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长沙积极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稳步推进,但受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部分指标有所回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一、运行情况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是增长稳。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4.99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1%、9.2%和9.1%。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二是就业稳。一季度,对全市近600家单位春季用工调查显示,企业用工总体趋于平缓,用工需求量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零餐饮服务业。三是物价稳。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8,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但比1-2月提升0.1个百分点,呈现逐步回升走势,随着后段基数减小有望继续回升。四是相关指标稳。全社会用电量(一季度增长6.7%)、全社会交通运输周转量(一季度增长3.8%)、中长期贷款(一季度比年初增长6.0%)等指标较快增长,均保持一定增长,表明全市经济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的合理区间。
(二)工业增长相对较快。一季度,全市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03.13亿元,同比增长9.2%,全市37个行业大类中,有29个行业增加值正增长,14个行业增速超过15.0%。一是新兴行业增长较快。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住宅工业等行业保持较高速度增长,行业增速领先,行业骨干企业增速在20%以上。二是高技术产业提速。加快推进转型创新发展,一季度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4%,一些具有创新能力、主动转型升级的企业增长势头整体较好。三是传统产业重焕活力。食品制造、烟花制品等传统消费型工业产业重新焕发活力,一季度增加值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上。四是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增强。规模工业企业中,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7.3%,均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一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7.45亿元,同比增长10.1%,较1-2月提升5.9个百分点,呈现筑底回升态势,同时基础设施、生态投资等保持较快增长,投资转型升级特征明显。一是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增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地铁、城际铁路、磁浮工程、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黄花机场飞行区东扩、长沙星沙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一批投资过20亿元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力度加大。一季度,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0.43亿元,同比增长50.3%,创近年来新高。二是生态环境投资力度加大。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环境监测、水利管理及环境管理、废物处理、回收、利用等生态环境投资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完成生态环境投资37.31亿元,同比增长78.6%,从去年开始一直保持28%以上高速增长,远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水平。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回暖。今年房地产投资低位开局,但随着降息、首付比例下调等调控政策的出台,企业投资意愿有所增强,一季度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29.87亿元,同比增长1.5%,比1-2月提升13.5个百分点,其中3月单月增长28.0%,对稳定投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消费市场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1.68亿元,同比增长12.4%。一是实际消费有所提升。虽然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但扣除价格影响,实际增速提升2.3个百分点,显示当前消费市场总体平稳格局未变。二是增长速度相对领先。新常态下全国范围内消费增速均呈现回落态势,相比之下长沙回落幅度相对较小,适应新常态的状况较好,增速在省会城市处于领先地位,1-2月全市限额以上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6%,在省会城市中处于前5位,领先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三是主要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和医药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9%和20.6%。
(五)转型创新稳步推进。大力推动转型创新发展,发展动力逐步转换,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9%,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8.2%,远高于其他行业增速;截止2月全市规模服务业企业达1019家,同比增长10.8%,其中文化体育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企业数增幅超过20%;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10.5%,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二是出口增幅再创新高。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00.89亿元,同比增长76.8%,其中出口总额165.06亿元,增长125.2%。三是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一季度,全市节能降耗主要指标持续向好,近八成工业部门综合能耗同比下降,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下降8.1%。
(六)三大收入同步增长。政府、企业和居民收入均实现正增长,居民收入增速领先。一是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87.6元,同比增长9.4%,居民收入名义增速高于经济增速,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29.3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03.7元,增长10.0%,农村居民收入高于城镇居民收入。二是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一季度,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85.4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88.8亿元,同比增长6.8%。三是企业利润保持增长。1-2月,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7亿元,同比增长2.8%,扭转了去年全年增速下降的局面,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效益增长为发展增添了信心。
二、主要问题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长的动力系统面临调整转换,传统动力明显减弱与新兴动力不断孕育并存,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乏力,资源环境制约持续强化,全市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放缓的运行态势,主要指标增速回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一)部分指标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当前,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外部需求依然总体疲软,出口低增长将成为新常态。从国内经济看,今年前两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放缓势头,部分经济指标在中高速平台上回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今年一季度GDP增速继续放缓,同时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增速创近年来新低,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从省会城市看,1-2月省会城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1.0、4.0、6.4和0.3个百分点,普遍存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求市场增长乏力、投资接续能力不足、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等情况。从全市情况看,近年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呈现持续回落的态势,今年一季度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同比分别回落1.8、4.3、13.9、0.9和7.6个百分点,均低于去年全年增速和今年预期目标,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放缓的运行态势,下阶段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二)工业遭遇多重困难,后段走势不容乐观。受需求不足影响,全市工业生产有所放缓,一季度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一是主导行业持续低迷。工程机械行业受产能过剩、企业转型调整等因素影响,一季度增加值同比下降11.6%,显示去年以来工程机械行业下行的趋势依然没有改观;受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烟草制品业产值个位数增长,两大主导产业生产形势不乐观。二是优势产业增势减弱。有色金属加工和汽车制造是我市近两年来的优势行业,但今年增长势头明显减缓,一季度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1.8%和5.3%,同比分别回落19.8和31.2个百分点,行业内骨干企业增速回落明显。三是企业发展环境偏紧。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以及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长沙工业生产者价格出厂指数连续33个月下降,3月全市工业品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2.9%,环比下跌0.1%,继续呈现下行态势,反映当前市场需求依然偏弱。同时,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难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小企业。
