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长沙工业力推转型发展

来源: 时间: 2015-03-0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4年,面对“三期叠加”、经济下行的压力,长沙工业积极发挥经济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不断探索,深化改革,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传统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多点支撑日益增强,转型发展稳步推进,为率先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长沙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2014年长沙完成工业总产值103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首次突破万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5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比全市GDP增速快0.9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跨上3000亿台阶,达3042.1亿元,增长12.0%,比全国、全省增速分别快3.7和2.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38.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主动力。

  (一)城市排名稳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2014年长沙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第6,比上年前移1位;在中部六市中排名保持第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6;在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沈阳等经济总量长沙追赶城市中排名第2;在中部六市中排名第2。

  (二)五大支撑初步形成。近年来,长沙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加工业和汽车制造业快速崛起,与传统的烟草制品业和化工制品业一起,构成工业的五大支撑。2014年五大行业增加值合计增长17.3%,共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67.7%,每个行业的增长贡献率都达到9%以上。以蓝思科技、介面光电为代表的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贡献率为19.2%,成为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以中烟公司为代表的烟草制品业增长贡献率为17.0%,作为传统的主导支撑行业,增长贡献退居第二位;以晟通科技、金龙铜业为代表的有色加工业增长贡献率为11.6%,通过科技创新改造提升的有色加工业成为长沙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比亚迪、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增长贡献率为10.3%,汽车制造业正成为长沙工业的发展重点;以湘江涂料、杉杉新材为代表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贡献率为9.7%,材料产业仍然是长沙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非公企业份额扩大。2014年非公有制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63.6%,比上年提升4.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4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达86.3%。其中,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538.2亿元,增长16.8%,占比为50.6%,增长贡献率达67.8%;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实现增加值268.3亿元,增长21.9%,占比为8.8%,增长贡献率达14.7%。

  (四)高新产业快速发展。长沙工业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转型发展。2014年规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90.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5.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2.1%。

  (五)中小企业不断壮大。2014年规上工业中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3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5.2%,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1.2%。

  二、长沙工业经济力推转型发展

  2014年,长沙工业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结构调整为抓手,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一)增长速度有快有慢。全市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其中有19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2%的全市平均水平,有10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新兴产业增长较快,铁路、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增长34.4%;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长30.7%;汽车制造业增长28.4%;医药制造业增长27.0%。资源型、产能过剩产业增长较慢,煤炭采选业下降53.5%;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下降4.2%;专用设备制造业下降2.4%。

  (二)行业构成有升有降。新的支撑正在逐步壮大,优势产业占比提升。从增加值总量排名前10的行业看,居于第二梯队的后8大行业合计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2.5%,比上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传统主导行业占比下降,“一业独大”的状况明显改观,居于第一梯队的两大骨干行业烟草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合计占比为38.4%,比上年下降6.2个百分点,继2013年首次降到50%以下之后再降到40%以下,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占比16.2%,比上年下降4.5个百分点。

  (三)骨干企业有增有减。骨干企业是长沙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型创新发展的重点。优势企业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和汽车制造业各增加了一家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全市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达8家,其中有3家企业产值保持在600亿元以上,有2家企业产值突破了300亿元;产能过剩、技术标准落后的企业生产受到抑制,2014年工业产值30强企业中,有7家企业增幅在5%以下,其中有两家企业为负增长。

  (四)规上企业有进有退。新增企业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促进工业增长的主要抓手。2014年共新入规企业231家,其中当年新投产企业49家。在抓培育新企业的同时,通过关、停、并、转等手段,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年共清理退出规上工业152家。

  (五)工业投资有保有压。工业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得到有效保障,比重提高,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27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1.5%提高至73.2%。高耗能行业、淘汰产业投资压缩,增速放缓,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比上年回落15.1个百分点。

  三、长沙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长沙工业经济发展虽然相对较快,但从整体上呈现逐年回落的态势,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过渡。伴随着速度下降,传统主导产业、企业整体盈利等方面受影响较大。

