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长沙规模工业效益总体回升

来源: 时间: 2016-03-0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2015年,长沙工业攻坚克难,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实现了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动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整体回升的良好态势。

  一、全市规模工业效益运行情况

  (一)工业效益总体向好,年末略有回落。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8.36亿元,完成利税总额1509.7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5%和4.8%。全市工业整体效益不仅比上年有所好转,而且好于全国、全省。全年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618.44亿元,比上年增长3.2%,扭转了上年利润总额负增长的状况,增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5.5和2.9个百分点。从月度来看,利润增速逐月波动较大,年末略有回落;从整体来看,利润增势下半年好于上半年,工业效益总体向好。

  (二)小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私营企业增速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12.23亿元,比上年下降12.7%,降幅收窄4.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9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增幅提高5.6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工业利润的贡献率达288.5%,拉动利润增长9.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步伐明显加快。

  按经济类型来看,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4.74亿元,比上年下降16.2%,降幅收窄3.5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发展乐观,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同步增长,增速分别达16.9%和18.5%。

  (三)十大行业效益显著提升,电子设备制造业拉动变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5.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9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1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分别拉动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0.2、2.7和0.3个百分点。制造业是拉动企业利润增长的主力军,对规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达85.3%。

  在38个行业大类中,有25个行业利润实现正增长,增长面达65.8%,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对全市利润增长拉动排名前十大行业实现利润总额286.06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利润总额的46.3%,拉动全市利润增长9.7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加快,比上年增加10.71亿元,增长41.8%,拉动利润增长1.8个百分点,成为今年拉动利润最为强劲的行业。

  (四)结构调整成效逐渐显现,新兴产业成长趋优。近年来,长沙工业致力于转型升级,培育和壮大了新兴产业,结构调整成效逐渐显现,增长动力在转换中稳步推进。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对全市规上工业收入拉动作用凸显,经济提质增效显著。2015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拉动规模工业利润增长2.2个百分点;其中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实现913.78亿元和376.08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和21.4%,远高于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9.5%的增速,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1.8%和17.1%。煤炭开采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传统产业随着结构调整收入逐渐下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近两年主营业务收入净减少28.81亿元。份额最大的烟草制品业全年利润比上年减少5.28亿元,拉低工业利润0.9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活动利润186.21亿元,比上年下降4.5%。

  二、当前工业运行存在问题

  (一)企业亏损扩大,五大行业亏损严重。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进一步扩大,全年亏损企业196家,比上年增长18.1%,增幅提高1.0个百分点,亏损面为7.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亏损总额排名前五的行业汽车制造业、电子设备制造业、水的生产和工业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共亏损37.44亿元,占全部亏损额的78.7%,其中亏损最大的行业是汽车制造业,亏损额达15.23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亏损额的32.0%。

  (二)企业成本费用增加,生产经营压力较大。2015年,随着企业融资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经营费用上升,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三项费用合计比上年分别增长9.9%和15.0%,分别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速0.4和5.5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和费用分别为77.84元和9.7元,同比分别增加0.34元和0.46元;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24.10元,比上年仅增加0.14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和费用合计增加超过5元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分别增加5.05元、5.78元和14.38元。

  (三)两项资金占用偏高,流动资金周转不畅。近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大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两项资金占用较为严重。2015年应收账款达129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产成品存货达38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两项资金占全市流动资产的比重为37.6%,八成行业超过30%的流动资金被呆滞在“两项资金”上。与此同时,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连续两年长达近两个月之久;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为48.4天,比上年增加1.2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周转不畅,不仅影响到企业进一步扩增产能,而且过多的产成品积压,必然增加储存成本,从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企业要素偏紧,生产创新能力受限。一方面,企业用工偏紧,部分行业生产经营受到制约。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用工人数为63.99万人,比上年减少9771人,下降1.5%,其中电子设备制造和专用设备两大行业平均用工人数比上年分别减少6849人和6591人,下降7.1%和7.2%。另一方面,部分重大行业科研经费投入有所下降。2015年专用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科研经费分别支出43.47亿元和6.92亿元,比上年分别下降5.8%和17.4%,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研发投入不足则对企业创新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企业外部环境,搭建服务平台。新常态下企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政府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切实打造服务型政府,认真履行职责,为企业发展服好务、护好航,切实优化企业外部环境。一要贯彻落实好省、市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融资、用地等,建议整理出一套关于本市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集,向企业发放,并成立咨询平台,一方面为做大做强现有企业破解资金难题,降低融资成本提供资讯;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更优质的企业落户长沙,助力长沙工业经济发展。二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各项审批手续和流程,规范各项收费,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三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调研,及时掌握各行业、重点企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保障生产要素供应,如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发布人力资源供需信息,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对用工需求大、人员短缺的企业和行业,要建立重点帮扶机制,协助企业解决用工困难。

  (二)坚持企业创新驱动,提高经济效益。一要坚持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整个社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要有效运用专项资金,引进技术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坚持创新驱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生产力,形成企业的核心力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加大财政对科技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于有技术创新和重大研发成果转化企业的奖励和支持力度。二要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面对产品积压、资金周转不畅、生产成本压力加大的经营环境,要引导企业更加重视管理,夯实管理基础,引进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创新管理方式,着力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管理能力,降低营运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三)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动力。一要延升重大行业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根据区县(市)、园区的发展特点,整合资源,主动对接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补齐产业链,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链,促使行行有链,链链都强,由链成群,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加快重点行业上下游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二要全力抓好工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新建重大项目和提质改造项目,促使尽快建成达产,充分释放产能,提质增效。三要继续抓好工业企业入规工作,及时准确地反映长沙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张阿兰]

[审核:刘雁]
[责编: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