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长沙发展势头好、城市品质提升快、人民群众得实惠多的五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全市上下按照“稳住、进好、调优”的总要求,全力推进“六个走在前列”,加快建成“三市”、强力实施“三倍”,把改革创新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全市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速领先全国、全省,走在省会城市前列,总体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小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创造了长沙发展又一个黄金期。
一、“十二五”长沙发展成效显著
(一)综合实力连上台阶,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生产总值跨越四台阶。“十二五”时期,全市GDP连续突破五千、六千、七千、八千亿元大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当年价)从2010年的4547.06亿元跃升至2015年的8510.13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2%,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人均GDP稳步提高,2015年人均GDP达到11.54万元,五年人均水平净增4.9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0.3%。
全国排名稳步前移。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长沙GDP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靠前,由第7位上升到第6位,稳居中部城市第2位;规模工业总量由第9位上升到第4位;投资由第8位上升到第3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第8位上升到第7位。
竞争实力不断提升。湖南湘江新区成功获批,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能力居全国高新区前十强。新晋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2家国家级开发区。
经济首位度进一步增强。2015年,长沙GDP总量在全省的占比为29.3%,比2010年提升0.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3.8%、24.5%和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123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608元。
全面小康率先达标。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5年长沙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6.1%,比2013年的90.6%提高5.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稳居全省第1,率先获得省人民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标认定。
(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提质增效取得新成效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期间,二三产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4.4:53.6:42调整为2015年的 4.0:52.6:43.4。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虽然略慢于第二产业增长,但差距缩小到1.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4%,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特别是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加快态势,占比三年累计提升3.8个百分点,改变了新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占比持续回落的态势。
经济质量不断提升。财政收入更加丰盈,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的511.2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13.4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0年的314.2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18.95亿元,分别增长117.8%和128.8%,年均增长16.8%和18%。企业效益持续改善,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18.44亿元,比2010年增长24.6%,年均增长5.6%。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二五”前四年,长沙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8%,预计五年超额完成下降16%的“十二五”节能降耗约束性目标。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12.6%。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全面完成下达的“十二五”减排任务
(三)三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支撑得到新强化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进入“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工业面临下行压力、增速减缓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3%,虽然略慢于第二产业增长,但差距缩小到1.8个百分点。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3.4%,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特别是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发展呈现加快态势,占比三年累计提升3.8个百分点,改变了新世纪以来第三产业占比持续回落的态势,金融业、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2015年,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48.6%,比2010年上升12.9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发展较快,年均增长14.7%;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年均增长9.3%;房地产业在调控中稳步发展,年均增长2.3%。
农业转型升级成果显著。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中有增,“十二五”期间,全市粮食生产连续登上240万吨、250万吨两个新台阶,从2010年的236.4万吨到2015年的251万吨;蔬菜产量连创新高,由2010年的440万吨到2015年的589万吨。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迅速壮大,全市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接近1.5万家(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33家,其中国家级5家。全市拥有上市农业企业5家,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的农业企业38家。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56%。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快速发展,2015年完成销售收入15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比2010年翻了一番。
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崛起,培育形成新材料、工程机械、烟草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旅游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44%,比2010年下降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228.21亿元,年均增长16.2%;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加工、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1%、6%和3.5%,分别比2010年提升7.2、1.8和0.9个百分点。
(四)三大需求协调发力,发展后劲得到新增强
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分别达到6363.29、3690.59和806.47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20.2%、15.1%和16.3%,与“十一五”时期29.3%、19.5%和17.9%的年均增速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但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投资、消费、出口占GDP的比重比2010年分别提升4.6、3.5和0.4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强劲拉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项目论英雄、排座位、定奖惩,以钉钉子精神推进项目建设,轨道交通、过江通道、上海大众、蓝思科技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在重大项目的拉动下,投资量质齐升。“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39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民间累计投资1.63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的比重达到68.2%。基础设施累计投资4474.3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工业累计投资7469.6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2倍,年均增长23.7 %,其中完成制造业投资6986.84亿元,是“十一五”期间3.6倍。第三产业累计投资6.54万亿元,年均增长21.1%。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5379.6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年均增长7.8%,其中2015年在商品房库存较大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下降24%。累计销售商品房8291.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427.3万平方米,2015年销售面积1904.89万平方米,创历年来新高。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国省会第7位、中部城市第2位,五年实现总量翻番。汽车、石油及制品类、中西医品类值最大,2015年分别达到714.96、197.16和177.01亿元,2011-2015年年均分别增长19.4%、17.9%和25.3%,均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成为长沙消费品市场的增长贡献主力军。此外,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等体现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结构升级的商品,年均分别增长17.8%、14.9%、26.8%、17.8%。“互联网+”等新业态迅猛发展,201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销售额169.60亿元,其中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22.9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分别增长67.3%、40.7%。
