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坚持民生导向 实事惠及人民

——长沙市10年为民办实事工作调查报告

来源: 时间: 2014-11-1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2004年以来,中共长沙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持续10年大力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20多亿元,为民办实事445件,涵盖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事业、人居环境保护、农村交通水利、住房保障建设等30多个领域,一大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为民办实事工程,不仅推动了民生事业的持续进步,更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长沙先后荣获“全国民生满意大奖”、“中国形象最佳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等荣誉,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并获终身荣誉奖。2013年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为全球绿色城市。

  一、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实事项目为载体,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社会保障,健全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事工作成绩斐然

  人民群众的期盼是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根本导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办好实事工程的不竭动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事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焦点、难点问题,投入真金白银,夯实民生保障,把长沙建设成为更加温馨、更加美丽的幸福家园。

  1、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路、水电、通讯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加快农村公路建设,10年累计投资29.9亿元,新建、改建农村通乡、通村水泥(沥青)公路近8000公里,实现全市农村公路村村通。完善农村电网配套改造和建设,10年累计投入资金36.48亿元,完成农村行政村配电网改造832个。修缮农村水利设施,10年累计投入资金9.24亿元,完成4.44万口共29万亩山塘清淤,完成28座小一型、112座重点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加快农村通讯网络建设,10年投入资金8.7亿元,实现全市1268个行政村电话、网络全覆盖。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0年累计投入资金6.35亿元,新建238处集中供水工程,128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10年来,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09.35万,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4年的3.87%降至2013年的2.89%,连年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100%;全市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达到145家,仅2010—2012年全市接受职业培训56.6万人,创业培训8.6万人;通过就业补贴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开拓公益性等岗位10万个以上。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10年投入资金34.7亿元,救助低保和五保分散供养对象2262.94万人次;投入资金3.56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敬老院共154所,集中安置五保户和孤寡老人6904人;投入1900万元,救助重症精神病人4747人次。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及实用技术免费培训7608人,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6991例,为缺肢者免费装配假肢588例,为贫困残疾儿童实行免费康复救助1224人,建成托养机构22家,共为5000多名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454起,为54210名困难群众提供了免费法律服务。投入资金8.53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18782套,改造棚户区62377户;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25606户,发放补贴资金19.23亿元;改造农村危房33161户。

  3、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突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提升农村基本医疗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医疗体制改革。10年来,投入资金4.19亿元,完成中央及省级投资公共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扩建项目383个,全市乡镇卫生院病床增加3078张,新增业务用房屋建设面积18.4万平方米,乡镇卫生院业务收入增长6.9亿元,乡镇卫生院的综合实力和业务能力得到了持续发展。从2007年开始,投入3842.44万元,对全市1366个行政村卫生室实施标准化建设,并启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至2013年底,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建设标准。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两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到68.7%和96.3%。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总消耗下降40%以上,门急诊和住院次均费用明显下降,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4、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持续实施“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保护和治理城乡生态环境。大力开展整治排污口、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提质和扩容扩建、污水管网工程建设,近五年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7家、县城污水处理厂4家、乡镇污水处理厂66家,城市污水处理率从2006年的45.6%提升到96.3%。建成1个市级餐厨垃圾处理中心、38座乡镇垃圾中转站,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投入资金5390.33万元,新建和改建城区站厕537座。三环线以内1吨以上燃煤锅炉基本拆除或改烧。建成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8个、农村示范性能源环保服务站20个。新增沼气池28000多户、农村太阳能热水器7500户、高效生物质炉灶2500户。创建绿色村庄、绿色社区各20个。长沙空气达标率从2004年的59.8%提高到了2013年的84.7%。

  5、完善教育文娱条件。10年来,投入资金32.81亿元,改造学校1191所,加固改造、重建新建校舍面积约262万平方米,建成“合格学校”1032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6所,提前启动和完成87所非完小和农村教学点合格学校建设。全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费制全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公共文化示范试点城市建设,全市直接投入文化惠民实事工程资金累计达4.07亿元。建成示范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8个、农家书屋1364家。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创新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全市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3%、98.7%,送戏下乡累计超过5000场次,观众200万人次,送电影下乡累计10.47万场,观众2958万人次。2011年以来,投入资金9792.75万元,建设健身广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路径等惠民工程800多个,初步形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健身圈”,基本保证群众就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2013年,全市开展全民健身项目480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达440万人次,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50%以上。

  二、坚持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要求,始终围绕群众所想、群众所需、群众所求,扎实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事的好处、得到更多的实惠,让实事温暖民心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实事工程成效的根本标准。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决策基础,把群众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增加投入,完善保障,转变作风,扎扎实实落实工作措施,将为民办实事工程做在群众的心坎上。

