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非公经济转型创新发展研究

来源: 时间: 2015-10-20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非公企业是长沙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稳增长、保就业、增财税的中坚力量。“十二五”发展的前四年,非公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调整,转型创新成果显著,为长沙市经济平稳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非公经济转型创新成效明显

  为充分调动非公经济发展活力,提升非公经济发展质量,长沙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扶持政策,搭建了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丰富了金融服务和产品体系,非公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连续多年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发展质量有所提高。

  (一)非公经济总量接近五千亿大关。近年来,非公经济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高于全市GDP增速,增加值总量接近5000亿元大关,非公经济占比进一步提高。2014年,长沙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979.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2010-2014年平均增长13.8%;占GDP的比重达63.6%,比2010年提高3.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4.8个百分点。

  (二)非公经济三产业占比超过四成。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各国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三产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反映产业结构越“高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好,经济结构的调整越好。近年来,长沙非公经济三产业快速发展,占比逐步提高。2014年,长沙非公经济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9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速高于全省水平0.6个百分点,2010—2014年平均增长11.9%,高于全市三产业年均增速0.8个百分点;占非公经济增加值总量的40.2%,高于全省水平0.5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7:57.9:39.4转变为2014年的1.9:57.9:40.2,一产业占比有所下降,三产业比重有所提高。

  (三)农工业占非公经济近半壁江山。当前,长沙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非公有制工业经济,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工业化进程有序推进。2014年,长沙非公工业经济实现增加值243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5%,高于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3.5个百分点;占非公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48.8%,比2010年提高2.0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情况来看,2014年实现增加值1934.4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7个百分点,高于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4.7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7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9%,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19.10亿元,比上年增长9.4%,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增速10.5个百分点。

  (四)非公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超七成。投资是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转型创新的基本驱动力,实际完成投资额很大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的创新发展力度。2014年,长沙非公经济完成投资4127.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高于全省增速1.0个百分点,2010-2014年平均增长26.0%,高于全市增速5.8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75.9%,高于全省比重7.2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4.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完成投资额159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8.9%,2010-2014年平均增长26.5%;施工项目个数5515个,比上年增长11.7%;新增固定资产2533.3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五)从业者创造能力提高六成。2014年,二、三产业非公经济吸纳从业人员301.73万人,比上年增长2.5%;实现增加值488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远高于从业人员数增速,占非公经济的比重达98.1%;人均创造增加值 16.19亿元,是2010年的1.6倍,非公企业从业者创造附加值能力明显提高。二、三产业不仅贡献了超九成的增加值,而且创造了绝大部分的就业岗位,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产业,两大产业从业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型的成效。

  二、内外不利因素制约转型创新进程

  近年来,长沙非公经济借助政策扶持优势,进入了提质增量的发展快车道,发展品质显著提高,增长速度相对较快。但对内来讲,长沙非公经济转型创新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经过转型初期的粗放式快速发展期后,层次不优的发展现状制约转型升级发展进程;对外来讲,当前国内外发展大环境持续走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转型创新持续快速推进,转型发展面临困难。

  (一)非公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非公经济增速虽快于GDP增长,总体增速相对较高,但下降趋势明显,下行压力加大,在发展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企业转型创新缺乏后劲。2010年以来,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在2011年达到17.0%的峰值之后,总体速度振荡向下,到2014年仅增长12.0%,比2010年下降3.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2014年比上年下降0.2%,比2010年回落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2014年比上年增长14.5%,比2010年回落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2014年比上年增长10.4%,比2010年回落1.1个百分点。非公投资增速也由2010年的37.9%回落到2014年的23.1%,回落14.8个百分点。