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共引进合同外资179.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3.53亿美元,比“十一五”时期分别增长42.5%和97.6%。实际利用外资五年年均增长14.5%。对外贸易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514.26亿美元,其中出口278.22亿美元、进口236.04亿美元,比“十一五”时期分别增长129.8%、98.6%和182.0%,进出口总额五年年均增长16.3%;外经合作方面,“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外派劳务68096人次,年均增长9.2%。
(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五年来,长沙坚持沿江建设、跨江发展,着力构建“一江两岸、东提西拓、南延北进”的城市发展框架,区域经济形成多点支撑,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成功获取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连续八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建城区面积由2010年的272.39平方公里提升至2015年的336.25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由2010年的70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43万人。城区人口聚集能力增强,“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74.38%,比2010年提高6.7个百分点。
综合交通体系日臻完善。积极畅通对外通道,成为直通19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全国重要高铁枢纽城市;黄花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约1900万人次,居中部前列;建成长湘、长浏、长韶娄等7条(段)高速公路,新增里程约365公里;坪塘大道、芙蓉北大道等长株潭城际快速干道建成通车;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通航。城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公交都市”建设加快推进,新增福元路湘江大桥等4条市政道路过江通道,万家丽路快速化改造建成通车;地铁2号线开通运营,地铁1号线一期全线轨通,3、4、5号线建设全面启动和加快推进,长沙迈入地铁新时代;黎托综合交通枢纽、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投入运营,高铁站至机场中低速磁浮试运行。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着力优化区域结构,雨花区、芙蓉区等城区发展走在全省和中部城区前列,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在全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排名大幅前移,分列第8位、28位和39位,区域发展日趋均衡。中心城区实现高端化发展,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15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值为63.9%,比2010年提升4.6个百分点,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楼宇经济等加速聚集;县域利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示范工业园区等载体,主导产业不断壮大,2015年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4个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44.7%,比2010年提升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等主要指标占比呈现逐年提升态势。
湘江新区发展加快。湘江新区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核心示范区,区位优势明显,创新优势集中,生态优势突出,尤其是2015年上升至国家战略,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经济发展逐步加快,对全市经济增长引领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湘江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2.5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5%,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大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核心增长极。
园区贡献持续提升。目前,全市拥有14个统一管理的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园区7个,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金洲新区、岳麓科技园和星沙开发区。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规上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了91家。2015年园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881.4亿元,比2010年增长124.0%,年均增速达19.1%,高于全部规上工业增速2.9个百分点;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58.3%,比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六)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创业活力得到新释放
万众创新硕果累累。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30亿元,2011-2015年年均增长31.5%,占GDP的比重为32.1%,比2010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技术增加值年均增长69.9%;新材料技术增加值年均增长27.4%;生物与新医药技术增加值年均增长24.8%。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共拥有科技活动人员12.4万人,比2010年增加8万人;投入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246.9亿元,是2010年的4.2倍。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9333件,是2010年的3倍,城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省会城市第4位,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大众创业持续升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激发了创业活力。全年新增商事主体10.7万户,比上年增长8.7%。小微企业保持活跃,规模工业中的小微企业增加值增长1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8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4.5%。
(七)社会发展稳步推进,群众获得感有新加强
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基本同步。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6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1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和增长13%。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连续多年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0年的2.19缩小至2015年的1.69。
文化实力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增多,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全面开放,成功举办亚洲男篮锦标赛、湘江帆船赛、首届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长沙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201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预计为774.7亿元,占GDP比重为9.1%,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力实施“清霾”、“碧水”、“静音”、“净土”四大行动,“长沙蓝”不断增加,湘江水更加清澈,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实施湘江长沙段治理保护和浏阳河城区段污染整治工程,主城区101处排口实现全面截污,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9%。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五年累计淘汰转出黄标车7.2万辆,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旧标准)。开展“三年造绿大行动”,五年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68.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9%。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从2010年的7.13人增加到2015年的9.44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加大,2015年长沙人均受教育年限11.59年,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提高1.12年。
