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长沙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来源: 时间: 2015-07-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长沙积极落实各项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民间投资和企业经营发展环境,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近年来,长沙非公有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高。201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49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占全市GDP总量的63.6%,比重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交税金70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稳步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提高,并成为拉动长沙经济发展和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目前,长沙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占比分别为2.0:58.0:40.0,呈现出“二、三、一”格局,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2014年,长沙非公有制经济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4.59亿元,比上年下降0.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885.09亿元,增长14.5%,其中工业完成增加值2430.06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99.54亿元,增长10.4%,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业、其他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得到较快发展,分别增长14%、14%、13.6%;房地产业受到宏观环境和政策影响,下降9.3%。

  (三)创业就业规模扩大。2014年,长沙新增商事主体104050户,比上年增长50.3%,其中企业36467户、增长89.5%,个体户66129户、增长34.2%,农民专业合作社1454户、增长7.7%;新设商事主体注册资本总额1355.5亿元,增长82.5%。2623名大学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工商登记,实现自主创业。目前,全市私营企业数近13万户,比2008年增长164.3%,千人创办企业数由2008年的8.1户增长到18.3户,创业势头呈现良好局面。2014年新增城镇就业16.9万人,比上年增长13%;失业人员再就业4.27万人,增长8%;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9万人,增长4%;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3万人,就业规模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长沙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近年来,长沙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提高引资质量,为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增添了发展后劲。从项目数量上来看,2014年新引进第二代光纤生产基地(中光通信)、克莱斯勒吉普项目(广汽)等5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引进苏宁云商现代产业园、传化智能公路物流枢纽港等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实际利用外资超过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25个;从项目质量上来看,上海大众项目、五菱电力项目、高岭国际商贸物流城项目、中联重科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均超过1亿美元,丰树集团、帕尔菲格等战略投资者纷纷加大在长投资力度,部分重点项目成功实现了外资再投资和境外融资;从产业分布来看,项目涵盖工业机器人、移动互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五)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截止2014年底,长沙非公有制经济共创建国家级科研平台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72家。工业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方面发挥着支撑作用,有效地提升了非公有制经济的科技含量。2014年,长沙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占全省新产品产值总额4646亿元的50.5%,对规模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24.7%;2014年全市工业企业专利授权7070件,专利申请9861件,数量分别占全市总量的61.7%和55.5%,占全省总量的46.7%和41.9%。

  二、主要问题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2014年,长沙非公有制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但从走势上看,受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结构性问题制约以及经济转型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增速呈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态势,非公有制经济同样也出现了放缓的发展趋势,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008-201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5.3%、58.2%、60.0%、61.0%、61.2%、62.0%和63.6%,年均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以来的4年中,除2014年提升幅度略高于平均增幅外,其他年份均低于平均增幅,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速也由2010年的17%下降到2014年的12.0%。同时,相关指标显示,非公有制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2014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收收入709.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增幅回落5.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9.8%,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 

  (二)非公有制投资领域有待进一步扩展。当前,长沙非公有制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和房地产等竞争性较强的行业,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建设,围绕市政基础设施、棚改、医疗卫生、教育、停车场建设等领域包装项目采取民间资本投融资建设,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国际会展中心场馆等项目已实质性引入社会投资主体,但总体看非公有制主体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投资占比依然偏低。2014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仅为27.3%,民生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仅为44.4%。民间投资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合计占比高达66.3%,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占比则都不足1%。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事业领域投资的热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激发,随着地方政府融资难度日益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投资资本投入将日益紧张,亟待破局。

  (三)非公有制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显著作用日益凸显,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与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市场准入方面,虽然国家已明文规定“非禁即入、非限即许”,但在实际执行上,由于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不明晰,又涉及传统利益格局,部分行业、部门还存在自设门槛情况,“玻璃门”现象依然存在。企业融资方面,尽管年初国家出台了“定向降准”等系列扶持小微企业贷款的政策措施,但受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影响,多数中小企业抵押物有限,无担保能力,造成贷款审批手续繁杂和需要较长审批时间,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从企业自身看,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管理比较落后,许多还是家族式管理,决策随意性大,对企业发展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科学决策,需要引入现代化管理制度。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抓好政策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部署,毫不动摇地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进一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放宽投资领域,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在注册登记、人才培训、市场信息、信贷资金、用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在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方面全力支持,积极为非公企业排忧解难,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宽松、优质、公平的政策、法制和服务环境。

  (二)不断提升创新活力。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长沙非公有制企业要发展壮大,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要求,必须走创新之路,要积极依靠科技进步,研究探索开辟新领域,拓宽新的发展空间,从技术、产品、公司治理和产品层次等多方面入手,加大企业研发力量,结合长沙市独特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休闲资源优势,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从以往的制造、加工、商贸、房地产等行业向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转变,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三)切实加快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不够,金融产品单一,造成金融市场活力不足、竞争不充分,进而形成融资难、融资贵。政府应从政策层面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尤其要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特定金融产品;着力建立中小企业政银企合作平台,继续搞好银企对接服务,努力构建企业与银行零距离交流、高效率洽谈、低成本融资的平台。加快金融改革,放宽金融市场管理,鼓励互联网金融、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民间投资公司等各种金融创新活动,激活金融市场竞争。

  (四)着力促进转型升级。要扶持相关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针对长沙非公有制经济中个体经济数量多、规模小、较分散的情况,鼓励一部分发展相对成熟的个体经济向私营经济转化。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展对接活动,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在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区域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造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网络。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