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加快推进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

来源: 时间: 2015-10-08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宣布,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长沙作为湖南省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是长沙深入贯彻中央、省战略决策部署的重大责任,也是长沙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必由之路,更是长沙人民的热情期盼。

  近年来,为了推进现代化进程,一些地区已制定或拟制定基本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而长沙作为全国、全省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区域,加快推进自身区域性现代化建设,制定一个既能反映现代化的本质内涵、符合国际上的通用性标准,同时又能兼顾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特点的指标体系,是一项关乎全市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长沙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

  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概念,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以及这种发展过程的结果。现代化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为标志,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方位进步和提升的过程。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通用的代表发展水平的指标,各国、各领域专家开展了广泛研究。当前国内外已有的现代化指标体系,为长沙现代化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一)设定原则。长沙现代化指标体系必须参照国际、国内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也必须具备区域特点和时代特色,具体来看应该包括八大评价构面:一是工业化水平。以产业倍增为抓手,加快推进经济现代化,主要反映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外向度等要素在内的工业化过程及其现代化水平,描述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进程。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以补短板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主要反映农业劳动生产率综合水平的显著提升与国际接轨。三是城市化水平。以城乡品质倍升为导向,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主要反映人口城镇化、就业非农化、经济市场化和城市集约化水平等要素在内的城镇化进程和水平。四是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为依托,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现代化,主要反映以电信网、广电网、计算机网为主体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水平、邮电信息业务等要素在内的信息化进程和水平。

  五是知识化水平。以转型创新为突破,加快推进科技应用现代化,主要反映包括科技投入与产出,教育经费投入与中等、高等教育普及率、高新技术经济在内的知识化进程与水平。六是居民生活水平。以收入倍加为载体,加快推进人民生活现代化,主要反映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医疗条件、住居条件、交通条件、健康水平等要素在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七是社会协调化水平。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主要反映农村居民之间、城市居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文教体卫与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八是生态化水平。以两型社会为引领,加快推进生态现代化,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长沙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主要反映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综合水平。

  (二)指标选择。根据代表性、可比较性、可定量化、系统性、针对性等原则,构建加快推进现代化指标体系,主要由5大类34项指标构成,全面包含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和生态环境。34项具体指标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国际通用指标。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GDP能耗、外贸依存度、城镇化率、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人均预期寿命等。二是国内可比指标。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收入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基层民主参选率、廉政指数等。三是长沙特色指标。如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居民住房水平、一审服判息诉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

  (三)目标设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必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确保经济实力、人民生活、社会和谐、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力争到2022年实现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

  一是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到2022年,全市人均GDP达15万元以上(2010年不变价格),人均财政总收入达2.5万元以上。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协同拉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到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5%以上,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城镇化率达75%以上。科技创新更加增强,人才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增强,经济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0%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8%以上;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以上。

  二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中等收入人群明显扩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到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升,分别达8万元和4.5万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50平方米和60平方米以上;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8平方米以上;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达10%以上。

  三是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社会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民素质普遍提高。到2022年,城乡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100%;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8张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3平方米以上;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镇人口比例达15%以上。

  四是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民主法治进程深入推进,公民法律素质显著增强,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司法公正得到切实保障,权力运行得到有效监督,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有效拓宽、能力显著提升,公民权利得到依法维护,公平与正义得到彰显。到2022年,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法治建设满意度均达85%以上;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0%以上;万人拥有律师数达5名以上;社会安全指数达100%;基层民主参选率达98%以上。

  五是生态环境更加友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普遍追求,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到2022年,单位GDP能耗控制在0.5吨标准煤/万元以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控制标准以下;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地表水质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均达95%以上。

  二、长沙市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分析

  依据指标体系对长沙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进行统计监测,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长沙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程度达83.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从统计监测五大类指标来看,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2个大类的实现程度分别为75.6%和78.3%,分别比上年提高6.8个和3.2个百分点;社会发展、民主法治等2个大类的实现程度分别为89.2%和85.9%,分别比上年提高3.0个和降低1.7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类的实现程度为90.4%,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一)经济发展。2014年,长沙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稳步增加。2014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达782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财政总收入达10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长沙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发展类实现程度为75.6%,比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类的11个指标来看,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77万元,增长9.2%;人均财政总收入达1.38万元,增长12.2%,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46万元/人、3.02万元/人,分别增长8.2%和11.4%。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为72.3%,比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为9.9%,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2.2%,比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8.5%,比上年提升7.5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为15.4件/万人,增长14.6%。

  (二)人民生活。2014年,长沙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居民的住房、交通等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加快推进现代化人民生活类实现程度为78.3%,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826元和21723元,分别增长9.4%和10.2%;人均储蓄存款达53325元,增长9.2%。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乡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46.7平方米和51.8平方米;人均预期寿命达76.9岁,比上年提升0.3岁;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3.33人,比上年增加0.15人;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总支出比重为7.4%,比上年提升1.7个百分点。公共交通水平改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5.99平方米,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为30.5%,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99.4%。

  (三)社会发展。2014年,长沙教育事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社会发展类实现程度达89.2%,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教育发展水平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6.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4年,比上年增加0.2年。基本社会保障提升,城乡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2.3%和96.9%。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7.9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5.56‰。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45%,比上年提升0.66个百分点;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2.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平方米。

  (四)民主法治。2014年,长沙民主法治进程深入推进,公民法律素质显著增强,基层民主意识逐步提升,社会保持安全稳定,加快推进现代化民主法治类实现程度达85.9%。其中,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的实现程度分别为94.3%和78.2%。一审服判息诉率达84%;每万人拥有律师达6.69名,比上年增加0.7名;基层民主参选率达86.5%。

