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再创辉煌

来源: 时间: 2016-02-2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长沙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四化两型”总战略和“三量齐升”总要求,全力推进“六个走在前列”,加快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把改革创新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全市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速领先全国、全省,走在省会城市前列,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全力稳定经济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长沙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抢抓机遇,科学应对,积极作为,全市综合实力大步跨越,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由“十一五”末的全国省会城市第7位上升至第6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稳居第2位。经济总量一年一个新台阶,2011-2015年分别为5619.33亿元、6399.91亿元、7153.13亿元、7824.81亿元和8510.13亿元;经济增速保持省会城市前列,2011-2015年分别为14.5%、13.0%、12.0%、10.5%和9.9%,分别居第7、第7、第6、第3和第7位,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人均GDP稳步提高,全市人均GDP由2010年的66443元增加到2015年的115443元,五年人均水平净增4.9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0.3%。

  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从财政收入看,在大力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前提下,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718.95亿元,为2010年的2.3倍,“十二五”年均增速达18.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4%,比2010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从企业效益看,在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背景下,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637家,实现利税总额1590.73亿元,为2010年的1.8倍;主营业务收入达9638.36亿元,为2010年的2.3倍。从节能降耗看,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支撑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3.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

  引领带动作用明显。长沙以较少的土地面积和人口创造了较多发展成果。长沙土地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只占全省的5.6%和10.9%,而2015年长沙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29.3%,相比2010年提升0.7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进出口总额等指标占比分别达28.6%、24.5%、30.7%、38.8%、50.9%和44.2%,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二、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动力加快转换

  五年来,长沙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着力补齐服务业短板,加快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二三产业双轮驱动。“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对长沙经济增长贡献突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1%,高于第三产业增速4.1个百分点。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工业面临下行压力、增速减缓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虽然略慢于第二产业增长,但差距缩小到1.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4%,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特别是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加快态势,占比三年累计提升3.8个百分点,改变了新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占比持续回落的态势,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产业升级趋势明显。“十二五”以来,长沙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优势产业,培育形成新材料、工程机械、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六大千亿产业集群,产业多点支撑格局初步形成,逐步摆脱了对烟草制品和工程机械行业的过度依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烟草制品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7.0%,比2010年回落11.9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占比分别由2010年由2.6%、1.9%和4.2%提升至2015年的3.5%、9.1%和6.8%,合计提升10.7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0%,比2011年提升2.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达25.7%和7.4%,占比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产业聚集程度稳步提升,2015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8.3%,比2010年提升3.4个百分点,园区作为工业主战场作用进一步发挥。

  转型创新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由2010年的228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611.3亿元,年均增速达30.4%;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73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2.1%,比2010年提升16.8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拥有技术中心的单位232家,其中拥有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单位75家,城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省会城市第4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着力增强内生动力,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五年来,长沙积极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基础性作用,着力补齐外需短板,不断提升投资质量,推进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结构不断优化。

  投资消费协调拉动。“十一五”时期,投资对全市经济增长拉动有力,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年均分别增长28.9%、20.1%和17.8%,内需增幅明显高于外需,投资增速明显高于消费。进入“十二五”时期,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消费与投资增长趋于同步,“十二五”期间投资、消费、进出口年均分别增长20.3%、14.5%和16.3%,消费与投资协调性有所提高,经济外向度有所提升,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比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内需结构持续改善。从投资看,服务业投资主导地位巩固,民间投资成为投资主体。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达4125.85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64.8%;民间投资达4370.60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68.7%,比2010年提升3.4个百分点。从消费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主流,体现发展与享受需要的旅游休闲、医疗保健等升级型消费日趋活跃,互联网相关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石油及其制品和中西药类商品零售额达1089.13亿元,占全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比重达61.2%,改善性消费特征明显;全市接待旅游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11721.3万人次和1351.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9.3%和24.2%。

  四、深入推动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亮点纷呈

  五年来,长沙坚持沿江建设、跨江发展,着力构建“一江两岸、东提西拓、南延北进”的城市发展框架,区域经济形成多点支撑,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

  城市规模大幅扩张。“十二五”期间,长沙通过实施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了城市的扩张与发展,地铁、城铁、磁悬浮、过江隧道、湘江枢纽、城市路网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成,“十二五”期间长沙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474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13.3%,其中亿元以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155.8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84.8%,城市面貌和品质大幅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建城区面积由2010年的272.39平方公里提升至2015年336.25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由2010年的70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43万人,同时在城镇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城镇经济快速增长的双重作用下,城区人口聚集能力增强,“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74.38%,比2010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着力优化区域结构,雨花区、芙蓉区等城区发展走前全省和中部城区前列,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排名大幅前移,分列第8位、28位和39位,区域发展日趋均衡。中心城区实现高端化发展,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15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值为63.9%,比2010年提升4.6个百分点,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楼宇经济等加速聚集;县域利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示范工业园区等载体,主导产业不断壮大,2015年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4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44.7%,比2010年提升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指标占比呈现逐年提升态势。

  湘江新区发展加快。湘江新区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示范区,区位优势明显,创新优势集中,生态优势突出,尤其是2015年上升至国家战略,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经济发展逐步加快,对全市经济增长引领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湘江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2.5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5%,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大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核心增长极。

  五、努力增进人民福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五年来,长沙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每年精心实施40余项重点民生实事工程,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人民。

  全面小康稳步推进。推进全民共建共享小康,长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由 2013年的90.6%提升到2015年的96.1%,实现程度稳居全省第1,经济发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五大类指标实现程度分别达95.4%、94.4%、100%、96.4%和95.0%,全市以及雨花区、长沙县、芙蓉区、岳麓区、天心区、望城区、开福区率先获得省人民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认定。?

  生活品质逐步提升。大力实施创业富民战略,出台收入倍增计划,最低工资标准逐年上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2015年长沙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60亿元,比2010年净增12046元,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961元和23601元,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69,比2010年缩小0.45,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同时,随着收入较快增长,居民储蓄和生活品质逐步提升,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4352.63亿元,比2010年增加2180.54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速达14.9%;2015年末,城镇和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庭汽车数量分别达49辆和 36辆,比2010年增加25.4辆和22辆。大力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十二五”共完成重点民生实事项目234项,涵盖新增就业、新增租赁住房、危房改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绿色社区等方面。“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新增廉租公租房、城市棚户区改造1.9万套、5.6万套和4.7万套,解决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130万人次,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群众的生活和居住条件。

  民生之本日益巩固。围绕重大项目建设、民营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带动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0.1万人,超额完成规划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十二五”期间累计转移农业从业人口近10万人。

  社会保障日益健全。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2015年全市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方面的支出达704.8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速达18.6%,高于经济增速6.6个百分点。强化制度保障和兜底保障,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体系由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延伸,促进各类群体享有基本社会保障,2015年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198.68万人和211.52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61.48万人和74.42万人,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5.6%和97.3%,同时大力开展敬老院建设、残疾儿童救助、乡镇社区卫生院改扩建等普惠性惠民工程。

  回首“十二五”,长沙发展令人鼓舞;展望“十三五”,新的蓝图催人奋进。“十三五”时期,是长沙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攻坚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是新的发展动力的转换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挖掘增长潜力,厚植发展优势,长沙一定会在转型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邹俊平]

  [审核:刘 雁]

  [责编:罗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