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月长沙经济呈现“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来源: 时间: 2015-11-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今年以来,长沙市上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住”、“进好”、“调优”的工作目标,突出项目拉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攻坚克难,狠抓落实。1-10月,长沙经济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实现了经济减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一、稳中有进,实属不易

  (一)主要指标增速平稳。1-9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47.7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全省、全国高1.0和2.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同比分别增长4.1%、8.7%和11.7%。1-10月,财政总收入930.68亿元,增长13.1%,连续五个月保持2位数增长;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4.48亿元,增长16.4%;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85.90亿元,同比增长9.0%,比1-9月提升0.1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5414.93亿元,增长16.8%,增速比全省低0.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6.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7.95亿元,增长12.1%,增速与全省持平,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全年单月累计增速均保持在12%以上。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高速的特点和趋势。

  (二)全国排名继续靠前。1-9月,全市GDP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中部省会城市第3位;规模工业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8位、中部省会城市第4位;社零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投资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中部省会城市第3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

  (三)主要行业贡献突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1-9月,第三产业速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41.4%,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贡献最为突出,1-9月同比增长24.2%,拉动GDP增长1.0个百分点。二是“四新”经济跑出“加速度”。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1-9月新增移动互联网企业800余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20.2%,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7.4个百分点。网上商品销售高速增长,1-9月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7.6%。三是优势产业较快增长。近年来形成的优势产业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继续发力,1-10月,规上工业中有色金属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8%。四是建筑业平稳增长。1-9月,全市建筑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

  (四)“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一是投资持续发力。1-10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8%,比上半年提升0.5个百分点。投资平稳增长主要来自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双拉动”。1-10月,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8.9%,高于全市2.1个百分点;完成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4.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9.5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37.5%,比上年同期提升14.4个百分点。二是消费总体平稳。1-10月,长沙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1%,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为11%,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最大的亮点是商品房销售市场持续回暖,去库存化进度加快。1-10月,全市完成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1517.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0%。尤其是随着房地产3.30新政的各项措施陆续落地,4月份以来单月销量保持在130万平方米以上。10月末,全市新建商品房竣工后待售面积1255.39万平方米,比4月末(今年月度待售面积最高值1323万平方米)减少67.61万平方米,显示全市新建商品房去库存化进度加快。三是进出口稳中提质。1-10月,全市进出口总额647.73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出口额增长7.8%、进口额增长14.4%,扭转了1-8月进口负增长的状况。

  (五)关联指标运行良好。1-10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4%,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6.9%;全社会客货运输周转量增长7.6%,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全市贷款余额12114.39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8927.18亿元,同比增长13.8%。“四上”企业单位申报入库工作成效显著,1-9月全市共新增“四上”企业单位228家,其中9月份单月入库112家,接近全年入库总量的一半。

  (六)发展质量亮点频显。一是技术创新引领发展。1-9月,规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9.1%,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10.2个百分点,以12.2%的占比实现24.1%的增长贡献率。二是民营经济稳中趋快。1-9月规上工业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3.2%,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62.8%,成为长沙工业的主要支柱。三是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持续下降。1-9月,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3.6%,延续了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下降态势,降幅自今年四月份以来呈逐月收窄走势,但仍在下降区间运行;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6%,占全部规模工业综合能耗的62.3%,占比略有减少,拉动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耗下降2.9个百分点。

  (七)社会民生持续向好。一是就业形势整体稳定。1-10月,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2.10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8%,超目标进度17.4个百分点。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498元,增长8.9%。三是物价持续稳定。1-10月,全市CPI累计为101,远低于控制在103.5左右的工作目标,八大类指数呈现“六升两降”格局,交通通信和居住类分别下降2和2.4个百分点,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娱乐文化类分别增长3.1、1.6、2.4、1.3、1.0和2.0个百分点。重点民生实事工作进展顺利,1-9月,全市42个项目中有33项进度超过80%,其中有8项已完成。棚户区改造有力推进,今年全市已开工项目76个,实施改造28408户,开工率为年度任务的102.8%。

  (八)湘江新区来势喜人。1-10月,湘江新区发展加快,主要指标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核心区完成投资1268.09亿元,同比增长23.8%,高于全市投资增速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3%。