  (二)支柱力量面临发展压力。基于长沙工业化中期的发展现阶段,工业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支撑力量,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是近年来长沙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2010年以来,非公工业占全部非公经济增加值的比重均近半成,2011-2013年占比更是高于49%,增长速度也远高于非公经济平均增速,2010年以来非公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非公增加值增速3.2个百分点以上,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增速,无论总量还是增速均位居第一位,是非公经济的支柱力量。但近两年来,工业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进度减缓。一是增长速度较快回落。2014年,非公工业比上年增长11.4%,比2010年回落10.2个百分点,自2011年以业增速逐年回落;规模以上非公工业比上年增长16.7%,比2010年回落12.4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效益整体不佳。2014年,规模以上非公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7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实现主营业务成本549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主营业务成本增速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419.09亿元,比上年增长9.4%,比2010年回落37.5个百分点,企业效益明显回落。三是新兴产业占比偏低。从目前情况看,规模工业主要靠传统产业支撑发展,2014年规模以上非公工业增加值总量前十大行业中,有八大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八大行业增加值合计占比60.3%,增长贡献率达59.4%。累计增速超过30%的三大行业中,有两大行业属于一定程度上产能过剩传统产业,分别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及汽车制造业行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虽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占规模以上工业非公增加值比重偏低,合计占比15.8%。

  (三)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三产业规模和质量的有效提高体现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转型成功度,体现着一个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度,从发达国家发展实践来看,其三产业占比一般超过60%,且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好,而长沙非公三产业仍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发展。当前,长沙非公三产业占非公经济的比重虽超过四成,与之前相比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且发展层次不高,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产业。2014年,长沙非公经济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99.54亿元,其中四大传统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1156.86亿元,占比高达57.9%,高于全省水平1.2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603.72亿元,占比30.2%;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11.05亿元,占比10.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94.00亿元,占比9.7%;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48.08亿元,占比7.4%;金融业占比仅为2.6%,比2010年仅提高0.3个百分点;一些新兴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技术服务业等,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影响较小。

  三、促进非公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当前非公经济二产业占比虽有所提高,但其中主力工业经济中传统产业占比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新兴产业增速明显回落。下一步要多措并举,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转型开发新项目和新产品,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升行业发展潜力。二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和扩大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长沙工业新增支撑点,不断提高新兴行业的发展品质,抢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机。三要推动过剩行业产能调整。适应经济新形势,改造提升周期性过剩产能,加快转移成本制约型过剩产能,坚决淘汰绝对过剩型产能,在延续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二产业的积累和推动,同时,二产业也需要三产业的有效服务,因此,推动服务业结构调整优化,必须要提高二、三产业的互补性,实现协同发展。一要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要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尤其是要加快发展电信、运输、金融等因受管制而相对滞后的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推动服务业走出去。二要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发展。加强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业,扩大金融业规模同时提高社会参与度,实现金融体系的股份制改革,为非公企业提供更加灵活、丰富的金融产品,为非公经济发展助力。同时,要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农村金融组织作用,建立覆盖面更广的金融体系。三要进一步发展保障性生活服务业。发展教育、养老、健康等基础服务业,适应城镇化和消费升级发展需要,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激发“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热情,推动非公经济发展活力。在当前形势下,创新和创业是激发经济活力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因素,非公群体是而创业的主体,因此,要制定更多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激发非公经济创新创业活力。一要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引导全民参与。规划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基地,充分发挥创客空间的引领示范效应,针对不同对象,如大学生、科研人员、返乡农民、失业人员等,提供优惠且优质的创业载体,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创业。二要出台全面的扶持政策,激发参与热情。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公众懂创业、爱创业、要创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严格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创业补贴、创业吸纳就业奖励、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对于返乡农民创业,主动开展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对接工作,力促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有一技之长的科研人员,鼓励其大胆创新创业,通过资金投入、牵线搭桥、税收减免、提供场地等多种方式为其减轻创业压力,鼓励有能力人员创业。三要紧密科研开发与生产的联系,加快成果转化。搭建科研成果向生产成果转化的合作平台,成立专门的咨询机构、中介机构,对一些影响长远的高新项目提供专门的扶持政策,加快科研成果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进度,挖掘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