  (五)生态环境。长沙“两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加快推进现代化生态环境类实现程度达90.4%,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资源节约成效明显,单位GDP能耗为0.548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面积为27.2公顷/亿元,比上年减少1.6公顷/亿元。环境友好稳步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在控制标准以下;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3.4%,比上年提升8.5个百分点;地表水质达标率达7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为96.9%,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为54.8%,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8%,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

  三、长沙市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难点

  从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来看,长沙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但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等方面与阶段性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是长沙实现基本现代化过程中的短板。

  (一)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长沙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但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偏低,五大类指标中经济发展现代化实现程度最低,同时经济增长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指标中存在着三个“偏低”。一是财政收入水平偏低。2014年,长沙人均财政总收入为1.38万元,实现程度仅为55.2%;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1%,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20位。二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偏低。2014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41.8%,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居第22位,不仅与加快推进现代化标准(55%)有较大差距,而且与全面小康标准(47%)也有一定差距。三是劳动生产率偏低。2014年,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3.02万元/人,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程度仅为60.4%,工业劳动生产率为46万元/人,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6.7%,全市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

  (二)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振。长沙对外经济贸易虽然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与全国水平和发达地区相比,仍表现出“规模小、占比少、层次低”的劣势。一是进出口规模偏小。2014年长沙进出口总额为125.7亿美元,居全国26个省会城市第14位,其中进口38.1亿美元,居16位;出口87.6亿美元,居11位。二是外向度偏低。近年来,长沙经济外向度一直低于10.0%,2014年仅为9.9%,相对于全国经济外向度(41.5%),长沙经济外向度明显较低。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长沙经济外向度居第22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居末位,经济总量前五位的省会城市外向度均超40%。三是产品层次偏低。当前,全市出口产品仍然以大宗商品为主,缺乏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和汽车合计占比达80%左右,其中机电类产品出口占比超过50%,依赖程度偏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到20%,低于全国30%左右的平均水平。

  (三)居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速。虽然长沙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还有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一是居民收入水平较低。2014年,长沙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6826元和21723元,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6.5%和7.5%,实际增速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分别仅为46.0%和48.3%,离目标值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较少。从居民消费性支出来看,长沙居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支出较大,文化娱乐服务支出较少。2014年,长沙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7.4%,其实现程度为74%。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近年来,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逐步缩小态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额依然较大,2014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7:1,城镇比农村多15103元。

  (四)民主法治进程有待提升。从民主法制监测指标来看,主要是廉政指数和社会安全指数还比较低。从廉政指数来看,实现程度仅为55%,主要原因是检察机关立案的贪污贿赂、渎职案件人数增加较多,2014年检察机关立案的贪污贿赂、渎职案件人数达120人,比上年增加25人,增长26.3%。从社会安全指数来看,实现程度为78.2%,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每万人口刑事犯罪人数较多,2014年刑事犯罪人数(被告人判决生效人数)为8102人,比上年增长5.0%,每万人口刑事犯罪人数达11.15人,高于标准值6.08人,与目标值差距较大。

  四、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长沙要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到2022年实现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需进一步加快发展,着力补齐短板,确保经济实力、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一)推动转型创新发展。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长沙经济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省会城市第6位,但经济总量规模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够优,经济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与武汉、杭州、成都等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长沙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一是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一批产值达千亿元的产业、百亿元的企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多元化、多点支撑格局。加快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为代表的新兴行业,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二是加快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对全市产业发展、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等进行科学定位分析,健全联动机制,强化市区、城镇与乡村的联系,以市带县,以城带乡,促进形成城乡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园区科学发展。依托现有地域和产业优势,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园区,实行错位发展,避免同城园区无序恶性竞争;突出园区产业配套,结合园区自身优势和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产业集群整体优势;将园区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规划和建设,形成供企业发展的整体优势,力争打造1-2个具有国际化水平的专业园区。

  (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率先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确保居民收入水平处于全国、全省前列。2014年,长沙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程度仅为46.0%和48.3%,与目标值差距较大,需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一是切实提高居民收入。研究出台配套政策和推进方案,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细化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责任,完善扶持政策,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切实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二是切实缩小收入差距。要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在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医药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更大倾斜,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切实扩大居民就业。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确定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制定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各类政策,并切实贯彻落实。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对失业者提供救助和基本的社会保障。

  (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2014年,长沙社会安全指数仅为78.2%,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与100%的目标值差距较大。同时,长沙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实现程度仅为77.0%,其中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与“公交都市”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其实现程度仅为67.8%。因此,要加快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管理水平。一是构建公共管理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功能完备、高效顺畅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平规范的现代城市发展新秩序、全覆盖网络化的城市公共管理体系,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和现代化管理体系。二是构建公共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立体化、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升城市的承载功能,推进“畅通城市”建设。着力构建立体交通网,加快高铁、城铁、地铁等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公路提质行动,通过优化线路、降低票价、开辟BRT专用道等措施,使公共交通更加惠民利民。三是构建公共安全体系。加快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治安防控等方面保障有力的公共安全体系,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切实提高公共安全体系精细化水平,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实现人员素质、安全设施、技术应用的整体协调。深入推进平安长沙和法治长沙建设,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

  (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做大对外贸易,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全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是着力扩大招商引资。积极探索和拓展利用新的外资方式,采用收购、并购、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吸收外资,进一步加快发展外向经济实体。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依托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着力引进一批带动效应强的大企业、大财团、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等到长沙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先进生产制造基地,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与民营企业合资合作。二是着力优化出口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和科技产品,扩大科技产品的出口,促进出口质量的提高。支持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力,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和资本总量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三是着力拓展对外贸易。要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大政策支撑力度,积极支撑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开拓新兴出口市场,以新的市场增量填补原有市场存量,保持出口的持续、稳定发展。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扶文武 邹俊平 罗颖]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