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长沙市委、市政府积极应对、改革创新、务实进取、奋发有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实现了“十二五”的完美收官,全面小康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展望2016年,长沙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受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需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各项改革,从而保持“进”“好”态势。
一、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新特征
2015年,长沙经济总体稳中有升,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0.13亿元,比上年增长9.9%;增速逐季回升,比前三个季度分别加快0.9、0.3和0.2个百分点。主要宏观指标在波动中回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在5月份降至7.3%的相对低点之后,在波动中回升,全年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近年来开局新低,2月仅增长4.2%,之后逐月加快,全年增长1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始终在12%以上,全年增长12.1%。经济运行呈现出“五进五好”的特征。
(一)“五进”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首位度进一步增强。2015年,长沙GDP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9.3%,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在长株潭三市中的占比达6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4.1%、24.5%和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123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608元。二是“新”动力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增长贡献增强,201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90.1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4%,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上年增长12.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产业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比亚迪电动乘用车项目投产;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1%、16.7%和18.3%。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服务外包业务总量分别增长30%和13.2%;文化产业总产值、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和23.8%。邮政、电信等行业发展较快,邮政业务总量增长38.5%,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6.6%。三是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调整契合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投资贡献突出。服务业投资增长14.3%,剔除房地产业投资增长36.2%,其中现代服务业投资增势更为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租赁和商务等投资分别增长208.5%、53.7%和43.4%。居民消费在稳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文化、体育、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增长49.1%,书报杂志零售额增长20%;接待旅游人数和实现收入分别增长10.5%和3.4%;新兴消费势头较好,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额达22.96亿元,增长40.8%。四是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湘江新区引领作用凸显,2015年湘江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0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快于全市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1762.7亿元,增长21.7%,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7.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5.38亿元,增长12.2%,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个百分点。五是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民生工程得到有力推进,民生投资增长39.3%,城市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完成进度达160.5%、100%和107.8%,多数项目超额完成。千方百计促就业,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4.2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61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1万元,增长8.6%。市场物价稳中有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远低于年初调控目标。
(二)“五好”主要体现在:一是绿色发展好。节能降耗成效明显,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99.9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4%。能源消费结构改善,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比上年减少16.4%,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天然气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30%,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增加2.9个百分点。燃煤电厂环保改造和散煤清洁化治理初见成效,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8天,比上年增加31天。二是政策效应好。降息和减税降费政策作用显现,企业经营负担进一步减轻。2015年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增长3.2%,比上年加快3.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20.5个百分点。楼市新政和信贷政策持续显效,房产企业去库存加快。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5.4%,增幅创近年新高;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11%,比上年加快18.9个百分点。定向降准等金融‘微刺激’政策效应已显现。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2323.87亿元,比年初增加1620.16亿元,增长15.1%。稳投资政策效果明显,2015年全市促投资稳增长的624个重点项目陆续发挥作用,基础设施投资和新开工项目建设增长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4%,比上年加快9.4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9085个,比上年增加2881个,其中亿元项目338个,比上年增加33个。三是创新发展好。5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投入,科技型企业加快成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730亿元,增长17.8%,其中电子通信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9%,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7.7个百分点。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333件,增长32.6%,城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省会城市第4位。四是区域协调发展好。2015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快于规模工业1.5个百分点;长沙高新区新增58到家等移动互联网企业1083家。园区错位发展成效显现,浏阳经开区晋升千亿级园区,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经开区获批国家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宁乡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开园。五是民营经济发展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激发了民营经济活力。全年新增商事主体10.7万户,增长8.7%。小微企业保持活跃,规模工业的小微企业增加值增长1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8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4.5%。新增“四上”企业889家,比上年增加129家。
