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低头一族”的与日俱增,作为长沙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出版业正遭遇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等新媒介的挑战。2014年全市出版产业虽整体规模稳步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数字出版支撑增强,但传统印刷企业效益下降、研发不足等问题值得关注。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印刷企业占据主导。从“三经普”及2014年规(限)上单位统计情况看,年末全市出版产业共有相关企业993家,其中出版企业144家,印刷企业652家,出版物批发零售企业197家,分别占全部出版产业企业数的14.5%、65.7%和19.8%;拥有资产416.3亿元,其中出版企业222.2亿元,印刷企业118.9亿元,出版物批发零售企业75.2亿元,分别占全部出版产业企业总资产的53.4%、28.6%和18.1%;实现营业收入316.1亿元,其中出版企业44.6亿元,印刷企业209.3亿元,出版物批发零售企业62.2亿元,分别占全部出版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14.1%、66.2%和19.7%;年末从业人员为35697人,其中出版企业8682人,印刷企业23713人,出版物批发零售企业3302人,分别占全部出版产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4.3%、66.4%和9.3%。
(二)产业整体效益提升,出版企业回暖最快。从2014年全市出版产业中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发展情况看,全部单位共负债106.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28.7%,较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27.2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0.6%,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投入营业成本203.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7.8亿元,成本利润率为13.7%,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亏损企业8家,亏损面为5.8%,较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其中出版服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14.0%,较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营业利润率为16.9%,较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为26.1%,较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
(三)传统出版规模扩大,全国占比有所提高。从各出版物出版发行情况看,2014年全市共出版图书1.1万种,图书总印数为4.2万册,同比增长17.9%;图书总印张为29.8亿印张,同比增长21.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6亿元,同比增长10.6%。共出版期刊204种,期刊总印数为1.3亿册,同比增长3.5%,占全国的比重为4.3%,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期刊总印张为6.2亿印张,同比增长10.9%,占全国的比重为2.9%,较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0.7亿元,同比增长13.4%,占全国的比重为2.7%,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共出版报纸39种,报纸总印数为10.8亿份,同比增长1.6%,占全国的比重为2.3%,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报纸总印张为45.3亿印张,同比下降3.2%,占全国的比重为2.4%,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6亿元,同比增长3.2%,占全国的比重为2.1%,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共出版录音录像及电子制品546种,比上年增加103种;出版总数为904.2万张(盒),同比增长15.4%。
(四)上市公司盈利增强,企业影响不断扩大。中南传媒和天舟文化作为“出版湘军”中上市的两家公司,近年来其整体规模稳步扩大,集团相关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集团影响力持续扩大。从总体规模看,年末两集团共拥有资产171.7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营业收入95.5亿元,同比增长14.2%;实现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43.5%;实现应交税费0.9亿元,同比增长28.6%;拥有从业人员1.6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人员4727人,占比为29.7%,研发(技术)人员577人,占比为3.6%;广告及业务宣传费用2.8亿元,占销售费用的23.9%。从经营情况看,年末两集团资产负债率为26.1%,较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营业利润率为16.0%,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成本利润率为30.0%,较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此外,随着集团不断做大做强,其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如天舟文化成功入围世界媒体500强;中南传媒在2013-2014年度中国文娱企业50强中位居第二,且入选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
(一)印刷企业效益“拖后腿”,科研投入偏低。2014年全市出版产业虽整体效益有所提升,但从其产业体系构成情况看,出版、印刷及批零业效益差距较大,其中印刷业效益较上年有所回落。年末79家规模以上印刷企业拥有资产83.2亿元,负债4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6%,其中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企业15家,占全部企业数的19.0%;实现营业收入157.0亿元,营业利润15.5亿元,营业利润率为9.9%,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投入营业成本126.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5.5亿元,成本利润率为12.2%,较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从研发投入情况看,全年规模以上印刷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12家,覆盖面为15.2%,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低8.4个百分点;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1.1亿元,科研投入强度为0.7%,仅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一半。
(二)民营出版企业数量较多,经济指标占比偏低。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出版服务企业中民营企业15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出版服务企业数的44.1%;拥有资产10.6亿元,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出版服务企业总资产的4.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1.9%);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出版服务企业营业收入的2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35);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513.5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出版服务企业营业税金及附加的11.9%;实现营业利润8453.4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出版服务企业营业利润的11.8%。
三、进一步做大做强长沙出版产业的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传统出版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而数字出版业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4年全国数字出版共实现营业收入3387.7亿元,同比增长33.4%,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7.0%,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数字出版这块大蛋糕将成为全国上下发展出版业的重中之重,同时加快民营出版企业发展、加大行业研发投入也应协同开展。因此,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加强政策导向。与上海、深圳、杭州及江苏等地设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做法相比,作为第四个拥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长沙,其数字出版产业政策优势并不明显。因此,相关部门可在重点调研、判断形势及借鉴参考的基础上,高标准制定符合长沙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打造政策优势。二是推进产业融合。目前,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进展虽稳步推进,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如长沙出版业企业在连续多届数字出版博览会年度创新企业和最新技术等方面均无相关成果。因此,应充分发挥长沙高新区软件产业园的信息技术优势,加快促进传统出版与电子商务平台、终端设备制造、电信运营商及软件制作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交流,鼓励积极应用新技术,推出新的产品形态、流通渠道和服务模式。三是注重人才培养。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人才的转型。因此,在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与使用有效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资源和各重点出版印刷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法律法规、编辑加工、市场开拓、数字版权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着力培育文化创意、技术管理、营销等专业人才,努力打造一支与数字出版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四是发挥基地优势。应进一步充分发挥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优势,在明确基地管辖范围的基础上,利用基地品牌、政策等优势,加大民营出版业企业的引进力度,鼓励并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特别是对符合“自主创新33条”的印刷企业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主动积极为符合税金减免条件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邓细锋]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