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长沙市总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势头,城乡融合潜力逐步释放,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提供重要基础。上半年长沙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8.0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增加值136.6亿元,增长4.0%。
一、基本情况
(一)农业综合生产保持稳定。种植业方面。今年早稻播种面积149.78千公顷,从气象上看,早稻生长期间的光、热、水气象条件正常,育苗至移栽期阶段温度正常略偏高,光照充足,雨水适宜,有利于早稻的播种、发芽和出苗,分蘖期平均气温20.9℃,温光水条件满足早稻光合作用以及生长发育的需求,预计早稻单产高于历年平均水平,总产在90万吨以上;经济作物发展态势良好,油菜籽播种面积50.0千公顷,同比增长5.1%,产量8.1万吨,同比增长6.9%,双低油菜播种面积占油菜播种面积的88.3%左右;蔬菜播种面积67.39千公顷,产量达219万吨,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8.32%;新扩时鲜水果基地4200亩,改良低产茶园1.9万亩。畜牧水产方面。出栏肉猪377.86万头,同比下降3.3%;家禽出栏2629.29万只,同比上升0.4%,存笼2441.29万只,同比增长2.5%,禽蛋产量2.4万吨,同比增长3.3%。从2014年一季度以来,受禽流感冲击,全市家禽存出栏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降,本季度全市家禽存出栏同比增长,标志着全市家禽生产已从禽流感冲击中恢复过来,生产将逐渐恢复到疫前水平;牛出栏4.98万头,同比增长5.3%;羊出栏44.47万只,同比增长2.7%;水产品6.8万吨,同比增长3.5%。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检测合格率100%。
(二)产业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产品直销等融合业态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预计实现总销售收入641.7亿元,同比增长15.8%。休闲农业完成经营收入17.2亿元,接待游客832万人次。农产品直销工程扎实推进,配送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三)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步伐加快。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农民合作社新增823家,家庭农场新增39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55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55家,鑫广安农牧、绝味食品、希望种业等8家农业龙头企业先后完成股改进入上市程序。
(四)农业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上半年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组织62家,总数量达263家,完成早稻机插面积44.7万亩;新增病虫害专业防治组织7家,完成病虫害统防统治106.8万亩次,绿色防控44.56万亩次。
(五)重大项目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全市共铺排重大现代农业产业项目150个,今年计划投资108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6亿元,完成率达51.8%。
(六)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去冬今春,共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30余亿元,启动工程项目3万余处,已完成71座小一型和431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
(七)农民就业创业形势良好。通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雇佣当地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18.3万人,建设专业原料基地,带动181.9万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积极鼓励农民创业,依托农业创业者联合会举办了农业企业家高端讲座,加强农业创业项目业务指导。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省惠农补贴政策,加大惠农补贴监督核查力度,大力打击侵害农民利益行为,积极查处各类侵害农民权益、加重农民负担案件,挽回农民损失26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今年,长沙市农业农村发展面临良好形势,进入加速转型提质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定为重点任务之一,并且全市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将城乡融合正式确定为全市重大战略,等等这些必将带来新一轮政策机遇期。同时,中央、省先后部署开展了农业补贴方式调整、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等涉农重大改革举措,全市率先启动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批初具规模的农业企业和拥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企业家逐渐成熟,一批具备区域经济发展承载能力的中心镇日益壮大,工商资本开始大量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全市上下对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融合已形成共识。但与此同时,全市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毋容置疑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生产要素缺失对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全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要素中的耕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也不断向城市集中。近年来,长沙城区街道增加,城郊周边原属于农村地区的乡镇逐渐由农村变为城市。如今年就有原长沙县的跳马镇划归雨花区,暮云和南托街道划归天心区,将影响全市耕地面积减少近4千公顷,预计全市稻谷播种面积减少将7千公顷以上,受此影响,全市早稻播种面积同比下降1.5%;同时,乡村劳动力资源 和农业从业人员也出现了持续下降,全市2014年乡村劳动力资源285.9万人,农业从业人员99.2万人,分别同比下降1.9%和3.9%。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二)农业生产抗击风险能力仍然较弱。一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效益影响难以控制。农资和农村劳动力价格持续升高,生猪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维持低位,对农民生产积极性产生较大影响。如去年的生猪价格一路走低,猪粮比价甚至跌破5:1的重度亏损红色警戒线,导致全市生猪出栏连续六个季度出现下滑。上半年全市出栏肉猪377.86万头,同比下降3.3%;存栏400.08万头,同比下降2.7%。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目前,全市还有近40座上型病险水库没有完成除险加固,有近200座河坝(水闸)多年来受山洪损毁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情况。三是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气温较常年偏高,局部地区暴雨、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将增多,农业防灾减灾形势不容乐观。
(三)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大。长期以来,粗放型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大面积耕地有机质流失严重,农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农村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养殖废弃物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带来较大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
三、下阶段建议
(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现代农庄示范创建,提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打造多家示范性现代农庄。深入推进农产品直销配送工程建设,不断提升直销配送网点覆盖率和统采统配平台服务能力,积极探索网络、电视、电话订单和宅配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
(二)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同类型企业兼并重组,支持优势农业企业整合区域资源,助推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打造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农业上市企业。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
(三)推进社会服务支撑工程。加强新装备、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扶持机制,大力培育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重点支持综合性农业服务中心发展
(四)推进农村生态提升工程。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质提升等农田地力建设项目,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强化面源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好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修复治理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工作,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五)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高标准建设综合性农产品检验检疫检测中心,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重点加强重金属、“瘦肉精”、农药、兽药及蔬菜农残快速检测和抽查。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粮菜果茶标准化生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全面加强动物饲养滥用抗生素、蔬菜生产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等违规行为的产地监管,不定期组织开展突击抽检,对检出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的企业和基地实行“一票否决”。加快推进全市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加强生猪屠宰检疫监管,统筹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控,努力推进市区两级动物卫生监督(动物疫病预防控制)职能职责归位。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