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长沙第三产业贡献显著提升

来源: 时间: 2016-02-26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时期,长沙将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着力促进服务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不断提升,为全市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 总量不断扩大,占比大幅提升

  五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抓改革、惠民生,大力实施服务业倍增计划,第三产业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

  (一)占GDP比重不断提升。“十二五”时期,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份额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1908.0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690.15亿元,年均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39.6%提升到2015年的43.4%。

  (二)在省会城市位次提升。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位次逐步提升。“十二五”期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先后超过济南和沈阳,跃居省会城市第6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从增速来看,提升幅度更大,由2010年的全国省会城市第22位提升到2015年的第3位,其中2011年居第21位、2012年居第7位、2013年居第7位、2014年居第6位、2015年居第3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3%,居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

  二、增速持续稳定,贡献显著提高

  “十二五”时期,长沙第三产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税收增加、就业新增等方面贡献显著提高。

  (一)对经济增长贡献提升。“十二五”时期,在全市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增速持续回落的情况下,第三产业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升,强力支撑了新常态下全市经济的中高速增长。2011-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7%、12.0%、12.1%、9.7%和12.1%,仅有2014年略低于10%。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2010年的35.7%提升到2015年48.6%,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

  (二)对税收增长贡献增加。“十二五”时期,长沙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为全市税收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长沙第三产业税收收入达67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增速高于全市税收收入9.8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24.0%;2015年第三产业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达43.1%,比2010年提升10.3个百分点,对全市税收增长的贡献达76.5%。分行业来看,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是第三产业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2015年税收收入分别达229.23亿元、141.83亿元和139.91亿元。

  (三)对新增就业贡献突出。第三产业涵盖范围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强,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数量不断增加。2015年,长沙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02.7万人,比2010年净增28.29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43.7%,比2010年提升2.6个百分点。

  三、转型升级加速,内部结构优化

  “十二五”时期,长沙着力引导培育新兴服务业和新的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促进第三产业转型升级。

  (一)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十二五”期间,长沙获批第一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方面全面发展,地铁2号线投入运营、地铁1号线全线轨通、磁浮工程试运行、黄花机场新航站楼投入运营、沪昆高铁和武广高铁在长沙交汇、湘江枢纽工程有序推进,公共交通体系日趋完善,为稳增长、惠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2015年长沙全社会运输周转量达473.0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1.8%;其中公路运输周转量295.04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6.1%。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252.43亿元,年均增长9.3%。

  (二)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十二五”时期,长沙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层次化,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孕育,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汽车、石油类等消费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90.59亿元,为2010年的2.0倍,“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4.5%。2015年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达714.96亿元,年均增长19.4%;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达197.16亿元,年均增长17.9%;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达177.01亿元,年均增长25.3%。

  (三)现代金融业加速发展。“十二五”期间,长沙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的若干意见》,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全市金融业呈现了加速发展态势。2015年末,长沙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4065.66亿元,年均增长17.0%,其中住户存款达4352.63亿元,年均增长14.9%;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2323.87亿元,年均增长14.2%。金融业增加值达401.18亿元,年均增长14.7%,高于第三产业增速3.4个百分点。

  (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十二五”时期,长沙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升级,房地产市场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时期,长沙房地产开发投资共计5379.63亿元,年均增长7.8%;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2.5%。2015年,长沙房地产业增加值达242.41亿元,年均增长2.3%。

  (五)其他服务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营利性、非营利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为第三产业较快增长及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2015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达1009.66亿元,年均增长15.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等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达895.02亿元,年均增长13.0%。

  “十二五”时期,长沙第三产业实现了较快发展,成就辉煌,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占比偏低,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从总量来看,长沙第三产业与全国发达地区差距明显,2015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90.15亿元,与武汉、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的差距多达1800亿元以上。从占比来看,虽然长沙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一定提升,但仍然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发达城市及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15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低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3位,仅高于合肥、南昌和银川,低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水平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水平7.1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有15个城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0%以上,长沙差距明显。

  “十三五”时期,长沙应紧紧围绕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一带一部”核心区位优势,通过激发市场内生动力、挖掘产业增长潜力、增强企业创新活力,确保第三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地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产业现代化,对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基础行业进行高科技改造,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建立起商业贸易流通网络,推进传统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优化发展环境,规范行业管理,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二是以重点产业为支撑,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按照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发展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商贸服务等重点产业;继续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推进商贸服务业的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经济中心品质和规模,不断整合商业资源,实现聚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突出发展现代金融业,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环境,努力服务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速市场化进程,优化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大开发和宣传力度,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以“三新经济”为方向,培育现代服务业集群。加快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规律,加强规划引导,着力培育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三新”服务业,努力形成业态新颖、特色突出、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着力发展服务业新兴产业,如网络服务业、动漫产业、服务外包产业、信息服务业、健康养老服务业等,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加快商务营运中心、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平台打造,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使高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为长沙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扶文武]

  [审核:刘 雁]

  [责编:罗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