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展 大建设 大提升

来源: 时间: 2015-11-27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长沙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伟大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五年,是长沙经济大发展、城市大建设、管理大提升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以创新的举措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大步践行“六个走在前列”,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项目拉动、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奋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长沙在激烈竞争中实现位置前移。

  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十二五”期间,长沙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GDP分年度看,2011年增长14.5%,2012年增长13.0%,2013年增长12.0%,2014年增长10.5%,2015年前三季度增长9.7%。“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1.9%,不仅高于全国增长近8%的年均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也名列前茅。

  经济总量跃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六位。全市经济总量由2010年的4547亿元提升到2014年的7824.81亿元,2015年将超过8000亿元,连续迈过了5000亿、6000亿、7000亿和8000亿四个台阶,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超过沈阳。2014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076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0年增长63.7%,年均实际增长10.4%。

  经济首位度有所提升。2014年,长沙GDP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8.9%,比2010年提高0.3个百分点;人均GDP为全省的2.7倍,经济总量在长株潭三市中的占比达67.7%。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3.3%、24.8%和3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25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663元。

  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经济结构继续优化

  “十二五”时期,面对结构性矛盾和转型发展的压力,市委、市政府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服务业发展贡献突出。在全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服务业发展水平及比重明显提高,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长沙经济增长由“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依靠工业带动逐渐转向工业和服务业协同带动转变。2011-2014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从1908.02亿元增长到3271.66亿元。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增加,从2012年的39.6%上升到41.8%。服务业贡献率不断提升。2011-2014年,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从30.9%上升到37.4%,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成为新常态下长沙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一是增速较快。2011-2014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比全市GDP增速高2.6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1%,比GDP增速快3.6个百分点。2015年1-10月,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2585.90亿元,同比增长9.0%。二是结构趋优。目前,长沙工业经济已经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电子信息、烟草制品、有色金属加工、汽车制造和化学制品等五大行业共同发力,合计增长贡献率达67.7%。三是园区发力。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2014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825.6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速达18.4%,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5.9个百分点。四是规模扩大。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392家,是2010年的2.2倍;过10亿元的企业114家,是2010年的3.6倍。

  现代农业稳步推进。粮食生产实现连续登上240万吨、250万吨两个新台阶。2010年底全市粮食产量236.4万吨,从2011年开始连续稳定在240万吨以上,2014年达248万吨,今年预计超过250万吨。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2014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76万千瓦,比2010年底增长了18.3%。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55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5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273个,比2010年增长了3.5倍,参与农户33.19万户,覆盖全市超过四分之一的农户。全市农村耕地流转总面积161.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9.3%。水利投入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间水利工程投入资金140亿元以上。

  三、发展动力比较强劲,“三驾马车”共同拉动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扩大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投资动力仍然强劲。“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举措,主动抓项目、上项目、促项目,以重大项目带动全市经济增长。一是投资总量为历史之最。长沙市投资总量在“十一五”末期突破3000亿元,“十二五”时期再次连跨三个台阶,2012年突破4000亿元、2014年突破5000亿元,2015年预计突破6000亿元大关。“十二五”时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23000亿元,为“十一五”时期累计完成投资额的2.4倍,年均增长20.1%。二是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全社会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即投资率由2011年的62.5%,逐年提高至2015年的74.1%,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已成为拉动长沙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据测算,投资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一五”时期的62.1%,提高到“十二五”的63.7%,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三是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十一五”时期的1.0:25.8:73.2调整到1.2:31.9:66.9,其中二产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在投资方向上,突出以人为本,加大了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的投资,累计投资分别达到4544.65亿元、1418.68亿元、682.72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2.6倍、3.0倍、3.5倍。四是重大项目有力推进。武广、沪昆高铁长沙段相继通车,长株潭城际铁路、磁浮工程、轨道交通工程、上海大众、蓝思科技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湘江长沙综合枢纽等大型工程基本建成。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五年来,长沙消费品市场发展从高速步入新常态,呈现出市场规模迈上新台阶,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兴业态快速发展,比较地位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一是增速平稳。2011—2015年,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1%,扣除物价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1%,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分年度看,2011—2014年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18.0%、15.7%、14.1%、12.9%,均保持12%以上的增长水平。二是消费升级特点明显。“十二五”期长沙消费升级标志性的热点是汽车、石油和医药消费,五年来汽车迅速普及,2014年长沙汽车拥有量达到144.40万辆,是2010年的2.1倍,大大超过南昌、贵阳、南宁、合肥、太原等周边城市,直追郑州、武汉。2011—2014年长沙限额以上汽车零售额年均增速为21.2%,对限上商品零售额的增长贡献率为35.3%,高居所有商品类别的榜首。与汽车销售高度相关,石油类商品零售额也快速增长,2011—2014年均增速为24.0%,对限上商品零售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2.4%。三是新兴业态快速发展。2014年长沙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销售额106.33亿元,比上年增长309.0%,其中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7.15亿元,增长72.0%;2015年继续快速发展的势头,1-9月长沙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3.9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47.6%。