(三)投资增速明显回落,加快发展后劲不强。重大项目、工业以及房地产项目一直是全市投资的主要领域,今年以来这些领域投资均出现不同程度放缓。一是工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受园区工业投资增速大幅减缓的影响,一季度全市完成工业投资298.33亿元,同比增长8.5%,同比回落17.4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增速呈现下滑态势,一季度增速较1-2月回落5.8个百分点,同时后续投资不足,全市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296个,同比仅增长2.9%,未完工投资718.41亿元,同比增长8.9%,如不加强项目引进将难以支撑投资的平稳增长。二是投资项目储备不足。截止3月底,全市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未完成投资量为2266亿元,按全年16%速度测算,后9个月须完成投资5377亿元,且长株潭城际、地铁等项目不可能在一年内完成,后段如果不加快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压力较大。三是房地产市场总体低迷。一季度,全市新建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8.5%,跌幅再创新高;待售面积达12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4.2%,创历年新高;3月份新建商品住宅环比、同比价格继续下降。调查显示,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虽然一季度房地产投资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5%,但依然处于低位增长,同时受新建商品房销售减缓、价格下降、资金偏紧等因素影响,未来房地产市场投资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四)消费拉动力度不强,新增长点尚待激活。受消费热点缺乏、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和网上零售冲击等因素影响,当前全市消费总体不旺。一是汽车消费有所降温。目前,全市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石油类商品占比超过50%,对全市消费品市场走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汽车消费经过前期高速扩张后进入平稳发展期,汽车、石油销售增速正呈逐步回落状况,一季度增速同比分别回落15.2和23.1个百分点,对消费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二是网上零售发展滞后。当前,全市网上零售虽然保持较快增长,但其规模和企业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如服装类商品(全市第四大类商品)销售增速不断下滑,2014年仅为5.8%,今年一季度仅为3.5%,远低于前几年20%左右的增速;网上零售对传统零售业态也有一定影响,部分龙头企业零售额增速处于较低水平。三是居民消费信心不足。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收入增速也同步趋缓,受医疗、教育支出加大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预期不高,扩大消费难度加大。同时,随着房地产市场降温,与住房相关的消费放缓,新的消费热点缺乏。
三、对策建议
当前,全市部分经济指标增速放缓既有主动调整、加快转型等主观原因,也有受今年春节假期明显靠后等因素影响,但全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总体向好,主要有:一是宏观经济稳定性正逐步增强。3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重回临界点上方,各月PMI指数持续小幅回升,表明社会的预期在趋稳,市场的信心在回升,稳定经济增长的作用持续增强,经济出现触底企稳的迹象。二是各项经济政策正酝酿发力。近期,国家出台降准降息、减税降费、加大投资力度、降低二套房首付等微刺激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望进一步加力增效,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释放,必将进一步扩大需求,提振市场信心。三是全面深化改革正逐步释放活力。中央已明确提出,稳增长将着重向改革要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将不断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创新驱动会孕育着新的增长动力,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在不断地增强。
下阶段,要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既要保持定力,又要积极作为,远近结合,精准发力,有效采取应对措施,确保经济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
(一)加大政策落实,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一是要综合施策稳增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近期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二是继续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加快推动项目落地,推进重大项目实施进度,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逐步扭转民间投资增速下滑的态势;加强铁路、公路、水利、能源、市政等领域重点项目储备,力争更多好项目、大项目进入国家和全省“十三五”规划笼子,争取国家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持。三是要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稳定重点行业,提升消费的拉动作用,保持汽车市场平稳发展,办好各类车展,不断扩大对周边城市的销售辐射,强化区域性消费中心构建,培育和引进具有长沙特色的消费品牌,不断提升消费市场的辐射力。
(二)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大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加快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扩大长沙在机器人产业、3D打印、两型住宅等领域的比较优势,提升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大传统企业技改力度,包括企业环保设施的升级改造。二是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加快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发展,着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不断开辟营业收入增长新通道。三是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深入挖掘消费潜力,积极培育新型消费模式,积极完善教育、文化、健身、旅游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新型电子产品、智能家电、节能环保汽车、环保家居建材等绿色循环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三)增强发展信心,全力稳定市场预期。经济下行压力越大,越要增强发展信心。一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牢牢抓住国家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政策机遇,加快棚户区改造,积极对接国家房地产微调政策,加强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的引导,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有效满足居民合理刚性需求,提振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挖掘消费潜力。加快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进一步完善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支出向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倾斜力度,加强消费品市场监管,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三是增强企业信心。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的跟踪监测和指导力度,落实困难行业、企业帮扶措施,着力解决普遍困难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为企业发展松绑、助力。
(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新常态下的主旋律,是构筑经济发展新优势的主动力。一是继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尽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行政审批实效性,实现相关改革协同推进、共同着力、落地生根,以更实的措施推动改革提速、提质、提效。二是扩大商事制度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商事登记“三证合一”改革,实现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并重,特别关注新增企业运行情况,尽快把“纸上”单位落实到“地面”上;降低民资准入门槛,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深入推进“营改增”试点,培育壮大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