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长沙茶产业发展概况

来源: 时间: 2015-09-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作为全球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的茶,其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多的保健功能。因此,了解、掌握作为全国重点产茶省之一的省会城市茶产业的规模、分布等意义较大。本文在详细概括长沙茶业种植、主要茶业加工及批零企业生产经营、相关茶文化活动开展等情况的基础上,探索进一步促进全市茶产业发展壮大的途径。

  一、长沙茶叶种植生产情况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地域范围为东经111°53′~114°15′、北纬27°51′~28°41′,具有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2014年全市年平均气温18.2℃,降雨量1386.8毫米,总日照时数1634.4小时。长沙县、宁乡县和浏阳市为全市主要产茶区,金井毛尖茶、高桥银峰茶、宁乡沩山毛尖茶和长沙毛尖茉莉花茶等是全市主要茶品种。

  (一)茶园面积平稳扩大,茶叶产量逐年提高。2014年末全市共有茶园面积13.7千公顷,比2011年增加0.25千公顷;全年茶叶总产量3.13万吨,比2011年增加0.53万吨,年均增长6.4%;茶及其他饮料实现总产值11.8亿元(现价),比2011年增加4.8亿元,年均增长18.8%;茶及其他饮料总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2%,比2011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绿茶红茶占据主导,长沙县占比超七成。从全市茶叶生产构成情况看,2014年绿茶产量为20532吨,比2011年增加4045吨,年均增长7.6%;绿茶产量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65.7%,比2011年提高2.2个百分点,占全省绿茶产量的28.4%(三经普数据)。红茶产量为6805吨,比2011年增加952吨,年均增长5.2%,红茶产量占全市茶叶总产量的21.8%,占全省红茶产量的41.0%(三经普数据)。

  从茶叶生产区域分布情况看,2014年长沙县茶叶总产量为24151吨,比2011年增加5478吨,年均增长9.0%,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和全省平均水平2.6和2.2个百分点;长沙县茶叶总产量分别占全市、全省茶叶产量的77.2%和14.9%,比2011年分别提高5.4和0.9个百分点。其他两个茶叶主产区宁乡县和浏阳市分别产茶4793吨和1588吨,分别占全市茶叶产量的15.3%和5.1%。

  (三)重点企业较快增长,产业支撑作用增强。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茶产业单位3276家,其中茶叶加工、零售及茶饮服务个体户2998家(三经普数据),茶叶加工、零售及茶叶机械制造等法人单位278家。从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发展情况看,2014年末全市共有21家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比2011年净增2家;拥有资产18.6亿元,比2011年增加7.3亿元,年均增长18.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亿元,比2011年增加15.5亿元,年均增长17.0%;实现利润总额3.2亿元,比2011年增加1.1亿元,年均增长15.1%;拥有从业人员4382人,比2011年增加810人。

  (四)宣传力度有增无减,茶文化氛围浓厚。为进一步提高湘茶影响力,丰富茶文化内涵,以“展示湘茶魅力、搭建交流平台、发展茶业经济、扩大茶业消费、建设茶叶强省、打造千亿产业”为主题的2014年10月第六届湖南茶业博览会在红星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办,此次茶博会共设展位850个,展位面积达2万平方米,参展内容既包括全省重点产茶县、知名茶品牌、茶叶龙头企业,还包含保健茶等深加工茶产品和茶叶收藏品、茶叶相关器具、茶叶包装产品等,总体规模和展品种类均远超前五届展会水平。其中长沙本土茶叶“金井”、“沩山毛尖”、“银峰”和“乌山贡”等集体参展,湖南沩山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荣获茶业“科技创新十强企业”,长沙云游茶业有限公司的“云游毛尖”被评为绿茶金奖。此外,长沙县荣获“2014年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位列全国茶叶百强县第四名,湖南金井茶业公司基地获评“有机茶基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西湖街道茶文化专家做客为居民送“茶文化”,天心区“闻香品茗 茶韵养生”茶文化专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营造了全市茶文化浓厚氛围。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效益总体呈现下滑趋势。从2011-2014年长沙规(限)上茶产业法人单位经营情况看,营业利润率及成本利润率两个衡量效益的指标整体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2014年全市规(限)上茶产业法人单位共负债15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4.2%,比2010年提高0.6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4.4亿元,营业利润率为4.9%,比2010年低1.7个百分点;投入主营业务成本79.4亿元,成本利润率为5.8%,比2010年低1.5个百分点。

  (二)茶产量与先进地区存在差距。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对2013年全国各重点产茶县排名情况看,长沙县虽成功进入前十,且近年全市茶叶生产总体呈现稳重有升的态势,但与其他茶叶主产区相比,全市茶叶产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从2013年全国茶产量前十的县域所在地级市对比情况看,长沙市全年茶产量为2.86万吨,不及第一名泉州市的一半,仅高于福建宁波和湖北咸宁;全市茶产量占全省的比重为19.6%,比省内益阳市低24.2个百分点。

  (三)产业相关配套政策缺乏优势。作为一种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的公共政策,产业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目前,各茶叶主产区相继制定了茶产业发展规划,如省内的常德市(所辖石门县为全省四大产茶县之一)出台了关于打造重点品牌、扶持龙头企业等内容的《常德市茶产业发展规划》,岳阳市(其所产“君山银针”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出台了“五个实施”的《岳阳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益阳市(其安华黑茶为全国四大黑茶品种之一)制定了茶叶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省外的杭州市(具有“中国茶都”的称号)制定了关于推进“十二五”期间“杭为茶都”建设的实施意见,武夷山市(其所产“武夷岩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出台了《关于规范武夷山市茶叶发展若干意见》等等。而长沙及其所辖产茶县市虽对各地茶产业进行过深入调研,提出过相关指导意见,但新形势下高标准、高要求的茶产业发展规划或扶持政策相对缺乏,与其他先进地方相比存在差距。

  三、进一步做大做强长沙茶产业的建议

  湘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别是对于具有饮茶传统及茶文化影响广泛的长沙,可从以下几方面切入来做大做强茶产业:一是制定茶业发展规划,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在重点调研、全面掌握及吸取先进地区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应结合长沙实际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明确沩山茶叶、百里茶廊等主产区的发展目标,重点培育一批茶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茶叶产品品牌或区域品牌,注重提升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鼓励并扶持相关茶叶加工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对企业研发茶叶新品种、新技术的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二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推进配套体系建设。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茶农、茶叶加工企业与湖南农大、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及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交流共享平台,结合以上三者在茶苗木栽培、茶叶加工研究等资源优势,积极推进茶园种植及繁育基地建设、茶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及茶叶精加工。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深化茶文化影响。积极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业、陶瓷制作及艺术表演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沩山美景、湘丰茶业品牌、望城铜官陶瓷及百强县的金井镇等相关资源,大力发展茶旅游、茶观光、茶度假休闲、茶具制造及茶艺表演等,积极建设茶文化生态圈、茶文化历史长廊、茶叶博物馆及茶文化乡村旅游区等,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深化长沙茶文化影响。四是加强茶叶市场监管,营造良好饮茶氛围。近年来,中国茶叶农残超标事件不断,使得中国茶叶最大出口地的欧盟每年更新检测标准,严重影响到茶农及茶叶加工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和长远发展。因此,在布局茶园建设、茶叶加工的同时,面临食品安全日益严峻的现状,更应注重产业源头—茶叶的质量,通过科学治理、加强监管,共同营造良好饮茶氛围。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邓细锋]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