业产值不到200亿元,其中暮云开发区规模工业产值仅56亿元,占园区比重不到1%。园区规模偏小,资源浪费较大,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行政资源,对比全市拥有5个产值200亿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园区的效果还不如引进、培育一家大企业。

  “三足鼎立”发展失衡。长沙工业发展规划,提出形成东、南、西三大产业聚集区,“三足鼎立”的工业增长极。分别以长沙经开区和长沙高新区为龙头的东部和西部增长极支撑力度较好,但南部增长极的“鼎立”力量过于薄弱,发展严重失衡。南部增长极范围内,有雨花经开区、天心经开区和暮云开发区,2013年三个园区产值合计为466.4亿元,占全市园区产值的比重仅8.1%;以雨花经开区为核心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但基地中只有一个比亚迪汽车,无论从企业规模上,还是产业聚集度上,都无法与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北福福田、博世汽车聚集的长沙经开区相比,更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鼎立”的南部增长极。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的推进,城市重心南移,南部增长极的发展将受到全省规划和城市发展的制约,失衡的情况将会越来越严重。

  (三)目标定位不清,影响长远发展。对于单一园区来说,由于资本、土地、管理等资源有限,不宜发展太多的产业,应明确目标,集中力量抓住1-2个重点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才能做大做强,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但是,长沙大部分园区,特别是小园区,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明显的龙头行业,目标定位不清晰,主导产业散乱,带动作用不强。2013年,除了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外,其他园区第一大行业增加值占比均低于50%,整体规模较小,主导产业不大不强。从前两大行业看,天心经开区占比为51.0%,雨花经开区、暮云开发区、浏阳集中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开发区均低于50%,金洲集中区低于40%,主导行业贡献不大,引领作用不强。

  (四)投资招商偏低,影响持续发展。受外需减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长沙工业投资面临严峻考验,将影响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长沙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在25%-30%之间,低于同期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长沙工业投资占比为32.0%,低于全省水平10.6个百分点。“四区八园”工业投资虽然比上年增长26.5%,但比园区全部投资增速慢1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3.2%,比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低4.2个百分点。同时,长沙工业投资产业层次偏低,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轻工等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比重仍然偏低。2013年,在全省确定的12大优势产业中,长沙的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主导产业投资所占比重仅为19.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14.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仅为4.4%,而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349.20亿元,比上年增长达41.6%,增势明显,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两型发展。工业招商引资不足是长沙工业发展的软肋,也是工业投资偏低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长沙工业招商引资不但增速较低,而且在全省的比较优势在逐渐消失。2013年全市工业招商引资增长率为9.0%,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第11位。

  (五)新增亮点断档,影响近期发展。近年来,长沙工业投资占比偏低,增速下滑,特别是缺少大的工业项目,影响工业持续增长的后劲。2012年和2013年全市工业项目投资增速分别为12.4%和26.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分别增长16.7%和12.9%,10亿元以上项目分别下降27.0%和23.6%,工业大项目前景堪忧。工业投资项目不强,工业大项目投资增速下降,将导致新增工业企业规模不大,产能扩张不强,工业增长后劲乏力。今年以来,电子信息设备、汽车制造等去年强劲增长的行业渐入平稳期,难以再现50%以上的增速。同时,新增企业中缺少大型企业,拉动作用减弱。拉动增长的新亮点出现断档现象,近期长沙规模工业增速将受到影响,这种状况今年仍难以有所改观。今年1-2月,新增企业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只有8.8%,与去年蓝思科技、介面光电、远大住工、菲亚特、比亚迪等大企业为代表的新入规企业拉动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24.0%相比,今年的贡献率只相当于去年的36.6%。

  (六)人力资源缺乏,影响科学发展。从园区管理看,缺少专家型领导和管理人才,园区的行政化趋势日益明显,成为领导干部的“安置区”,园区管理人员懂经济的不多,缺乏工业发展思维,加之园区考核成果没有完全与干部运用挂钩,考核体系中对工业发展指标有所弱化,园区发展工业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干事创业的氛围和工作激情。从企业发展看,企业高素质人才紧缺,用工有效供给不足。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9万人,比上年增长4.4%,低于规模工业从业人员增速1.0个百分点。2013年企业景气调查情况显示,22.5%的企业认为“劳动力供应不足或技能欠缺”导致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成为仅次于“订单不足”的第二大影响因素。

  三、加快长沙园区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我们需要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引擎、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的坚实平台、实现“产业倍增”的有力支撑。

  (一)统一工业发展“首位”思想。工业是社会物质的主要创造部门,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当前经济发展水平下,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工业,推动长沙经济转型创新发展。一是要正确认识长沙工业发展阶段。目前,长沙仍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40%,为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40%-50%,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率达到60%以上,为工业化后期阶段。2013年长沙工业增加值为335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6.9%,比2012年下降0.8个百分点。从表象看,长沙已达到了工业化中期标准,但这是中烟、中联、三一、晟通等企业按总部经济统计、规模以下工业存在500亿元缺口的结果,若剔除这两部分因素的影响测算,2013年长沙工业化率不到37%,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二是要强化第一推动力的意识。由于长沙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依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工业。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没有第二产业的高度发展,没有第二产业创造的利润作支撑,第三产业就成了无源之水,很难做大做强;要实现长沙经济转型升级“走在前列”,必须依靠工业经济来拉动和促进,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工业仍然是全市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状况下,更加需要发动工业经济这个“引擎”,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园区承载了企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工业发展的聚集地,要树立“工业立园”思想,把发展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勇挑工业发展的重担,形成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三是要加强对园区的科学考核。以发展工业为主导,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既考核园区对全市整体发展目标的贡献,又考核园区的产业发展特色,对园区实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分类推进。要突出考核工业发展情况,重点考核规模工业增加值、工业招商引资、工业投资、工业税收等与工业发展有关的经济指标。要加大考核结果的运用,完善绩效考核挂钩的奖惩制度,把考核成果与干部运用挂钩、与干部工资待遇挂钩,将园区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为产业服务、促园区发展上来。采用以奖代拨的形式,合理安排工业发展资金,对工业发展好、考核绩效优的园区加大资金倾斜力度,形成正确的产业发展引导机制。

