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医药制造业效益浅析

来源: 时间: 2015-06-1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4年长沙市医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0%,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在工业经济增长压力大的背景下仍然保持21.4%的增速,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4.1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蓬勃的生命力给长沙工业增添了活力,为长沙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长沙市医药制造业企业的效益特点、财务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探索进一步提升医药制造业企业效益,促进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相关部门指导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为准入企业提供数据支持。

  一、主要特点

  (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近5年来医药制造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主营业务收入从2010年的132.2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306.3亿元,年均增长23.4%,较全部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快3.3个百分点。特别从2012年开始,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一年一个台阶,从188.4亿元到230.0亿元再到306.3亿元,年均增长27.5%,较全部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快12.7个百分点。企均收入由2010年的2.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3亿元,年均增长21.1%,发展势头较好。

  (二)企业数量有所增加。2014年全市共有医药制造业企业72家,比上年增加6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上10亿元的企业12家,比上年增加4家;5亿元到10亿元的企业8家,比上年减少1家;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到5亿元的企业23家,比上年增加2家。利润总额1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比上年增加5家;5000万元到1亿元的企业4家,比上年减少7家;1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企业19家,比上年增加5家。

  (三)利税总额迅速增长。近5年医药制造业企业创造的利税总额节节攀升,从2010年的18.7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2.2亿元,年均增长14.6%,较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年均增速快0.3个百分点。2012年至2014年医药制造业企业高速发展的3年时间里,医药制造业利税总额从21.0亿元到26.6亿元再到32.2亿元,年均增长23.8%,较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年均增速快7.8个百分点。

  二、主要优势

  通过对2014年医药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医药制造业企业无论是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还是偿债能力都有较强的优势。

  (一)企业营运能力较强。2014年医药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13.5亿元,平均应收账款回收期15天,较上年快4天,较全市平均水平快30天,企业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年底保有产成品存货7.5亿元,平均产成品周转天数约11天,较上年快1天,较全市平均水平快3天,产成品存货的变现速度进一步加快,存货管理工作效率较高。企业人均主营业务收入达206.5万元,比上年增长41.8%,较全市平均多71.9万元,企业劳动投入产出较高。

  (二)企业盈利能力较强。2014年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6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增速较全市平均水平高19.2个百分点;人均利润15.3万元,比上年增长28.5%,较全市平均水平高31.7个百分点。企业利润率为7.4%,较全市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即平均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包含利润7.4元,较全市平均水平多0.6元。

  (三)企业偿债能力较强。2014年底医药制造业资产总计1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6%;负债合计55.4亿元,增长19.6%;资产负债率39.9%,比去年高5.7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4.2个百分点。一般情况下,企业资产负债率越低(50%以下),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从上述数据看,医药制造业企业偿债能力较强,企业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较高。

  三、主要问题

  (一)企业单位费用较高。2014年医药制造业企业销售费用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9.0%,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9.7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7.6亿元,比上年增长33.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1个百分点;财务费用1.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4.8个百分点,其中利息支出1.0亿元,比上年增长36.6%,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0.0个百分点;企业每百元收入费用为15.2元,比全市平均水平多6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企业在三项费用上的花费比其他行业相对较大。

  (二)企业研发投入不够。创新是医药制造业企业的命脉,人类健康不断面临着各种新疾病的威胁, 细菌和病毒的变异使传统药物的疗效降低都要求医药制造业行业必须不断拓展自身开发的领域,加快药品升级换代的步伐。发达国家医药业制造业企业一般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亿美元以上。2014年长沙市医药制造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4%,虽然增速较高,但行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三)行业内部结构不优。医药制造业行业内部可分为7类: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兽用药品制造、生物药品制造和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2014年长沙市7类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49.6%、8.7%、1.8%、16.4%、9.3%、13.9%、0.3%。从上述数据发现,附加值较低且具有一定污染的化学原料药占主导地位,而附加值较高的制剂药比重却较低,被誉为“朝阳行业”的生物药品制造业也仅占很少的份额。

  四、几点建议

  (一)创新行业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一是在改革权限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创新,科学借鉴,积极探索先进有效的医药行业监管办法。进一步完善药品监管法律体系,特别是要从严把好新药和药厂的审批关,从源头上杜绝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二是引导制药企业认清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和国家进一步规范医药企业发展秩序的决心,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在广大制药企业中大力推广精细管理、标杆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办法,严格成本管理,加强业务培训,挖掘内部潜力。指导制药企业更加重视品牌战略和营销策略,广泛应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构建医药电子商务平台,不断降低物流成本及销售费用。

  (二)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一是突破发展瓶颈,找准着力点。研发投入不够的原因主要是缺少资金和技术难度大,因此必须从突破资金和技术瓶颈入手,清扫影响制药企业创新的藩篱。全面落实各级政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和价格政策;积极帮助制药企业获得国家基金支持;探索建立市级“医药产业发展扶持基金”,鼓励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支持制药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上市融资;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向制药企业倾斜;确保制药企业拥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同时支持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企业与学校及科研机构的的科研合作;鼓励企业先易后难,通过对国外已有药物的某项核心技术改良,推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二是营造企业乐于创新的政策环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加大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创新者利益,特别做好中药制剂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创造条件降低制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使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企业有利可图、乐于创新的事业。

  (三)引导行业内部结构调整,适当提高制剂药、生物制药比重。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回报等特点,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广阔,国家产业政策优惠。2014年长沙市有生物药品制造企业16家,企业数量仅次于化学原料药企业(18家),但企业规模较小,主营业务收入仅为化学原料药企业的不到3成。要引导制药企业在生物制药发展上闯出新路,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物制药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上市等多种途径进行资产重组,化解过度竞争,提高规模效益。构建结构合理的医药产业链,大力支持以生产原料药见长的制药企业转换思路,积极发展制剂药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工业处]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