  1、加大资金投入,让群众享受公共财政的“雨露”。实事工程资金保障实行“三到位、一优先”,即认识到位,实事项目资金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落实;预留到位,市级和区级财政年初预算时预留为民办实事资金。拔付到位,实事资金专款专用,及时拔付,杜绝拖欠、挪用而影响工作进度。坚持每年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全市财政民生投入占一般性预算支出的比重从2004年的63%提高到2013年的73%。2013年市本级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事业支出分别达到32.4亿元、7.84亿元、13.39亿元、2.58亿元。通过不断加大民生实事投入,解决老百姓身边所急之事、所需之事,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

  2、加强保障力度,让群众体味党委政府的“温暖”。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率先中部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全国建立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现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由2004年的524元/月?人提高到2013年的1822元/月?人,增幅达247.7%,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对接,得到国家人社部、国务院法制办的充分肯定。10年来,实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累计参保人数513.5万人;健全城乡低保制度,惠及城乡居民2235.25万人次;提高“五保”供养水平,全市3.7万多名“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明显改善。通过努力,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显著提升,让“人人享有社会公共服务保障”正在成为现实,长沙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3、优化人居环境,让群众见证宜居城市的“幸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更具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大都市。先后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全面启动城市洁净工程、畅通工程、靓丽工程、绿化工程建设,城市清洁度大幅提升,城区交通拥堵有效缓解,公共空间不断美化,城市绿地率由2004年的30.86%提升到2013年的33.42%,展现了“清洁、有序、畅通、文明”的省会城市新形象。先后投入资金10亿多元,恢复建设潮宗门故址等历史遗址,完成清水塘博物馆提质改造,改建、维护39处历史街巷和重点保护民居,提质改造413条背街小巷,提升了文化内涵。投入资金5亿元,对196家农贸市场实施标准化改造;投入资金1.6亿元,新建和改扩建社区公园82个。实施保障性住房制度,帮助低收入困难群众圆住房梦,近五年累计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382万平米,解决2万多户困难家庭住房困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推进更高水准的文明城市建设,实施“史上最严”城市管理,城市环境和公共秩序逐年改善,城市管理水平逐年提高,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公共文明指数连续6年居全国前五位,长沙变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城市宜居带来的幸福。

  4、转变机关作风,让群众感受便民利民的“实惠”。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理念,促进各级机关和干部作风转变。市委、市政府对为民办实事高度重视,经常召开会议,调度为民办实事工作。各级各部门的单位“一把手”为主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相关责任人具体抓,有力地促进了实事工作责任的落实。各级领导亲力亲为,率先垂范,经常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声,了解群众最想要什么,最想干什么,把群众的呼声看成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晴雨表,及时改进工作方式;解民难,化民忧,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及时协调解决实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抓稳定,促和谐,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通过转变作风,各级政府机关不仅门好进、脸好看了,而且减少了行政审批、提高了办事效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委政府便民利民的“实惠”。

  三、坚持以工作创新为灵魂,始终围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宗旨,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以务实的作风将为民办实事工作落到实处

  为民办实事贵在落实。全市上下始终坚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切入点,带着真感情,下足真功夫,使为民办实事始终符合群众需要、体现时代要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扎实推进实事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为民办实事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工作繁杂,没有强有力组织领导难以顺利推进。为此,从200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把为民办实事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将每年实事工作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历任书记、市长都高度重视,经常过问。易炼红书记强调:“要以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共享”。胡衡华市长明确要求:“思想认识决不能松懈,目标任务决不能动摇,工作要求决不能降低”。为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为民办实事工作领导小组和强有力的工作机构,各区县(市)和市直责任部门也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和专门班子负责实事工作。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各区县(市)、市直责任部门主要行政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牵头抓,实现责任的无缝对接,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并将实事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和“六个走在前列”大竞赛活动考核内容,对完不成任务、工作不力的责任领导实行行政问责和戒免谈话。全市坚持下级对上级负责、部门对党委政府负责、分管副职对一把手负责,有效确保了人力、精力、财力的落实到位。对敢于担当、工作深入、成绩突出的领导,通过讲评会、简报予以通报表扬。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确保为民办实事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创新工作方法,强化督查考核,为顺利实施实事工作探索高效的措施路径。实事工作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如不严格工作标准和要求就难以整体推进。为此,从2004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责任部门,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方式方法,并逐步制度化、机制化。如实事项目选定,通过责任部门初选、上报初步审定、向社会征求项目、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征求意见等方式,再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加强实事项目考核,制定了《为民办实事考核办法》,将实事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通过考核强化实事工作的责任。强化实事工作督查,建立了常规进度督查、定期或不定期督查的制度。同时,每年召开3至4次专题调度和督办会议,对一些实事进度慢、推进困难的项目,采取专题办公会议的方式督促推进。此外,每年聘请10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实事特邀监督员,参与实事督查、调研等工作。通过这些举措,保证了每年实事项目整体推进和圆满完成。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社会参与,为办实办好实事工作提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为民办实事工程的宣传推动和影响下,实事工程深入人心,成为老百姓倾诉民情、反映民意,与党和政府密切沟通的桥梁,并带动全社会关注民生,各级各部门、社会团体、企业界人士纷纷加入到为民办实事行列之中。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根据长沙市实际情况,每年列出市级实事项目,10年来共实施市级实事项目136项,其中,城乡特困家庭子女高等教育补助、村庄规划编制、农村学校饮水改造、免费为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村卫生室公助建设等16项为全国首创。市城管系统为疏导城市交通、方便行人,把过街天桥的建设纳入每年全市城管系统的实事项目,规划建成过街天桥10座。市工商联主动为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服务,把上、下半年各一次的银企对接洽谈会、每年一次的光彩基金大型捐献活动,以及深入民营企业的走访列入实事工作目标。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动10万青年志愿者,每年选定一个主题开展青年志愿者年活动,帮扶群众、奉献爱心。各区县(市)政府以落实省市为民办实事工作为契机,推出符合本地实际的为民办实事项目。长沙县为全县所有适龄儿童免费打疫苗针;望城区将斑马湖建设、马桥河治理等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工作。广大市民和企业家也自动加入到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队伍中来。有的社区建起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一些农村贫困家庭在“危房改造”、“饮水工程”等项目中遇到资金和其他难处,周围的乡亲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乡镇卫生院、敬老院、农村小学和通村公路建设出现资金短缺,当地企业家主动资助,个人资助额最高的上100万元。