社会保障不断健全。“十二五”期间,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15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5.21万人,比2010年增长49.6%;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6.92万人,比2010年增长21.8%;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118.23万人,比2010年增长70.7%;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136.40万人,比2010年增长93.4%;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13.09万人,比2010年增长27.9%。
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时期,长沙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全面小康建设实现了新突破,但仍然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区域竞争压力增大。当前,长沙与武汉的差距在逐步拉大,武汉在经济总量过万亿的基础上实现8.8%的经济增长;与郑州、合肥的距离正在不断缩小,合肥2015年GDP增速达10.5%,增幅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在2015年中部六省会城市排名中,长沙除固定资产投资前进一位以外,GDP、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排位分别回落2位、2位和1位。
(二)第三产业总量偏小。第三产业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现代化程度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从总量来看,长沙第三产业与全国发达地区差距明显。2015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90.15亿元,与武汉、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的差距多达1800亿元以上。从占比来看,虽然长沙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有一定提升,但仍然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发达城市及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2015年长沙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4%,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3位,仅高于合肥、南昌和银川,低于省会城市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水平0.5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水平7.1个百分点。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有15个城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0%以上,长沙差距明显。
(三)产业发展“青黄不接”。一方面,传统产业萎靡不振,服务业发展滞后,发展优势在减弱,2015年长沙规上工业中工程机械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6%。三一集团、中联重科等骨干企业在海外市场、住宅工业、环卫机械、农用机械等领域谋求产业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船大掉头难”,新领域取得的收入占比较小,对企业整体影响不大,长沙工业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承受工程机械业下行的拖累。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升级尚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成长较快的新兴产业还不能对冲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出现的下行压力。
(四)部分园区发展遇阻。园区发展遇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工程机械行业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国家级园区中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增长缓慢;二是受地域环境及城市发展规划限制,部分城区园区增长乏力。天心经开区处于城区内,暮云经开区地处长株潭“绿心”规划区,工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园区规模较小,增长速度较低。2015年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天心经开区和暮云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8%、7.6%、9.0%和8.4%,均低于全市增速水平。
三、加快长沙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长沙发展外部的环境仍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经济今后一段时期将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全国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沙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仍然没有改变,快速发展的动力仍然不减,仍具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但是支柱产业工程机械、房地产业存在一些变数。因此,未来长沙“稳增长、保位置”的压力将空前巨大,稍有懈怠,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掉队。从未来长沙发展来看,当务之急是要从战略层面做“大”长沙,做“强”长沙,将“能量更大、实力更强、城乡更美、民生更爽”的长沙落地生根。这既是长沙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全省科学跨越的迫切需要。
(一)形成共识,省市共建“大”长沙。省会是全省共同的财富,它的首位度不仅影响本身的发展能量,而且对整个地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兄弟省的首位城市看,长沙在人口、面积、行政区划数量等方面都不占优势。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都十分注重在战略层面将省会城市作为全省的“龙头”来打造,千方百计提升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山东、云南、江西等地都提出支持省会成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并出台了含金量极高的支持文件。从发展格局考虑,当务之急是要“做大”长沙,提升首位度,扩大城市容量,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与“带动力”才能不断增强。建议省委、省政府对省会经济进行顶层设计,形成全省共同支持长沙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的强大合力。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省里应进一步放权,只要有利于长沙发展,凡是能下放的权限应全部下放到位,为长沙提供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在资源配置上尽力给予倾斜。省政府应把更多的重大项目、公共资源优先配置在长沙。三是在服务上更加优质高效。省直各部门要把支持长沙做大做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给予长沙发展更多更有力的支持,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勇于创新,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将长沙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全力支持长沙做大做强。
(二)搞好顶层设计,推进“同城化”。随着我国新一轮城市化的深入,中心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一些产业关联、人文历史相似的相邻城市合作的程度大大提高,呈现出“同城化”的趋势。如上海与杭州的同城化效应,陕西的西咸一体化,河南的郑汴一体化。长沙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宽广思维,一方面要强化对株潭的带动作用,整合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大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与益阳、湘阴等相邻市县加强合作,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壁垒和提高城市区域竞争力,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三)合力发展新区,打造核心增长极。从各省会城市来看,城市新区建设都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引擎。天津市滨海新区、天府新区、郑东新区发展来势喜人。2015年长沙湘江新区正式获批国家级新区,发展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省、市政府应进一步理顺体制,建议借鉴天津滨海新区的做法,全面整合优势资源,将“湘江新区”行政化,明确先导区、高新区、岳麓区、望城区、宁乡县的利益划分,形成比较明确的项目审批、统计口径计算、土地指标及占补平衡关系,使得各方形成利益共享、职责明确的共识,提高先导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进度,真正成为推进长沙乃至全省发展、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研究室]
[审核:刘雁]
[责编: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