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长沙经济运行呈现四大特征

来源: 时间: 2015-02-1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长沙市委、市政府聚焦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新中求进、好中求进的总基调,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品质长沙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生事业保障,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在转型升级中开创了新局面,综合实力再上新水平,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展质量跃上新台阶,民生改善收到新成效。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增速走在全国前列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2014年长沙经济总体发展平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在合理区间。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5%,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比上年提升3位。

  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9.7%。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2、6.4、3.9个百分点,贡献率分别为1.5%、61.1%、37.4%。

  分季度来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0.8%、10.1%、10.0%和10.5%,运行总体平稳,四季度明显提升,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目标。

  主要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14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增长12.0%、18.3%、12.9%和17.9%,增速分别居省会城市第6、第9、第5和第3位,高于全国、全省水平,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主要指标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全市经济结构明显优化。2014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55.1:40.8调整为4.1:54.2:41.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连续两年提升,与此同时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呈现优化升级的良好态势。

  一是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2014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0.9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幅提升1.5个百分点。传统农业较快增长。粮食生产平稳增长,产量达248.5万吨,增长1.8%,扭转上年下降局面;主要经济作物较快增长,油料作物产量9.2万吨,增长6.9%;蔬菜产量569.4万吨,增长6.3%。现代农业蓬勃发展。2014年全市开工现代农业产业项目162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4000家,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突破1300亿元,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达41.6亿元,接待人数达2300多万人次,预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23.9%。

  二是工业发展活力增强。2014年,面对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9月以来工业增速持续回升,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04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多数行业增长较快。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多数行业快速发展,其中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30.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9.5%,汽车制造业增长28.4%。工业结构继续优化。着力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制品业等产能过剩产业占比下降,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制造和化学制品等行业拉动规上工业增长均在1个百分点以上,合计拉动增长6.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50.7%,过渡依赖烟草和工程机械的状况有所改善。产业集聚水平提高。园区工业增长较快,发挥了工业经济主战场的引领作用。2014年12个园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1161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5.6%,规上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92家;全市园区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82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4%,高于全市水平1.4个百分点,改变了上年一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状况,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三是服务业增速领先。在房地产市场低迷、政府公共性支出继续紧缩等情况下,服务业实现稳步增长,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7%。服务业增速在省会城市中保持相对领先,增速居省会城市第6位、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1%和11.1%,比上年分别提高0.2和0.8个百分点;旅游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19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接待旅游者首次突破1亿人次。

  三、三大需求总体平稳,需求结构更趋均衡

  消费、投资增速差距缩小,外向经济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均衡。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5.4个百分点,较上年缩小0.6个百分点;外需拉动有所增强,全市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为9.9%,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

  一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等因素影响下投资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全市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活力,推动实体经济投资,投资渠道更加多元化。2014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35.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主要领域投资较快增长。随着轨道交通工程三号线、长沙磁浮工程等交通设施项目纷纷启动建设,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建设工程、滨河路道路工程、三环线隧道工程等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快速推进,以及上海大众等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4.6%,工业投资增长18.9%,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占比最多的全市十大优势制造业行业完成投资1191.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9%。房地产投资稳步回升。受国家和全省出台房地产政策利好,10月以来全市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2014年,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519.20万平方米,下降17.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7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10.50亿元,增长13.6%,增幅比上半年提升1.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加快。2014年,全市完成民间投资3808.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0%,拉动投资增长14.4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8.4%。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70.1%,高于全省4.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主要推动力。

  二是消费市场优化升级。消费在发挥经济增长稳定器作用的同时,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62.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2014年各月累计增幅保持在12.8%-13.4%之间。主要商品较快增长。2014年,全市汽车、石油、中西药、食品类等主要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3.1%、17.8%、15.3%和19.0%。网络消费大幅增长。从商品销售形式看,互联网商品销售较快发展,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额增长72%。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结构从基本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文化办公用品、通讯器材、报刊杂志、化妆品等商品零售额增速领先,全年分别增长23.5%、22.1%、16.9%和15.4%。

  三是开放经济发展加速。随着国家内陆开放政策带动,全市外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出口增速明显加快。2014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77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出口额538.48亿元,增长41.0%,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增速创近年来新高。利用外资较快增长。全市实际到位外商投资39.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7%。引进内资稳步推进。全市新增实际到位省外境内投资项目252个,实际到位资金60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四、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投入产出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在平稳运行中实现提质增效。节能降耗成效显现。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7%,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六大高耗能行业耗能下降明显。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社会民生等领域投入加大,投资结构呈现更多积极变化,全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276.81亿元,增长21.6%;民生投资396.98亿元,增长32.4%;涉农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商务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共完成投资1092.25亿元,增长23.7%。科技贡献稳步提升。2014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1.2%,占全市GDP比重为28.5%,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运行环境较为宽松,社会民生有效改善。就业形势好于同期。2014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6.0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3%。物价调控好于预期。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稳定在3.5%调控目标以内,全年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八大类商品中食品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涨幅较大,比上年分别上涨4.3%和6.3%。民生支出稳步增加。2014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00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确定的财政总收入过千亿元目标,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632.8亿元,增长17.9%。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0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3%,财政对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供给水平稳步提高,市本级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9.1%。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220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为36826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723元,增长10.2%,农村居民收入连续多年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3年的1.71缩小至2014年的1.7。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