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外向度也叫对外贸易系数、外贸依存度或外贸依存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宏观指标之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外向度越高,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越紧密,开放程度越高,也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越高。
一、长沙外向型经济基本情况
(一) 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2010-2013年,长沙进出口总额实现较快增长,总量由2010年的60.89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98.93亿美元,年均增长17.6%,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4.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由2010年的35.51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1.66亿美元,年均增长20.2%;进口由2010年的25.38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37.27亿美元,年均增长13.7 %。贸易顺差逐步扩大,由2010年的10.14亿美元扩大到2013年24.39亿美元。
(二)进出口总额排位提升。长沙进出口总额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的排位由2010年的第15位提升到2013年的第14位。总额居前3位的分别是广州(1188.88亿美元)、杭州(650.70亿美元)、南京(557.57亿美元)。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长沙居郑州(427.49亿美元)、武汉(217.52亿美元 )、合肥(181.90亿美元)之后,居第4位。
(三)进出口结构趋于优化。近年来,长沙矿产品等原材料资源型产品进口迅猛增长,机电产品和车辆等工业品出口增长较快。2013年长沙矿产品进口达10.42亿美元,是2010年的9.1倍;木及制品出口0.3亿美元,是2010年的4.1倍。在原材料资源型产品进口快速增长的同时,长沙工业制成品出口较快增长。2013年机电产品出口达19.68亿美元,是2010年2.2倍,年均增长30.6%;车辆等运输设备出口7.01亿美元,是2010年的2.4倍,年均增长34.2%。
(四)引进外资成效显著。近年来,长沙利用外资不断扩大。2010-2013年,长沙实际利用外资由22.38亿美元扩大到34亿美元,年均增长15.0%。外商投资企业不仅为长沙贡献了大量的税收,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2013年,利润超1亿元的外资企业达26家,纳税总额超1亿元的企业达22家,比2010年增加11家,涌现出博世汽车、广汽三菱等利税大户;外商投资企业吸纳从业人员17.8万人,比2010年增加5.6万人。
(五)加工贸易迈上新台阶。2013年长沙加工贸易进出口达21.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79.6%,年均增长21.6%,增速高于一般贸易进出口5.0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21.2%,比2010年提升2个百分点。
二、长沙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对外贸易规模偏小。无论是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还是与其他内陆城市相比,长沙经济外向度明显偏低。2013年长沙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8.6%,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23位,排名明显靠后。在沿海省会城市中,杭州为48.3%、广州为47.7%、南京为43.1%;在内陆省会城市中,郑州为42.7%、成都为34.3%、昆明为31.6%。与这些城市相比,长沙差距较大。从对外贸易规模看,2013年长沙进出口总额为98.93亿美元,只有广州的8.3%、杭州的15.2%、南京的17.7%。
(二)引进外资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2013年,长沙实际利用外资34亿美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13位,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居第2位,与长沙经济总量相近的沈阳实际利用外资达58.11亿美元,经济总量略高于长沙的南京和杭州实际利用外资分别达40.33亿美元和52.76亿美元,长沙与这些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三)外商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目前,外商投资传统行业较多,高新技术行业偏少,劳动密集型行业偏多,技术密集型行业偏少。在长沙投资的外资企业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食品饮料、房地产、汽车生产、批发零售、矿产等行业,从事高精尖产品生产的企业为数不多。
(四)农业对外贸易规模偏小。虽然近年来长沙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但长沙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仍然偏小。2013年,长沙农产品出口仅为3.44亿美元,比上年的3.46亿美元略有下降;进口1.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1%。
三、提升长沙经济外向度的对策建议
(一)以“外资”促进“外贸”。外资和外贸紧密相关,从全国范围来看,进出口总额的50%左右由外资企业贡献。2013年长沙外资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39.6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40%。因此,抓引进外资工作必须从发展外向型经济角度予以高度重视,在加大对现有外贸企业和外贸品牌扶持支持力度的同时,更要深入研判外贸型外资企业的需求,加大对该类企业的招商力度,吸引大的跨国公司来长沙投资,实现外资和外贸的双赢。
(二)充分发挥好长沙的区位优势。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对招商引资带来的机遇不可估量。长沙境内高铁、水运、空港、公路立体交通构架逐步成形,沪昆高铁和京广高铁在长沙交汇,高铁、高速等出省通道的密集打通,使长沙与周边省份特别是沿海省份基本实现了“无缝衔接”。因此,要充分发挥好长沙这一区位优势,使长沙成为服务全国、连接国际的商贸物流中心。
(三)做大做强农业对外贸易。长沙农业外贸规模偏小,在做大做强农业外贸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在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上下功夫。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注重初级产品的深加工和增值,通过提供政策、市场信息,做好原产地认证、有机认证等手段,创出品牌,让更多的特色产品走出国门,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四)培养选拔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现代的生产方式、企业管理模式、国际贸易规则以及技术性法规新动向,带领企业更好的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另外一方面,要加强提升政府各部门干部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能力,加强选拔年富力强的党政干部到中央部委、经济发达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学习和挂职锻炼的力度,从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
(五)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近年来,长沙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等硬件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对吸引外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加快投资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投资软环境的建设,营造一个完备的法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诚信环境、人文环境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