二、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
虽然今年长沙经济运行总体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但受经济发展环境和自身结构的影响,有效需求不足,出口增长乏力,主导产业回落,投资增长偏慢等问题比较突出。
(一)市场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在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全国经济普遍下行的大背景下,市场需求不足的形势短期内仍将持续。一是出口大幅回落。出口从年初1-2月份增长207.1%之后,逐月快速回落,全年仅增长0.9%,比年初回落206.2个百分点,同时比上年回落40.1个百分点。二是部分支柱商品销售放缓。汽车类、石油及其制品类商品零售额总量大,对全市消费市场运行影响较大。2015年成品油价格下行使得销售额较大幅度下滑,比去年回落22.6个百分点;汽车市场相对趋于饱和,汽车销售稳中有降,全年增长11.1%,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
(二)工业稳定增长面临困难。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首次低于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一是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减弱。近年来的支柱行业由超常规增长逐步向“中高速”换档,烟草制品业处在低位运行,2015年增长5.4%,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今年一直处于负增长,比上年下降2.6%;前两年快速增长的汽车制造业今年增速也明显放缓,从2013年的148.1%下滑到去年的28.4%,再到今年的14.5%。二是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受经济下行影响,以及用工成本和费用的增加,企业赢利空间减弱。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5%,比上年回落2.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达196家,亏损面为7.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亏损额达47.58亿元,增长71.6%。
(三)投资增长存在诸多制约。虽然今年以来投资增速逐月递增,从年初的4.2%增加到年末的17.1%,增加了12.9个百分点,但从横向看增速偏低,居全省末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1个百分点。一是房地产投资大幅下降。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快去库存化进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变得更加谨慎,新开工面积、竣工面积增速下降。2015年,商品房在建施工面积下降4.5%,是2013年以来少有的几次下降;新开工面积月均跌幅达35.6%,为历年之最;竣工面积全年负增长,比上年下降6.2%。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96.6亿元,比上年下降24%。二是民间投资不足。由于以私营个体投资者为主体,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全市民间投资项目规模普遍偏小。2015年,全市完成民间投资43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低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0.1%下降到68.7%。三是外部投资减少。长沙外来投资体量小、增长慢问题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结构优化改善。全年中央项目投资169.95亿元,比上年下降10.7%,总量仅占总投资的2.7%;利用外资项目个数比上年下降4.1%,合同外资下降26.9%,这将对保持发展后劲造成一定影响。
三、新常态下抓住经济发展新机遇
(一)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要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
从大环境看,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各国发展态势分化明显,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继续走在复苏通道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将持续放缓。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尤其是2016年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行业可能还会延续下行趋势,势必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但从另一方面看,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呈蓬勃发展之势,创新驱动增强,动力转化加速。
从供给观察,工业方面,经过多年的培育,目前长沙工业已拥有工程机械、汽车、食品烟草、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但支撑力度均有所下降,特别是烟草制品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下降幅度较大,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同时,化解过剩产能任务依然较重,汽车、装备制造等相关行业生产将会受到一定影响。两极分化情况较为突出,既有不同行业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分化现象,又有同一行业企业之间盈亏差距较大的状况,加之2015年基数较高,工业回升的难度加大,预计工业生产将延续平稳运行态势。服务业方面,全市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各项政策措施的效果有望显现,但服务业投资增速回落影响发展后劲,预计服务业仍将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从需求观察,投资方面,政府修订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缩减核准范围、下放核准权限,民间投资领域进一步放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将有所加大;湘江新区发展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产业项目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但投资需求不足状况仍不容忽视,全市计划总投资额前20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0%的项目占近一半,对投资增长的影响将有所显现,加之资金、土地、环评等因素制约,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压力,预计投资将呈平稳增长态势。消费方面,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居民消费能力将得到释放,消费市场增长的动力有所增强,但住宿业持续低迷,企业经营依然没有走出困境,长沙居民收入的增速一直低于经济增长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费规模的扩大。出口方面,全球经济总体延续缓慢复苏态势,美国经济复苏渐趋稳固,外需将保持增长。但欧元区复苏乏力,日本经济仍处于疲弱态势,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对长沙扩大出口带来挑战。
综合判断,2016年全市经济总体处于新常态下的合理区间内,转型升级将稳步推进,质量效益将不断提升。
(二)对策建议
2016年,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应积极适应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新特点,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稳定经济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帮助小微企业应对困难;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畅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化渠道,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狠抓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对重大项目的审批核准进度,力促尽早落地开工。大力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保障项目资金需求。
四是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接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搭建对外开放服务平台,“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并举,推动装备制造业、汽车、医药等优势产业走出去。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民生领域,形成万众创业的发展格局。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研究室]
[审核:刘 雁]
[责编:罗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