  (二)统筹规划园区发展战略。要立足全市的宏观发展统筹规划,谋篇布局,确定全市园区发展战略。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对各园区的空间、产业和项目统筹力度,整合发展资源,避免同质竞争。加大空间统筹力度,出台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布局园区发展空间,在“三足鼎立”失衡的现状下,重新调整空间规划和布局。加大产业统筹力度,根据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各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各园区的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二是明确产业重点。围绕园区五大主导行业,加快推进产业优化调整,大力推动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创新与生产,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合理控制有色金属加工业的发展,稳妥推进两型发展、绿色发展;促进专用设备制造业转型发展,努力稳住生产,有效化解经济下行风险。三是提升产业层次。以高端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扶持和培育力度,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及节能环保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实施优先发展,抢占产业链高端,鼓励企业抓配套、抓整合、抓延伸,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产品标准、产品附加值,新推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推动产业高端化。四是逐步简政放权。出台促进园区新一轮发展的政策性意见,给予工业园区在财政、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储备、项目审批、劳动人事及行政管理方面更大的自主权。五是促进协同发展。一方面实现产业协同,以国家级园区为核心,以省级园区为配套,带动小型园区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协同,采用业务托管、领导交流等形式,推广优质、成熟园区的管理经验,促进小型园区的跨越发展。六是严控过度开发。要严格控制开发园区数量,防止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借园区建设的名义圈地搞开发。特别是要禁止在乡镇进行开发区规划建设,防止随意圈占大量耕地和违法出让、转让土地,损害农民利益和国家利益。

  (三)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各园区要根据全市工业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坚持工业立园、特色兴园,科学确定产业分工和主导产业。一是确定主导产业。要根据现有产业基础和长远发展目标,本着错位布局和优势发展的原则,确定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既考虑单个园区的资源、能力局限,又考虑可持续发展,每个园区基本确定三个主导产业。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园区规模较大,前三个行业的聚集度已达到60%以上,主导产业明确,其他园区有的产业聚集度低,有的园区规模较小,都有必要重新规划,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加大项目引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立园兴园,特别是对于主导产业不明确、经济总量较小的园区,要加强主导产业项目的引进,以一个大的项目实现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要加强招商部门、产业部门、建设部门和各园区之间的沟通协作,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国家调控方向、产业政策导向和社会资本流向,结合园区需求和产业发展,重点引进谋划和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成长性好、投资规模大、生态环保的新项目、大项目,全力提速项目储备和开工。三是促进集群发展。以产业链集群发展引领园区目标,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推动园区产业由单纯的企业集聚向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链齐备的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产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配套产业为依托的园区工业集群体系。立足优势产业集群,选择关键技术领域,加快人才培训和引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着力打造企业科技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实施合力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推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四是严格用地规划。制定严格的工业用地规划,并将产业规模作为工业项目用地审核的依据,推动各工业园区围绕各自的重点、特色、优势产业招商,推动各园区集约发展和错位发展。

  (四)因地制宜完善配套服务。各园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进程和建设力量,加快产业开发覆盖范围的配套服务,让园区成为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城市工业经济综合体。一是要推动提标提档。要追求高水准、高档次,以好的软硬环境,增强对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吸纳能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注重园区发展的功能配套,要象打造城市新区一样建设和管理园区,强化功能配套,确保精致精美,切实加强园区生产、生活、政务、商务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园区开发档次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实施满园扩园。力求做到园区规划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到哪里,公共服务就覆盖到哪里,项目布局就延伸到哪里,标准厂房就建设到哪里,做到签约的项目抓紧开工、闲置的土地依法收回,实现高强度、高产出、高效益开发。三是要加强生产服务。要加快仓储、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行业协会的建设,不断提高园区企业的产品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五)强力实施园区人才战略。各园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产业特点,既考虑园区管理,又企业发展,从不同层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发,强力实施人才战略。一是打造专家型领导团队。选拔任用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又兼备实际经验的复合型领导干部,从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中聘请企业高管、专家兼任园区领导或产业发展顾问,提高园区专业化管理水平。形成畅通的地方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双向交流机制,激发园区干部的工作热情。要把园区作为干部培养、培训的基地和摇篮,要把想干事、能干事、懂经济的人才留在园区,形成园区出干部、出领导的发展导向。二是引进领军型高端人才。支持企业引进领军型高端人才,鼓励各类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来园区创业就业,大力推行“人才+项目”、“人才+基地”的引才方式,以领军人才的引进带动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与园区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的高端人才和研发团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发挥高端人才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人才层次的整体提升,构建起人才队伍的“金字塔”。三是培养专业型人才队伍。构建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对接工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人才需求及供给资源,形成企业人才服务信息沟通机制;搭建培养平台,引导院校和工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共建人才培训基地,建立学校培养、基地初训、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促进学校教学与设计实践、岗位实习的有机结合,培养专业对口、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提升园区工业人才的理念水平和实干能力。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胡睿懿]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