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长沙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 时间: 2015-11-03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长沙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住”、“进好”、“调优”的工作目标,突出项目拉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攻坚克难,狠抓落实,1-9月,长沙经济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实现了经济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一、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从主要指标来看,增速平稳。1-9月,长沙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7.7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全国、全省高1.0和2.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4.1%、8.7%和11.7%;财政总收入836.7亿元,增长12.5%,连续四个月保持2位数增长。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2亿元,增长16.0%;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297.1亿元,同比增长8.9%,与1-8月持平,增速比全省、全国高1.1和2.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4718.6亿元,增长16.7%,增速比全省低0.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6.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8.9亿元,增长12.0%,增速与全省持平,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全年单月累计增速均保持在12%以上。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高速的特点和趋势。

  (二)从横向对比来看,排名靠前。1-6月,全市GDP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社零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1-8月,全市规模工业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中部省会城市第4位;投资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中部省会城市第3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

  (三)从主要行业来看,贡献突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1-9月,第三产业速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41.4%,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贡献最为突出,1-9月同比增长24.2%,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二是“四新”经济跑出“加速度”。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1-9月新增移动互联网企业800余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0.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7.4个百分点。网上商品销售高速增长,1-9月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7.6%。三是优势产业较快增长。近年来形成的优势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继续发力,1-9月规上工业中有色金属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5%,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0%。四是建筑业平稳增长。1-9月,全市建筑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

  (四)从支撑动力来看,协调拉动。一是投资持续发力。1-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7%,比上半年提升0.4个百分点。投资平稳增长主要来自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双拉动”。1-9月,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6.4%,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到37.2%,比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1.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7.6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43.5%,比上年同期提升22.5个百分点。二是消费总体平稳。1-9月,长沙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0%,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为12.6%,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最大的亮点是商品房销售市场持续回暖,去库存化进度加快。1-9月,全市完成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33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7%。尤其是随着房地产3.30新政的各项措施陆续落地,4月份以来单月销量保持在130万平方米以上。9月末,全市新建商品房竣工后待售面积1247.43万平方米,比4月末(今年月度待售面积最高值1323万平方米)减少75.57万平方米,显示我市新建商品房去库存化进度加快。三是进出口稳中提质。1-9月,全市进出口总额566.4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出口额增长10.8%、进口额增长1.8%,扭转了1-8月进口负增长的状况。

  (五)从关联指标来看,运行良好。1-9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长8.0%,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7.6%,高于全省9.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1;全社会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7.7%,比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全市贷款余额12060.2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8948.97亿元,同比增长15.6%。“四上”企业单位申报入库工作成效显著,1-9月全市共新增“四上”企业单位228家,其中9月份单月入库112家,接近全年入库总量的一半。

  (六)从发展质量来看,亮点频显。一是技术创新引领发展。1-9月,规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9.1%,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10.2个百分点,以12.2%的占比实现24.1%的增长贡献率。二是民营经济稳中趋快。1-9月规上工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3.2%,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62.8%,成为长沙工业的主要支柱。三是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持续下降。1-9月,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3.6%,延续了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下降态势,降幅自今年四月份以来呈逐月收窄走势,但仍在下降区间运行;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6%,占全部规模工业综合能耗的62.3%,占比略有减少,拉动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耗下降2.9个百分点。

  (七)从社会民生来看,持续向好。一是就业形势整体稳定。1-9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0.5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5.5%,超目标进度0.5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98元,增长8.9%。三是物价持续稳定。CPI累计为101.1,远低于控制在103.5左右的工作目标,八大类指数呈现“六升两降”格局,交通通信和居住类分别下降2.1和2.5个百分点,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娱乐文化类分别增长3.2、1.5、2.4、1.4、1.0和2.1个百分点。重点民生实事工作进展顺利,42个项目中有33项进度超过80%,其中有8项已完成。棚户区改造有力推进,今年全市已开工项目76个,实施改造28408户,开工率为年度任务的102.8%。

  (八)从湘江新区来看,来势喜人。1-9月,湘江新区发展加快,主要指标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核心区完成投资1071.97亿元,同比增长23.7%,高于全市投资增速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2.7%。

  因此,总体来看,1-9月长沙GDP等主要指标增速尽管相对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更高,转型升级势头良好,新动力正在积聚,既有继续处于合理区间的“面子”,也有各项民生指标稳定增长的“里子”。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受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影响,当前经济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经济向好的基础仍不够牢固。从长沙来看,主要是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新动力仍显不足。一方面,工程机械、烟草制品和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增长动力正在减弱,1-9月工程机械实现增加值增速为-2.2%,仍未实现正增长;烟草制品和汽车制造实现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1%和3.9%,同比分别回落6.9和20.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动力正在孕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尚需时日,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还未最终形成,新增规模企业数量仍不太多。从新增“四上”企业单位来看,1-9月,全市新增“四上”企业单位228家,占全省的22%,而至9月11日止全市新设立企业达29706户,占比不到百分之一,表明“双创”的成效还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短期内拉动作用尚不明显。

