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长沙规模工业节能深入推进

来源: 时间: 2016-03-14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十二五”期间,长沙立足“两型”共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节能技改力度,紧握规模工业节能降耗主抓手,着力促进绿色发展,全市工业节能降耗深入推进。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9%,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为确保完成全市节能总体目标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

  一、“十二五”期间长沙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一)规模工业能耗呈现有质量的下降。初步统计,“十二五”期间,以年均0.2%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14.7%的增长,实现了以新的增长方式抓工业发展,以节能降耗促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升。

  (二)高耗能行业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从企业总数来看,“十二五”期间,全市高耗能企业个数始终保持在800家左右,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从能耗占比来看,2011-2015年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全部规模工业能耗的比重分别是65.7%、60.0%、65.6%、65.5%、63.2%,能耗占比始终高位徘徊。

  从单位产品能耗来看,“十二五”期间,重点监测的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下降明显。其中,2011-2015年吨水泥综合能耗分别下降1.4%、1.1%、0.7%、1.7%,4.1%,吨铝加工材消耗能源量分别下降0.3%、6.4%、24.3%、7.2%、14.9%。

  从经济效益与能源消费情况对比来看,长沙高耗能行业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大部分企业都能够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加大技改投入,加强节能管理,“十二五”期间,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累计增长36.1%,能耗累计下降14.3%,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优化能源结构成效突出。“十二五”期间,长沙市着眼绿色发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着力减少碳排放,煤炭消费占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73.8%下降到51.1%,下降22.7个百分点,电力、油气占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从17.8%、4.7%提高到26.9%、15.6%,分别提高9.1、10.9个百分点,优化能源结构成效突出,工业发展的“碳”特征有所减弱。

  (四)重工业能耗占据主导地位特性未变。从长沙现阶段自身情况来看,发展仍然是总体要求,工业化进程仍在路上,2011-2015年,长沙重工业能源消费量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1.6%、78.3%、75.4%、80.7%、79.9%,重工业能源消费量占比始终维持在75%以上的高位。

  (五)四县(区市)在全市能源消费中占比高的特性未变。从区县(市)能源消费情况来看,因为火力发电、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主要集中在四县(区市),这就导致全市能源消费的大头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2011-2015年,四县(区市)占全市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分别为79.4%、81.0%、78.1%、77.9%、76.6%,始终是全市能源消费的集中地区。

  二、经济发展与能源需求矛盾将凸显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业倍增”的推行,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第一要务,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费量的上涨,经济发展与能耗下降矛盾将凸显。

  (一)随着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值能耗已经进入低位,节能减排边际成本不断攀升,行业内部的节能降耗潜力逐步收窄,节能降耗空间越来越小。

  (二)长沙作为中部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驱动型及传统工业主导型发展格局未有大的改变,“十二五”期间,长沙重工业能源消费量占规模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始终维持在75%以上的高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资源要素硬约束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城镇化进程对节能降耗提出挑战。有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推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标煤。从长沙情况来看,2014年长沙城镇化率只有72.3%,未来城镇化的进程还有深入推进的空间,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必然拉动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生产,导致高耗能行业短期难以出清,短期调整难度加大。

  (四)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能源产品结构调整难度大。长沙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远没有大量利用石油、天然气而抛弃原煤的客观条件,原煤消费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短期难以改变,受资源禀赋限制,能源对外依存度极高,在能源结构调整上面临客观困难。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总体利用规模小、市场化发展机制未形成等问题,其供给和保障方面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差,难以发挥关键性作用。

  (五)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及能源消费水平来看,对能源的需求还远未达到“拐点”阶段。尽管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我国人均GDP只有发达国家的1/4,在世界上排名在90名左右的中下位置,汽车保有量、城镇化率都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经济走向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仍是我国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就难免会导致能源需求的上升。

  三、节能减排的有利因素正在聚集

  (一)节能降耗的基础较好,为下一步节能降耗提供了有力条件。

  长沙规模工业在“十二五”期间实现了以年均0.2%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14.7%的增长,这是“十二五”期间长沙规模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结果,不是以牺牲发展为代价的节能降耗,不是简单的关停、破产式的节能降耗,不会出现经济复苏后能源消费的对应反弹,节能降耗的基础较好,为下一步的节能降耗提供了有力条件。

  (二)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型产业投资同步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降耗有利因素正在聚集。

  2011-2015年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分别为961.35亿元、1302.85亿元、1635.62亿元、1816.57亿元、2179.94亿元,共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896.33亿元,呈逐年递增趋势。2015年,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20.0%,新兴产业投资加重,完成战略新兴产业投资1636.92亿元,同比增长28.2%,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投资加重,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470.16亿元,同比增长35.3%,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投资缩减,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节能降耗集聚了有利因素。

  (三)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加快,高新企业迅速壮大,为节能降耗提供了空间。

  2015年,长沙着力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34.9%、15.1%和14.5%;消费型工业较快增长,食品制造、纺织业、家具制造、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等行业较快增长,比上年分别增长19.1%、14.0%、22.6%和35.3%,同时专用设备制造业、采矿业等呈现负增长,产业占比继续下降,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3.9%;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9%、医药制造业比上年增长15.1%。规模工业企业全年完成新产品产值2998.2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8.4%,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

  四、加强节能降耗的几点建议

  (一)推进“长沙制造”向“长沙智造”转变,是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继续深入的有力前提。在能源密集的制造产业提升装备的智能化、信息化,以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优化工艺流程,驱动企业内部生产组织模式变革,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结构提升步伐,通过政策引导、财税鼓励、行业推广三者共抓的方式,不断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尤其是现有底端产业链中高耗能高污染的部分落后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另一方面提升行业节能减排标准,制定有效的行业领跑者制度,激发企业自主节能减排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品。

  (二)继续推进技改步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十三五”节能降耗工作的关键。支持鼓励节能技术、节能产品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提高优质、清洁和高效能源的使用率。探索跨行业共生的协同减排,鼓励园区在招商引资、工业投产中考虑协同减排的可能性,重点推进跨行业物质、能源共生技术的深入研究,尤其是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利用的优化升级。

  (三)优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节能减排问题。电力、水泥等煤炭需求量较大的行业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替代能源,原煤为主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大力推广洁净煤技术,向煤炭深度加工转化方向调整,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程度、降低终端能源消费中直接消费煤炭比重便变得十分重要,同时,提高可再生能源再一次性能源中的占比,整体能源使用比例向可再生能源方向调整,加快宁乡道林和浏阳大围山以及岳麓区莲花山片区风能资源开发,有序推进风电基地及配套电网工程建设。

  (四)加大全社会节能降耗的宣传力度,大力推进全社会节能降耗工作,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建立节能降耗长效机制,做好能源消费计量、统计和效率分析,延伸节能降耗工作的触手,提高节能降耗管理水平。降低企业单耗水平,抓好高耗能行业节能,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应用,拓宽节能降耗的工作面,覆盖包括居民生活等公共节能,推动全社会能源消费质量效益的提升。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燕俊杰]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