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绿色”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义。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内涵,引导人们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并进而实现全功能性的大农业,其生产经营表现为高度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探索长沙都市农业发展实践,对于提升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节约资源,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都市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长沙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种养结构多样化。农业种养结构一般是指农业结构内部的生产活动安排。“十二五”期间,长沙市粮食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在全部占有较大比重,2015年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9.3%。同时,蔬菜及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水产品及禽蛋产量均逐年增加。种养结构的这种变化,既反映了消费需求的结构和水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显示了长沙市农业自身结构的不断升级变迁。
(二)规模化经营稳步发展。在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下,全市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现有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接近15000家(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333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55家。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发展规模经营,全市农村耕地流转总面积达161.5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9.3%。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期限以中长期为主,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比重较大,生产效益普遍较好。
(三)休闲农业蓬勃发展。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初步表现形式为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的“农家乐”形式。近年来,通过培育“现代农庄+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等新模式,长沙市休闲农业已经逐渐上升到一个产业化的阶段。全市现有1700余家休闲农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农庄371家,同比增加20家。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收入50亿元,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改善了农村的人文环境,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我市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长沙市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总体发展规划。都市农业是生态文明在农业领域的现实载体,与一般农业发展模式相比,它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机会成本。换句话说,都市农业初期发展的资金投入量大,基础硬件要求高,牵扯利益多。因此要发展都市农业,必然要求政府来全面布局,制定明晰的发展路线,分解都市农业的各个板块,并在初期予以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合理向都市农业聚集。从全国其它城市看,武汉、沈阳、西安、杭州、贵阳等省会城市均出台了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2013年,《广州统计年鉴》公布了“都市农业发展指标”监测都市农业的发展。相对而言,长沙尚未就都市农业的发展制定专门的发展计划与政策支持,编制系统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保障规划实施。引导都市农业健康发展,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生产要素约束趋紧。一是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资源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根本所在。都市农业面临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获取土地的有限性,全市目前有97.19万人从事农业生产,人均使用耕地仅为4.2亩。同时,都市农业土地一般位于城市边缘或城市内部,地价高昂,土地利用的机会成本很高。目前长沙市都市农业土地利用结构中,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粮食)种植比例偏高,而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蔬果)种植比例偏低,土地利用结构亟待优化。二是劳动力的素质约束。由于农业比较效益较低,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农业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从而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中有近90%的人口文化程度为小学和初中,大专及以上仅为1.3%,高学历从业者比例远低于其它行业。
(三)农业旅游档次不高。从产业内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经营者融资贷款难等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各地已建成的休闲农业园区,还存在着突出自己的乡村特色不足、互相模仿、重复建设、千篇一律等弊端。
三、基于生态文明的长沙市都市农业发展定位
长沙的都市农业应该向“环境友好、功能齐备、技术领先、产业融合、统筹布局、市场先行”的方向建设和发展,即按照人与生态共进的思路,充分发挥农业在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潜在能力,使长沙的都市农业具备强大的生态屏障功能、持续稳定的经济社会功能以及辐射全省的示范带动功能。
一是在生态功能上体现环境友好。以建设“美丽长沙”为根本宗旨,为长沙市居民带来一个舒心愉悦的生存环境。通过在城市内部发展都市农业,建设成的绿化带能够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同时能够吸收汽车燃料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这也是生态文明中“低碳”原则的要求。通过营造景色宜人的生态景观,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涵养城市水源,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活环境质量、防治城市环境污染,防御自然灾害。
二是在经济功能上体现农产品产业链的扩张,保障农产品供给。都市农业利用现代工业、科技装备,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的蔬菜、鲜活的畜禽和水产品、时令果品,以满足城市居民食物的消费需要。同时,都市农业依托大城市对外开放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大市场接轨的大流通、大贸易格局,促进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实现价值的增值。
三是在社会功能上体现提供观光、休闲等项目。都市农业为都市居民提供近距离接触自然、体验农业生产及观光、休闲的场所与机会,让久居闹市的居民回归自然,充分享受田园乐趣,借此增强人们对现代农业文化内涵的认识,并通过都市农业的教育示范辐射功能,改善城乡关系,促进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增加社会福利总水平。
四是辐射全省其他地市的作用。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有着较为雄厚的农业科技力量,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起着带头示范和辐射全省的作用,应该积极探索都市农业发展路径,进而带动其他地市农业水平的进步。
四、基于生态文明的长沙市都市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增强土地保护和综合利用。一是制定都市农业用地利用规划,充分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已有的数据资料,务必要严守耕地保护底线,规范农地征用的程序,提高相关征用补偿税费,增加对农民的安置补偿费,以严格的农地转用条件和法律程序对农用地形成保护;二是鼓励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流转。完善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和推广土地合作经营“鹊山模式”,引导农户以耕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土地合作社,实现区域土地整合经营;三是优化土地利用,以适当的经济手段,鼓励对土地的多方面经营,提高都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保证都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农业科技研发机制,依托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和大型农业企业,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策略,组建一批专业性强、设施先进的都市农业研发中心。加强良种繁育、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农业污染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二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力度。对维护产地优良生态环境、使用绿色农资、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给予补贴。同时,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提供补贴,推动生态认证,使生态产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市场得以充分实现,从而激励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三是加强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通过现代农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农业。要充分发挥长沙附近自然风光优美,交通四通八达、生活水平较高、居民短线出游热情提高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一是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改善、公共服务等配套建设,提升农村整体环境,通过多种手段,将都市农业发展成为集农业采摘、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结合的绿色碳汇产业;二是整合区域农业及旅游资源,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参与项目开发,同时通过培训提升农业生产者、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管理者等相关人员的服务软实力;第三,加大市场推介力度,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宣传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特色名牌。
[供稿:长沙市统计局 刘佳]
[审核:刘雁]
[责编:罗昊]