  4、总结实事经验,强化后续管理,为发挥实事工作成效构建科学的长效机制。抓好实事工程后续管理,杜绝重建设、轻管理,使实事项目持久发挥作用,才能让实事工程真正成为老百姓受益的放心工程。一是总结推广经验。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两项省实事中总结推广了宁乡县“小农水”民办公助的建管办法,省委徐守盛书记对宁乡的做法给予高度肯定,2013年2月全省田间水利扩容提质工程现场会在宁乡召开,起到了良好的典型带动效应。二是通过“回头看”发现和整改问题。在全市范围内先后多次组织实事工程“回头看”,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实事项目后续管理问题。如市民政局在出台敬老院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开展了星级敬老院评定和“优秀敬老院长”、“五好老人”评比,以及敬老院管理服务年活动。2011年在省为民办实事后续管理工作会议上,长沙市作了“加强实事后续管理,提升群众满意度”的主题经验介绍。三是强化制度建设。相继制订出台了《长沙市敬老院管理办法》、《长沙市城镇廉租房管理办法》、《长沙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长沙市大病救助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后续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坚持以提升工作水平为重点,始终高度重视为民办实事工作,总结十年成功做法和经验,科学改进实事工作的不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

  为民办实事工作的效果,是检验各级各部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成效和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重要内容,是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上下要强化问题意识,严格质量标准,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持续大力推进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共同解决群众所需所盼,使为民办实事工作取得实效。

  1、选准实事项目,增强实事工程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每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的选定上充分考虑地市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等客观因素,防止“一刀切”和“切多刀”现象。广泛征求意见,做到长远利益和近期工作相结合,搞好科学论证,使实事项目有较强的代表性、一定的集中度和良好的社会反响。属于部门常规性工作、政策不明确的项目、资金无确切保障的项目,一律不纳入实事的考虑范围。

  2、抓好顶层设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实事工程后续管理。针对乡镇污水处理厂、农村饮水工程、农村公路养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城乡公办幼儿园等实事项目的后续管理,建议由省级层面出台规范性文件和管理办法,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出台可操作性的管理细则,避免“重建设、轻管理”,主动避免后续管理跟不上造成失误或损失,切实巩固实事成果,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达到效益的倍增。

  3、结合基层实际,科学布置下达年度实事工作项目。每年的实事项目责任重、时效性强。而一些实事工程投资较大、工期较长且报建报批手续、资金筹措、任务分解等均需一定的时间。因此,实事项目下达宜早不宜迟,若实事项目3月底或4月初才下达,势必造成基层在落实过程中要抢进度,赶工期,增大基层工作难度,影响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4、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高效精干稳定的实事工作机构。实事工作实施10年来,各级实事工作机构为非常设机构,工作人员不固定,上下对接不够顺畅,有的由政府办牵头,有的由人社局负责,尤其是基层单位负责实事工作的同志绝大部分是临时和兼职的,任务重、压力大,应建立常设的实事工作机构和一支高效精干相对稳定的实事工作队伍,并出台相关政策,政治上多关心,工作中多支持,妥善解决实事工作办公经费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实事队伍的稳定、高效,让有经验、充满活力的同志乐于坚守在为民办实事这个光荣的岗位上。

  风劲潮头涌,蓄力好扬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易炼红在市委第十二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强调,要全力推进“六个走在前列”,加快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共圆长沙市人民的“小康梦”、“两型梦”、“幸福梦”。全市要在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奋发有为,务实进取,继续打造为民办实事工作品牌,为改善人民福祉而更加努力!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刘亦彪]

  [审稿: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