  (一)主导产业转型艰难。近两年,在“三期叠加”的影响下,长沙工业经济增速逐年回落,主要是受工程机械业的拖累,全球、全国工程机械业市场收缩,长沙工业经济间接承受着全球、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骨干企业在海外市场、住宅工业、环卫机械、农用机械等领域实现了突破,谋求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新领域取得的收入占比较小,对企业整体影响不大。“船大掉头难”,龙头企业体量巨大,要转型发展,特别是要跳出本行业进入新领域非常艰难,长沙工业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承受工程机械业下行的拖累。

  (二)增长支撑后继乏力。近年来,长沙工业投资力度不足。2014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745.4亿元,分别比武汉、沈阳、南京、合肥少861亿、748亿、407亿、165亿;工业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仅为32.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4个百分点,在全省14个市州中排名第11位。工业投资不强,项目不大,导致长沙新入规企业规模不大,对工业经济支撑后继乏力。2014年新投产入规企业30家,拉动规模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只有2013年的20%。

  (三)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当前,企业面临着原材料、用工成本和费用增加,资金回流慢,利润下降等方面的压力,增产不增效,企业赢利能力减弱。2014年规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达87.0元,比上年增加1.5元;利润为6.8元,比上年下降0.8元;成本费用增加1.8%,利润下降10.5%。资金周转率下降,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52天,比上年增加2天。2014年亏损企业达162家,亏损面为6.4%,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亏损面有所扩大;亏损额27.8亿元,增长42.9%,亏损额增长较快。

  四、促进长沙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的显著特征就是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而增长阶段转换的实质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工业作为长沙经济的第一推动力,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增长动力为核心,进一步激发原有龙头企业活力,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入驻长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一)强者恒强,激活龙头企业,保持经济增长的原有动力。进一步激发现有龙头企业活力,做到强者恒强,发挥抗风险和稳增长的优势,继续保持拉动经济增长的原有动力和贡献。一是要壮大行业龙头。重点抓好广汽三菱、广汽菲亚特、红太阳新能源、远大住工、金龙铜业等大企业,尽快培育成百亿元级的骨干企业。二是整合产业资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企业兼并重组,打造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竞争力。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培育配套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三是加快项目投产。加快工业项目的建设进度,特别是大众汽车、基伍手机、格力空调、洋河酒业等大型工业项目,集中精力重点推进一到两个,力争在2015年建成达产,或者试生产,尽快实现预期产能,及时为长沙工业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撑。

  (二)精益求精,加大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增长的优势动力。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优势产业进一步创新,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精益求精,努力实现从长沙制造变成长沙创造,从追赶发展变成引领发展,提升优势增长动力。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实现政策引导。要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打造公共研发平台,将资金投向符合长沙工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领域和关键环节,引领社会资本加大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二是创建研发中心,促进企业升级。重点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特别是促进全国性、区域性的企业集团在长沙建立研发中心,既提升长沙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又增强长沙在企业集团中全国市场布局的地位,促进企业扎根长沙。三是加强成果转化,激活科研机构。促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尽快将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指导企业生产,变成现实生产力,实现产业化。

  (三)筑巢引凤,优化经济环境,吸引经济增长的外部动力。在各种优惠政策逐步清理规范的情况下,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形成良好口碑,吸引更多更好的知名企业来长沙投资,为长沙工业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外部动力。一是抓园区,打造产业聚集洼地。进一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实施提标提档和满园扩园行动,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团队专业化、运作模式企业化、服务水平高效化,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把园区打造成为吸引产业投资的聚集洼地。二是优服务,提高整体社会效率。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切实履行职责,为企业发展服好务、护好航。切实保障生产要素供应,优化审批手续和流程,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规范各项收费项目,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三是搭平台,促进产业协同发展。以平台建设突出产业优势,加强交流合作,提升聚集能力,降低企业成本。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发布产业规划信息,促进平台资源共享,加强企业培育孵化。搭建产品对接平台,编制产品目录,组织开展“产需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企业间产品信息沟通交流,降低企业市场成本。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胡睿懿]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