  进出口稳步发展。全市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60.89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125.66亿美元,年均增长19.8%,出口额由2010年的35.51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87.6亿美元,年均增长25.3%。分年度看,2010-2014年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47.9%、23.1%、16.1%、13.8%、26.0%。其中,出口总额增速45.2%、15.0%、26.7%、19.2%、41.0%。2015年前三季度进出口增长8.8%,其中出口增长10.8%。

  四、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驱动,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201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003.08亿元,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2.80亿元。2015年1-9月,完成财政总收入836.74亿元,同比增长12.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2.01亿元,增长16.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6.9%提升到2015年的8.4%(预计数),显示全市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节能降耗提前一年完成任务。“十二五”以来,全市强化措施,标本兼治,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全市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单位GDP能耗显著降低。“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等指标持续下降,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初步核算,“十二五”前四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8%,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进度的119.3%,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十二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0%以上,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进度的130%以上。二是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预计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12%左右,累计降幅将达47%左右。初步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市以年均6.5%能源消费增长支撑了年均11.9%的经济增长,有效控制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

  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十二五”以来,长沙城镇化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带动效果明显增强。2014年末全市城镇化率为72.34%,比2010年的67.69%提高4.6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2010年的476.58万人增加到528.88万人,四年净增城镇人口52万人,年均增长2.6%,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快于全市总人口增长率1.7个百分点。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大,“十二五”以来四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156.88亿元,为“十一五”期间投资总额的1.8倍。小城镇建设加快。2014年末全市有中心镇(含区县街道)174个,比2010年增加30个,行政乡由2010年的26个减少到14个,以大带小、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的城乡协调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五、社会民生大幅改善,发展成果普惠人民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稳增长、保发展、惠民生”方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快民生工程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民生发展呈现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就业态势向好、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等特点。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23元,比2010年增加过万元,“十二五”期间连续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26 元,比2010年增加1401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缩小,由2010年的2.19∶1下降到2014年的1.70∶1。

  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147元,比2010年增加5600元。农村居民消费层次明显升级,文教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农民住房、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到2014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0.5辆、计算机37.4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1.8平方米。到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79元,比2010年增加10683元;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5.4辆、计算机83.8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6.7平方米。

  就业整体态势向好。市委、市政府坚持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克服经济下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实现城乡充分就业。2014年长沙全社会就业人员达460.57万人,比2010年增加36.5万人,年均增长2.1%。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控制。2011-2014年,长沙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6.61万人,“零就业”家庭连续七年实现100%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均控制在3%以下。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2014年末参加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196.94万人,比2010年增加59.75万人,增长43.6%;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260.12万人,比2010年增加62.81万人,增长31.8%;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7.13万人,比2010年增加20.03万人,增长14.6%;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11.12万人,比2010年增加41.84万人,增长9.5%;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128.82万人,比2010年增加58.3万人,增长82.7%;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05.35万人,增加16.9万人,增长19.1%,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被纳入不断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六、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共享发展

  “十二五”时期,市委、市政府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十二五”以来,长沙教育投入不断增加,教育事业稳步推进,教育成果日益巩固,人们对教育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政府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长沙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125.69亿元,是2010年财政教育投入的2.3倍,2011年至2014年年均增速达23.6%,快于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速4.8个百分点,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5.7%,比2010年提高2.3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加大。2014年长沙市人均受教育年限11.52年,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提高1.04年。2011年-2014年年均提高幅度0.26年,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十年间的年均提升幅度高0.14年。

  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大。2014年全市R&D经费内部支出为171.1亿元,同比增长11.3%,比2010年增加80亿元,年均增长17.1%;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19%,比2010年提高0.1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125.6亿元,比2010年增加72.8亿元,年均增长24.2%;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73.4%,比201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扩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呈现一年一个新台阶的良好态势,行业覆盖面不断扩宽,增加值占比日益提高,其主要体现在:一是骨干行业增多。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共拥有报表单位968家,比上年净增43家。二是规模再上台阶。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64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实现增加值2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增加值首次突破两千亿大关,产值及增加值规模均实现历史新高。三是增加值占比创新高。全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8.5%,创历史新高,比2010年提高13.3个百分点,超“十二五”20%规划目标8.5个百分点。

  文化科技融合不断提速。2014年全市共有规模(限额)以上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49家,比2012年净增3家,共实现增加值184.3亿元,同比增长23.3%。此外,截止目前全市共认定31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企业,其中以华凯创意、明和光电及青苹果为代表的25家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全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12.3%;实现利润总额5.8亿元,同比增长18.4%。

  回首过去的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在高起点上取得了新的伟大成就,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实现了排位前移。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对全省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这些成绩的取的,是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把握大势、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积极探索、顽强拼搏的结果。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综合研究室]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