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比重”看长沙经济发展质量

来源: 时间: 2015-12-01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原有经济形态的增长动力逐步减弱,经济正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2014年12月24日,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易炼红书记提出:经济转型升级要有突破性发展,要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主动力”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双支撑”作用,努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所谓突破性进展,就是实现“四个比重”明显提升,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明显提升。本文通过对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和长沙近五年“四个比重”值数据的分析,探讨长沙的经济发展质量,以便更好地为长沙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服务。

  一、与中部省会城市“四个比重”的对比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的对比。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

  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2014年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129.2亿元(武汉、郑州数据尚未公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为31.6%,排在第3位,与排在第一位的太原相比,相差28.2个百分点,占比相对偏低。郑州、太原、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6.8%、59.8%、30.7%、。

1 2014年中部省会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对比。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2014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7%,位居第四位,排名相对靠后,与排在第一位的太原相比,相差16.8个百分点。武汉、郑州、太原、合肥、南昌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9.0%、42.2%、58.5%、39.3%、40.5%。 

2 2014年中部省会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对比。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长沙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1个,201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31.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8.5%,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排名1位 ,比排在末位的郑州高出22.5个百分点。

3 2014年中部省会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四)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的对比。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国家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是表明税收占财政收入中地位的指标。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税收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014年长沙税收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1%,与中部六个省会城市相比,比重偏低,排在最后一位,与排在第一位的太原相比,相差 14.9个百分点。

4 2014年中部省会城市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

  从 “四个比重”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出,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增加值占比重排首位;而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收入质量不高,税收占比排末位;其余两个比重处于中间位置。总体来看,长沙市“四个比重”综合水平处于中部六个省会中游位置。

  二、2010-2014年长沙市“四个比重”的对比

  近几年,长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创新发展,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升传统产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不仅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而且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5 2010-2014年长沙市“四个比重”情况

  表5数据显示:近五年,长沙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有三个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升4.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13.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3个百分点;税收占比提升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长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11年回落后,经过之后3年逐步恢复到2010年的水平。

  图1 2010-2014年长沙市“四个比重”折线分布情况

  通过折线图,可以清晰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保持上升态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在2014年出现了较快的提升,提升了7.5个百分点,比年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税收占比连续3年提升之后,在2014年出现下降,比上年回落了2.8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增加占比一直在40%的左右这个区间上下波动。

  三、长沙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从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增加值占比创新高。近年来,长沙强化创新基础、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园区建设,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2014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31.9亿元,是2010年的3.2倍。在长沙经济运行情况开始步入中高速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增速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税收占比均有回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再创新高,比重达到28.5%,较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位。高新技术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同期GDP增速,是极具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增长推进器。

  (二)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来看,占比偏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尽管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突破、出现了很多亮点,但由于技术的产业化步伐缓慢,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没有能够及时和充分地发挥出来,在2014年长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有所上升,但占比仍然偏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企业多方面的投入,这对企业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如果企业规模不能扩大,那么产业发展也就不能稳步增长,从而会导致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另一方面,新兴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产业的支持,如果产业不能稳步增长,不能给企业带来收入增长,必然会影响企业发展的信心。

  (三)从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来看,服务业发展迟缓,影响全面小康建设后劲。从2010-2014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数据我们可以看到,长沙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虽然在稳步增长,但是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的占比与2010年相比,还是回落了0.3个百分点,仍然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8.2%,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2%)。此外,在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比较中,长沙排名靠后,与排在第一位的太原之间的差距较大。比较优势不足、竞争力不强及在文化、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服务业方面投入不足是导致服务业结构欠优,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2014年长沙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7%,离全面小康50.0%的标准值相差8.3个百分点,实现程度只有83.4%,而长沙全面建成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95.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增速缓慢,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的发展进程。如果按“在2017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长沙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必须年平均提高2.77个百分点,但2010-2014年最高的增速也只提升了1.2个百分点,实现难度较大。

  (四)从税收占比来看,税收占比偏低且呈下滑趋势,地方财政风险加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2014年非税收入的迅猛增长直接相关。在2014年的财政收入中,长沙的税收收入为45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1.1%,相比较其他五个省会城市来说,税收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偏低,与2013年的税收占比相比,比重有所下滑。此外,2014年的非税收入为182.7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非税收入的增速大于税收收入的增速。一般而言,在相对规范的税收体系中,非税收入不应该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增速不宜过快。税收作为政府的主要筹资方式,是不可替代的,一旦违背了这种规律,就表明国民经济和财税体制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地方财政风险加大。

  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历史责任。

  (一)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是明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作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任务。 二是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亮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信息为带动的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是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后劲。招商引资是带来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要明确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经费投入。并采取多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和重大装备,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二)努力提高税收收入质量。一是要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正确认识经济与税收的之间关系,只有有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企业,也只有有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和税收的高速增长。没有税源,税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发展经济是税收的首要基础。二是坚持依法治税。只有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大力实施“依法治税战略”,才能为纳税人创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市场经济规律才能得以真正发挥作用,从而保证充足而合理的税源。三是深入开展税收分析。通过建立参数丰富、设计合理的科学数学模型,积极开展税收收入能力估算,包括经济发展成果转化成税源潜力的纳税能力估算和税源转化成税收收入的征收力度评估。这样,既为税收收入质量的评价提供充分依据,又通过分析发现问题,找准制约税收收入质量提升的症结。

  (三)切实提升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一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契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结构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由制造化向服务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生产体系转型。二是大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高城乡居民的服务消费能力,扩大服务业有效需求,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化建设,依托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合理布局城镇服务功能区和服务业基础设施,促进中小城市产业聚集、就业人口聚集,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四是全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加大服务业企业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促进服务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综合研究室]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