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发展

来源: 时间: 2016-03-22

打印本页 收藏本页

  猴年初春,《2015年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统计公报》中的笔笔数据和张张图表,生动展示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建设能量更大、实力更强、城乡更美、民生更爽的长沙恢宏画卷;真实记录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实现城市新发展的奋斗历程;全面反映了民生改善、社会进步、城市建设、改革创新等各方面取得的不俗成绩。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经济总量突破八千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坚持“稳住、进好、调优”要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510.13亿元,总量稳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中部省会城市第2。与此同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5443元,增长8.4%。

  经济增速实现逐季回升。全年经济增长9.9%,超过市政府确定的9.5%的预期目标,并且增速在全省保持领先,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从全年走势看,一季度增长9.0%,上半年增长9.6%,前三季度增长9.7%,全年增长9.9%,增速逐季回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11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快于经济增速1.1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8.95亿元,增长13.6%。全年实现税收收入1553.56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国税收入1015.64亿元,增长6.2%;地税收入537.92亿元,增长7.3%。

  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长沙创造出全省29.3%的经济总量、28.6%的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5%的固定资产投资、30.7%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的金融机构存款、50.9%的金融机构贷款、44.2%的进出口总额,与上年的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提升。

  二、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发展动力得到新强化

  服务业增长贡献增强。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占GDP的比重达到43.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服务外包业务总量分别增长30%和13.2%,文化产业总产值、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和23.8%。

  内需拉动进一步凸显。在外需不足的形势下,投资、消费双轮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外贸出口增长0.9%,内需增幅明显高于外需。

  工业转型步伐加快。工业经济科技含量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继续壮大,高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4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完成新产品产值2998.2亿元,增长28.1%;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比亚迪电动乘用车项目投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4.9%和15.1%。

  投资结构加快优化。投资结构调整契合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投资贡献突出。2015年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4.3%,剔除房地产业投资增长36.2%,其中现代服务业投资增势更为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租赁和商务等投资分别增长208.5%、53.7%和43.4%。

  消费市场呈现新亮点。网络消费持续升温,文化、体育、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新兴业态蓬勃发展。2015年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9.1%,书报杂志零售额增长20%;接待旅游人数和实现收入分别增长10.5%和13.4%;新兴消费势头较好,批发零售业网上零售额达22.96亿元,增长40.8%。

  能耗消费结构改善。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499.9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3.4%。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比上年减少16.4%,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天然气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30%,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增加2.9个百分点。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市建设呈现新面貌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国家试点有序实施,城际铁路、黄花机场东扩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洞株公路全线通车。2015年完成棚改3.06万户468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棚改项目。谷山体育公园、沙湾公园建成,湘府文化公园建设、烈士公园二期提质加速推进,浏阳河风光带加快建设。深入实施“三年造绿大行动”,市容市貌更加整洁有序,全年新增造林10万亩、绿地9000亩,拆墙开放绿地208.47万平方米。

  湘江新区发展加快。湘江新区2015年上升至国家战略,成为中部首个国家级新区,经济发展逐步加快,对全市经济增长引领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湘江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高于全市经济增速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速均大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正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增长核心增长极。

  园区贡献持续提升。目前,全市拥有14个统一管理的园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5个、省级园区7个。园区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占了91家。2015年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5个百分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各园区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实现园区转型升级,浏阳经开区晋升千亿级园区,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隆平高科技园、金霞经开区获批国家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宁乡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人口吸纳能力持续。长沙城市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外来人口快速增长,成为全市人口增量主体。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43.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3万人;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扩权强镇”、“扩权强园”改革进展顺利,更多农民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4.38%,比上年提高2.04个百分点。

  四、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创业活力得到新释放

  “双创”积极推进。部署实施了5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项目,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投入,科技型企业加快成长,进一步把握率先发展的主动权。2015年全市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96个,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40项。

  “双创”热潮涌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促进企业茁壮成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年新增商事主体10.7万户,比上年增长8.7%。小微企业保持活跃,规模工业的小微企业增加值增长13.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34.5%。当年新增“四上”企业889家,比上年增加129家。

  “双创”成果累累。2015年专利申请21999件,比上年增长23.8%,授权专利14633件,增长27.8%;签订技术合同1887项,成交金额21.76亿元。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30亿元,增长17.8%。

  五、社会发展稳步推进,群众获得感有新增强

  民生投入持续增加。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政府对重点领域民生投入仍在加大。2015年全市住房保障支出比上年增长68.9%,建设保障性住房4.86万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基本同步。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961元,比上年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1元,增长8.6%。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连续多年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长4.2%、6.2%、6.4%、5.9%和7.3%。

  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实施“清霾、碧水、静音、净土”行动,淘汰黄标车2.3万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8天,比上年增加31天。强力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主城区101个排水口实现全面截污,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9%。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增多,滨江文化园“三馆一厅”全面开放,成功举办亚洲男篮锦标赛、湘江帆船赛、首届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长沙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总的来看,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发展,为“十二五”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2016年是全面小康决胜阶段的第一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长沙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加快实现基本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研究室]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