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发展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两者事关国计民生。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推动就业结构的良性发展,优质的就业结构也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全市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挖掘不同产业的就业增长潜力,是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协调发展、保增长与惠民生协同推进的关键所在。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结构方面。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9.7:38.7:51.6调整为2014年的4.0:54.3:41.7,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下降5.7和9.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5.6个百分点。从趋势上看,2001-2010年期间长沙产业结构由“三二一”变“二三一”转变,主要呈现为第二产业占比快速提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下降;2011年以来,全市产业结构呈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趋势,第三产业占比出现一定程度提升。
(二)就业结构方面。全市从业人数由2001年的337.2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460.4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51.8:23.3:24.9调整为22.7:33.7:43.6,其中第一产业下降2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10.4和18.7个百分点,就业结构由“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趋势来看,2000年以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基本同步,但近年来总体出现放缓,其中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程度高于第二产业。
(三)产业与就业结构关系方面。当前,全市就业结构呈现 “三二一”结构,而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结构,两者有一定背离。总体上看,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快速下降,从2001年的9.7%降至2013年的4.1%,但其吸纳的就业人数为23.1%;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一半,但就业人数比重仅为33.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虽然低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但却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2014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和增加值占比双双提升,分别较上年提升0.4和0.9个百分点,改变了过去两个占比变化趋势的背离现象。从发展趋势上看,长沙产业与就业结构不断协调,目前长沙就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结构,而产业结构也呈现出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二、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当前长沙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全市产业结构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就业结构依然处于工业化初期水平。
一是农业从业人员偏多。2014年长沙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104.66万人,而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只有50万人左右;长沙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达22.7%,不仅远高于北京(5.2%)和上海(4.1%),且高于同类城市,如广州(8.6%)、南京(9.2%)、杭州(10.9%)、武汉(12.1%)、成都(17.7%)和沈阳(17.9%)(除长沙外,其他城市为2013年数),表明农村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滞后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非农产业吸纳能力不足。2014年长沙三次产业中非农产业的比重为96.0%,而从事非农行业人口比重为77.3%。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研究,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就业结构中二、三产业的职工应该占到总劳动力的80%以上,显示出长沙工业和服务业对劳动的吸纳力度总体偏低。
三是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效益的量化测度指标,劳动生产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业对劳动人群的吸引力。2014年长沙市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3.04万元/人、27.37万元/人和16.25万元/人。从数据上看,全市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较快增长,但绝对量大幅落后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近年来全市第二产业增速持续趋缓、吸纳能力有所减弱,第三产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其劳动生产率相对不高是未来就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难题。
三、对策建议
打造长沙经济升级版,需要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这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目前长沙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保持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巩固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最终实现产业与就业同步增长。
(一)加快一产业转移。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在逐年降低,而就业占比依然较高,对于农业“低产出与高就业”的现象,必须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加强政策、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从根本上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流动和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新型工业化、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劳动力资源。
(二)加快二产业调整。自2010年以来,全市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增速呈现明显放缓的态势,应进一步加强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使其能吸纳更多的就业。建筑业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吸纳了大量由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技能培训、规范用工制度、切实保障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建筑业用工环境。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做强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努力培育一批有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带动全市第二产业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就业容量。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国际经验表明从增加就业的效果来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最为有效,同等数量的投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应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
(三)加快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构,当前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生产率落后于第二产业,导致目前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占比仅为43.6%,而发达国家已超过70%,我市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就业弹性系数和结构偏离系数看,第三产业具有较强就业增长空间。为此,应继续加强餐饮、商贸流通等成本低、劳动力相对密集、所需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可吸纳大量劳动力第三产业的优化发展,积极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为生产服务、为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服务业,同时要通过创新技术、优化服务、完善经营等方式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劳动效率。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