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也是城市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近年来,长沙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增强,产业结构优化,为长沙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县域经济作为全市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增速转档、结构转型、动力转化的新常态下,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支点和动力,是县域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现状
长沙市县域包括“一区二县一市”,即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分布在全市东西两翼。2014年,全市县域土地面积1085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1.9%;县域常住人口为4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6.3%。县域人口多、面积广、实力强,对全市经济发展影响大。
一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县域发展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0%左右,已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全市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高出全市1.5个百分点;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44.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是综合排位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各县域经济均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排位全省领先、全国争先。2014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中,长沙县首次挺进“全国十强”,位列第9,连续7年排名中西部第1;浏阳市、宁乡县分别位居第36位和第50位,排名比上年分别提升9位和6位。同时,2014年湖南省县域GDP排名中,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望城区分别居第1、2、3、5位。
三是特色农业亮点纷呈。长沙农业经济主要集中在县域区域,经过多年培育,全市农业发展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农业经济总量多年稳居中部第一。2014年,全市县域农业增加值占比达92.5%,初步形成了近郊都市农业经济圈、中郊优势农业经济圈、远郊生态农业经济圈等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圈。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造和提升粮食、果蔬等大宗农产品加工,2014年全市水稻规模化经营面积达124.31万亩,4个万亩蔬菜生产片提质扩面,水果规模经营主体近300家,形成了湘米、湘茶、湘果等知名品牌。积极开发休闲食品、湘菜食材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201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7487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92家,农产品加工业总销售收入达1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4年全市现代都市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52.8亿元,企业总数达1712家,拥有规模休闲农庄371家,农业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
四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在新型工业化战略带动下,县域工业经济规模迅速壮大。2014年,全市县域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07.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高于全市增幅2.3个百分点;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达56.1%,比上年提升3.4个百分点。
县域工业主导产业突出,全市已建成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4个在县域区域。借助园区平台,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2014年全市县域工业化率达61.7%,各县域工业化率均超过58%。长沙县工程机械产业蓬勃发展,区域内拥有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企业龙头,上海大众、广汽菲亚特、广汽三菱等整车生产项目,2014年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三大产业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3.6%。浏阳市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2014年花炮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总额突破200亿元,近年来培育的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增长,2014年产值分别达222.7亿元和39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7.5%和32.3%,蓝思科技、介面光电等企业成长迅速。宁乡县大力发展的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新材料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238.0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71.1%。望城区突出发展食品医药、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及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现代商贸物流四大产业,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完成产值417.9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9.5%。
五是需求拉动作用明显。县域作为全市投资和消费的洼地,近年来内需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和消费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对全市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投资方面,2014年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73.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高于全市1.9个百分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市比重达51.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浏阳市、望城区、宁乡县增速达到20%以上,浏阳市和望城区增速居全市各区县(市)前2位。消费方面,2014年县域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达24.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县增速达23.6%,居全市各区县(市)第1位。
六是城镇建设快速推进。随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扎实推进,人口和产业聚集度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2014年,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浏阳市城镇化率分别达55.4%、57.4%、50.1%和55.4% ,平均为54.6%,比上年提升3.1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进带动全市城镇化率的较快提升,2014年全市城镇化率达72.34%,比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增长助推县域城镇化发展,2014年县域商品房销售面积达746.7万平方米,占全市比重达49.2%,比上年提升7.0个百分点;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91.47亿元,占全市比重达29.9%,比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二、 主要问题
从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看,总体发展情况较好,综合竞争实力靠前,发展质量较高,但也面临消费总量偏低、城镇化水平偏低、服务业占比偏低等三个偏低的问题,制约着全市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消费总量偏低。近年来,全市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2012-2014年县域固定资产增速分别为31.4%、40.9%和20.3%,年均增长30.9%,高于全市11.3个百分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均值为85.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8个百分点。与投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度是,消费增速不快、总量不大、占比偏低。2014年,县域常住人口占全市的54.6%,但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市的24.3%,2012-2014年全市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5.2%、16.0%和16.1%,平均增速15.8%,仅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基数相对偏低是县域消费增速相对较快的主要原因。如何刺激县域人口的消费需求,发挥县域商品市场的作用,拉动县域GDP增长,是未来一段时间提振长沙消费市场的重点。
二是城镇化水平偏低。目前长沙市内五区平均城镇化率为96.3%,而望城区、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四县区(市)平均城镇化率为54.6%,其平均城镇化率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7.7个百分点,与湖南省一类区县全面小康目标值相比(城镇化率65%),差距达10.4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是近年来县域城镇化率快速提升的重要原因,但当前商品房市场进入调整阶段,县域房地产市场热度有所减弱,2014年全市县域房地产销售面积同比下降4.0%,与过去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这也势必将影响未来县域城镇化率的提升。
三是服务业占比偏低。工业快速发展是县域经济壮大的主动力,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肩负着壮大经济总量和优化发展质量双重任务,在县域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转型面临攻坚。2014年,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6%、22.4%、20.4%和20.7%,其平均占比低于全市20.9个百分点,与省内其他县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如经济总量居全省县域经济第4位的醴陵市服务业占比为25.1%。县域服务业占比偏低对全市产业结构影响较大,2014年长沙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7%,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22位,低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水平6.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水平0.5个百分点,县域服务业占比偏低是长沙服务业占比偏低的主要原因。
三、 对策建议
当前,全市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全省乃至中部均处于领先水平,但与江浙等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要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致力于县域突破,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
一是找准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各县(市)区应突出自己的优势,找准着力点,以自身的资源禀赋为基础,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布局主导产业、支撑产业、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依托现有县域功能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城市体系和综合功能的进一步完善;针对县域各级城镇发展层次,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优势项目,形成特色经济模式。
二是统筹协调,推进城镇化水平。以长沙建设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布局等规划,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选择一批区位条件好、资源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小城镇,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其做优做强。着力统筹协调发展,把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将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向项目区集中,向中心集镇集中。通过整合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县域的龙头企业,促进区域经济产业优势的形成。
三是多元支撑,强化产业融合。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要着力提升产业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使各个县(市)形成分工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市农业发展重点在县域,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合理规划长沙市优势农产品布局,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品牌、长沙市地域形象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三者的有机结合,打造出长沙市的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抓住互联网线上线下日益融合的新机遇,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推介本地特色旅游产品。在增强交通、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活力的同时,努力改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与本地居民相关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技术推广、销售、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服务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四是提振消费,发挥拉动作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对于稳定经济增长、促进提质增效升级,意义尤为重大。要促进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以增收作为提高消费的基础。努力扩大消费在县域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为契机,根据各地实际,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养老、保健、旅游、培训、休闲、娱乐等服务消费,大力发展信用消费、电子商务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消费,着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切实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邹俊平]
[审核:刘 雁]
[责编:罗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