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长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金融业发展明显加快。2015年,长沙金融业增加值、金融存贷款余额、税收收入等指标呈现加快发展态势,金融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行业。但相比于发达地区,长沙金融业总量偏小、占比偏低、实力不强的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运行情况
(一)金融业增速领先,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创新高
2015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0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加快10.1个百分点,增速创近年新高;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较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金融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4%,支撑作用明显。
金融业正成长为重要支柱产业,并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2015年,全市金融业增速居服务业各行业之首,高于服务业增速11.7个百分点,远高于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交通运输以及房地产等服务业,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19.3%,有力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
(二)金融业快速增长,对税收增长带动作用明显
金融业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财税收入增长。2015年,全市金融业实现税收139.91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比重达9.0%,增速高达30.0%,高于全市税收收入增速23.4个百分点;其中国税和地税分别实现税收收入52.99亿元和86.9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4%和28.1%。
(三)保险业发展加快,股票成交额大幅攀升
从金融业各行业发展看,资本市场服务业和保险业税收收入较快增长。
股票市场交易活跃带动资本市场服务较快发展。2015年,证券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全年股票成交额比上年增长165.6%,证券交易带来的营业收入、税收收入均有较高增幅,全年资本市场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2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63.4%。
保险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与生活品质提升,保险市场蓬勃发展,全年保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达199.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财产险86.57亿元,增长12.8%;人身险112.71亿元,增长26.7%,增速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并带动营业收入和税收收入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保险业实现税收收入17.75亿元,比上年增长45.8%。
(四)存贷款平稳增长,在全省占比保持稳定
金融存贷款余额增速加快。2015年央行多次降准降息,并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资金的同时,引导和鼓励更多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机构存贷增速有所加快。201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4065.66亿元,比年初增长19.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2323.87亿元,比年初增长15.1%。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均保持较快增长,且存款增速高于贷款增速,显示全市金融机构流动性资金充足。
金融存贷在全省占比保持稳定。长沙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金融集聚效果不断提升。2015年,长沙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38.8%和50.9%,继续高于全市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其中存款余额占比提升1.6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占比回落0.6个百分点。
(五)存贷结构更趋合理,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成效
在国家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的推动下,金融业发展步入保量提质时期,增速呈逐年提升态势。
从存款看,居民储蓄是金融机构存款主要来源。2015年,全市住户存款余额达4352.63亿元,占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达30.9%,比年初增长11.9%,高于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4个百分点,显示银行储蓄依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去向。
从贷款看,中长期贷款是金融机构贷款主力。2015年,全市中长期贷款余额达9137.69亿元,比年初增长14.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达74.1%。同时,个人消费贷款较快增长。受商品房销售趋旺等因素影响,2015年全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2097.05亿元,比年初增长16.4%。从消费领域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大幅提升,汽车销售额增速下降,消费贷款也呈现出同向变动,其中住房贷款余额达1953.82亿元,比年初增长17.6%,占消费贷款比重达85.8%,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2.02亿元,比年初下降17.7%。
二、主要问题
虽然长沙金融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量不大、占比偏低、实力不强的现状依然明显。
(一)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偏低。近年来,长沙金融业保持快速增长,但总体实力不强的现状依然没有明显改观,与发达城市比金融业增加值总量偏小、占比GDP比重偏低。从总量上看,2015年经济总量前10位省会城市中,长沙经济总量居第6位,但金融业增加值居末位,与发达城市差距较大,仅为广州的24.6%、成都的32.0%、南京的25.8%、武汉的47.9%,甚至比郑州少265.6亿元。从占比看,201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前10位城市平均占比达9.2%,成都、南京、西安、济南等城市这一比重超过10%。
(二)金融存贷总量偏低。银行业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业发展,但对比看长沙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总量偏低,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2015年,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前10位城市中,长沙金融机构存贷分别居第9位和第8位,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分别为广州、成都、武汉的32.8%、46.3%和72.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为广州、成都、武汉的45.1%、54.6%和71.9%。研究表明:一个地区的贷款总量占GDP比重高低与其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2015年,长沙金融机构存款占GDP比重为144.8%,在10个城市中居末位,远低于西安(240.4%)、杭州(232.0%)、成都(208.9%)等城市。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存贷特别是金融存款规模,进一步加快银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三)融资难依然有待破解。目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企业投融资意愿不强,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还款能力下降,融资贵、融资难现象依然存在,银行惜贷、收贷、抽贷、压贷,企业反映感受不到中央降准、降息措施带来的实际效果,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为423.83亿元,比上年下降24.2%,仅占企业资金来源的5.4%。如何提高金融业支持企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依然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
三、相关建议
2015年,受资本市场牛市行情的带动,以资本市场、保险业为代表的金融行业投资收益高速增长,带动全市金融业增速屡创新高,资本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高。2016年,资本市场走势可能并不乐观,并且随着基数增大可能会拖累GDP增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确保金融业健康平稳发展和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支撑。
(一)加大政府扶持,助推产业做大做强。金融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引擎,应率先发展,引大培强,需要从政策环境、信用环境、劳动要素、资本要素等方面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必要条件,使长沙成为金融资本流入的洼地。一是要以超前发展的眼光,立足国际化城市标准,提供、创造优惠条件,加快引进各种类型金融业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同时积极争取外资银行来长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多途径增补发展新的金融机构种类,积极拓展、扩大业务范围,为全市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产业优化升级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二是引导本地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本地化”业务,充分发挥其熟悉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的优势,有效化解信用风险。三是推动小型金融机构开展“特色化”服务,利用其“小”的特点,即低运营成本来提高运行效率,解决本地极具经济活力的“三农”和小微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难题,助力全市实体经济。
(二)把握政策动向,支持创业融资需求。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资难一直是大众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创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多渠道破解融资难题。一是运用财税政策,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的发展,壮大创业投资规模。二是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加大对企业创业创新的投入。三是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充分发挥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的作用。四是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加快“新三板”市场建设,推动多渠道股权融资,探索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
(三)抓住政策利好,加速银行转型升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放开,金融存贷利差快速收窄,盈利能力缩水;受互联网金融冲击,资金分流加剧;受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的影响,不良贷款率继续攀高。金融机构应加快转型升级,切实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导向,根据金融需求变化调整优化经营管理的策略和方法,重塑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经营模式转型,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服务并重的发展模式。二是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创造符合客户需要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新型理财品种,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特色中间业务产品,实现业务种类的转型。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邹俊平]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