  二是投资增长仍面临诸多制约。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弱于政府类投资,1-9月民间投资仅增长10%,低于全市投资增速6.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看,工业、房地产投资弱于基础设施投资,1-9月工业投资增速回落8.9个百分点,其中技改投资增速回落12.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19.9%,降幅比上半年扩大11.2个百分点,其中全市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开发项目完成投资同比下降88.3%,全市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48.4%。从投资项目看,重大项目投资特别是具有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产业项目、世界500强企业和总部经济储备不够、落地不多,1-9月全市利用外资项目个数同比减少22.1%,这将对保持发展后劲造成一定影响。

  三是骨干工业企业生产持续下滑。宏观经济下行、消费不振、市场疲软、产能过剩等不利因素,对长沙部分行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影响较大,截至目前,全市前20强企业中有7家产值累计负增长;其中占长沙规上工业比重达35.3%的中烟、三一、中联三大企业,1-9月实现增加值同比下降0.2%,拖累全市规模工业增速下降0.1个百分点。

  四是消费需求仍然不旺。一方面,网络消费、新兴消费等热点虽然快速兴起,但仍难对冲建材、汽车、石油等传统消费的持续放缓。1-9月,占比居前的汽车类、石油类、医药类、服装类、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0.0%、-0.3%、11.5%、-0.03%、20.3%,除食品类提升3.5个百分点以外,其他类别商品零售额均出现回落,其中汽车、石油类商品增速回落5.7和19.7个百分点;医药、服装类商品增速回落7.3和7.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网络消费虽爆发式增长,由于长沙缺乏龙头电商企业,总体上还是净流出的态势,而受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等因素影响,长沙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销售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零售额排名前50的批零单位,实现零售额在限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占比接近50%,1-9月增速仅为1.5%,大大低于全部限上商品零售额增长7.9%的平均水平。

  五是本土建筑企业竞争力有待加强。目前,除央企、省企之外的长沙本土建筑企业共有445家,占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个数80.9%,1-9月完成产值同比仅增长5.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长沙本土企业在外省完成产值也仅占全部外省完成产值的18.2%。另一方面,本土企业新签订合同额大幅减少,1-9月长沙本土建筑企业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7.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仅占全市新签合同总额的31.0%。本地企业新签订合同额的大幅减少,导致企业开工不足,资金紧张,生产萎缩。

  三、下步工作建议

  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激发活力,确保实现“稳住、进好、调优”目标。

  (一)抓紧对接发展“大平台”。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加强对接,将重大机遇转化为强大动力。重点是抓好两大平台,一个是国家级湘江新区平台,按照“三区一高区”的总体定位、“两走廊、五基地”的总体布局和“三年出模样、五年成规模、十年树标杆”的总体目标,重点推进十大产业项目和十大基础设施项目,未来两三年内力争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以此带动湘江新区全面提升建设和发展水平。第二个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平台。加强对接,全力争取先行先试的“6+4”政策的落实,发挥好机制创新优势,形成创新创业的新热潮,将“国字号”擦得更亮。

  (二)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目前,稳增长的关键仍是稳投资,稳投资的重点仍是抓项目。重点是做到“三个一批”:一是积极争取一批。今年全市计划投资额前20强的重大项目,没有一个是今年新开工的。因此,要围绕国家发改委推出的“11大工程包”和“6大消费工程”,省里推出的“511”重点投资计划和“4张网”建设,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充电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停车设施、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领域,加大项目策划、对接和引进力度。二是加快推进一批。加强调度,强化服务,切实抓好南北横线、地铁城铁、磁浮工程、上海大众、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确保全市624个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加快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三是充分激活一批。加快出台PPP实施意见,探索成立PPP咨询委员会,抓紧建立推荐目录,出台市级PPP工作指南,加快社会资本引进步伐。

  (三)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新树结硕果”,形成“多点支撑”格局。一是提升旧热点。扶持工程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建立新优势。严控土地供应增量,充分激活二手房市场,加快房地产去存量化。二是培育新增点。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材料产业发展等行动计划,突出抓好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大学科技城、金融创新、家电、食品加工和机器人等9大特色产业园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工业机器人、3D打印、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三是找准融合点。大力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等11项行动。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四新”经济,扶持B2B移动生活、电子商务发展。

  (四)全力破解融资“老大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快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举债融资机制,成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鼓励银行发放面向中小微企业“双创”的信用贷款;加大直接融资力度,争取让更多的优势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

  (五)开通企业服务“直通车”。以需求为导向,精准帮扶,既要“吹糠见米”,更要“从长计议”。一是帮扶工作要发力。全面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干部要沉到一线,搞清底子,强化监测,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企业需求,认真梳理,分类研究,做到“共性问题一并研究,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二是扶持措施要精准。支持本地优质产品对接政府投资项目,组织策划长沙产品大型产销活动。对重点骨干企业实行重点监测、重点帮扶,因企施策,千方百计确保生产经营止跌回升。三是行政审批要高效。开通重大项目“直通车”,开辟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巩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成果。加快完善并落实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审批流程清单等“四张清单”。培育新增企业,抓好新引进企业的入规服务工作,确保“应入尽入”。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研究室]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