  二、稳中有忧,不容松懈

  受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影响,当前经济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仍然不少,经济向好的基础仍不够牢固。从长沙来看,主要是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青黄不接”仍然存在。一方面,工程机械、烟草制品和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增长动力正在减弱,1-10月工程机械实现增加值增速为-1.5%,仍未实现正增长;烟草制品和汽车制造实现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和8.1%,同比分别回落5.7和18.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新动力正在孕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尚需时日,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还未最终形成,新增规模企业数量仍不太多。从新增“四上”企业单位来看,1-9月,全市新增“四上”企业单位228家,占全省的22%,而至9月11日止全市新设立企业达29706户,占比不到百分之一,表明“双创”的成效还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短期内拉动作用尚不明显。

  二是投资增长仍然比较乏力。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弱于政府类投资,1-10月民间投资仅增长12.2%,低于全市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下降2.8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看,技改、房地产投资弱于基础设施投资,1-10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38.7个百分点,其中技改投资增速回落16.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21.7%,降幅比上个月扩大1.8个百分点,其中全市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开发项目完成投资同比下降30.2%,全市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48.9%。从投资项目看,重大项目投资特别是具有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产业项目、世界500强企业和总部经济储备不够、落地不多,1-10月全市利用外资项目为88个,同比减少27个,这将对保持发展后劲造成一定影响。

  三是骨干企业仍未明显好转。宏观经济下行、消费不振、市场疲软、产能过剩等不利因素,对长沙部分行业特别是大型骨干企业影响较大,截至目前,全市前20强企业中有5家产值累计负增长;其中占长沙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3%的中烟、三一、中联三大企业,1-10月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0.8%,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速仅0.3个百分点。汽车制造骨干企业生产下滑,去年产值行业第二、第三位的三菱、菲亚特产值增速大幅回落,同比分别回落18.3和51.0个百分点;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中蓝思科技产值增长22.5%,但同比回落9.7个百分点,近两个月增速均在25.1%以下。

  四是消费需求仍然不旺。一方面,网络消费、新兴消费等热点虽然快速兴起,但仍难对冲建材、汽车、石油等传统消费的持续放缓。1-10月,占比居前的汽车类、石油类、医药类、服装类、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速分别为10.9%、-0.7%、12.3%、1.6%、20%,除食品类提升3.5个百分点以外,其他类别商品零售额均出现回落,其中汽车、石油类商品增速回落3.8和18.3个百分点;医药、服装类商品增速回落5.7和3.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网络消费虽爆发式增长,由于长沙缺乏龙头电商企业,总体上还是净流出的态势,而受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等因素影响,长沙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销售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零售额排名前50的批零单位,实现零售额在限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占比接近43.3%,1-10月增速仅为1.3%,大大低于全部限上商品零售额增长8%的平均水平。

  三、稳中向好,目标可期

  当前,宏观经济正处“调整期”,产业发展进入“分化期”,企业转型面临“关键期”,发展环境迎来“多变期”,全市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放缓的运行态势,主要指标增速回落,原有动力在减弱,新兴动力“青黄不接”,经济发展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运行环境比较复杂,但长沙发展的基本面仍未改变,加快发展的支撑点没有减弱,仍将处于战略机遇期,平稳较好增长可期。

  (一)项目建设要提速。对中央推出的“11大工程包”,对省里推出的“511”重点投资计划和“4张网”建设,主动出击、主动对接、主动申报,让更多的长沙项目挤进“笼子”。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创新创业等领域,研究策划大项目、新项目。千方百计寻找项目,推动央企进长沙、民企进长沙、外企进长沙。把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抓实、要素保障抓实、服务措施抓实,确保推进快、开工快、达效快。

  (二)产业升级要发力。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全方位融合,形成1+1>2的聚合效应。依托园区和新区,规划建设更多专业化的“区中区”、“园中园”,突出抓好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大学科技城、金融创新、家电、食品加工和机器人等9大特色产业园建设。做好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升级文章,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四新经济”助推长沙转型创新发展。把“多点支撑”中的薄弱点做强,带动长沙产业结构调优调活,如二产业中的生物医药等,三产业中的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

  3、对外开放要搞活。加快黄花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建设,加快金霞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方面的应用,加快长沙自贸区的谋划申报,为打造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提供支撑。围绕湘江新区的“三区一高地”定位,把建设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打造通江达海、对接国内外的综合性开放平台。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长沙优势产业和优势产能“走出去”行动计划,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快在境外投资创业。形成大通关体系,确保企业在长沙就能办成通关手续。

  4、创新创业要见效。抓紧出台鼓励发展众创空间的相关政策,并确保其能落地、见效。以各园区打造的成果转化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搞好需求对接、项目引进,确保发挥更大作用。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等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初创在孵化器、跃升在加速器、壮大在产业园”的链条。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综合研究室]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